付振卓
摘 要:本文著重論述了太和區保護地蔬菜根結線蟲的發生與發展及危害情況,通過生產實踐,總結出了防治蔬菜根結線蟲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保護地蔬菜;根結線蟲;發生;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30
1 發生情況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蔬菜根結線蟲病在太和區就已發生,由于當時危害較輕,加之菜農對新發生的根結線蟲病認識不清,雖經技術部門宣傳,但并未引起菜農的重視,直到1997年,劉家村村民桑盛海種植的美國西芹受根結線蟲危害,全部絕收,才引起了菜農們的普遍關注并開始積極防治,但由于線蟲生活在土壤里,看不見、摸不著又極易傳播,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曾造成過1.13hm2絕產絕收,危害作物有瓜類、番茄、茄子、芹菜、木耳菜、西蘭花等。黃瓜和番茄是太和區的主栽作物,其受害最重,面積最大。太和區近郊是老棚區,發病最早,危害最重,以劉家村最具代表性,全村80%以上的溫室不同程度受線蟲危害,造成減產,輕者10%,大部分在20%~30%,重者高達50%以上。北湯村地處太和區遠郊,發展保護地蔬菜生產時間不長,但根結線蟲病發生蔓延得很快,危害也很重,全村有半數以上的溫室染病,普遍減產減收,對該村瓜類生產影響很大。
2 癥狀特點
主要危害根部,在須根和側根上形成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瘤狀結節,有的呈現串珠狀發生。瘤狀物初為白色,后期變為淡褐色,阻塞植物內部部分導管,直接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致使受害株地上部生長發育不良,植株矮小,葉色發黃。常現似缺水癥狀,中午前后陽光充足,葉片則表現萎蔫,早晚尚能恢復,嚴重時植株葉片黃枯,甚至整株枯死。
3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通過病土、病苗以及灌溉水、人、畜和農具為傳播途徑。連做大棚發病重,溫室發病重于明棚,秋茬重于春茬。線蟲喜高溫,不喜過濕的土壤,土壤溫度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時發育最適宜,幼蟲一般在10℃以下即停止活動,發病地如長期浸水4個月可使土中線蟲死亡。結構疏松的砂質土壤適合其活動,利于病害發生。
4 防治方法
根結線蟲非常難防治,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錦州市太和地區在生產上主要采用農業、物理、化學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4.1 培育無病壯苗
育苗床土選用沒種過菜的新土或是無病史的棚土;苗床要消毒,用1.8%阿維菌素2000倍液噴灑苗床,3L/m3。有條件的進行無土育苗或在育苗工廠購苗。
4.2 清潔田園
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將其帶出棚室外深埋或燒毀。
4.3 深翻土壤
線蟲多分布在表土層,在栽植前將表土翻至25cm以下,可減輕危害。
4.4 高溫滅蟲
利用生石灰和稻草經灌水后產生高溫來殺滅土壤中線蟲。在撂茬后,下茬作物種植前進行處理,錦州市太和區一般在6月下旬—7月中旬。先整地,用500kg碎稻草拌入100kg生石灰,均勻地撒入土中,翻耕耙平,然后灌水,覆膜,悶棚15~20d。晾棚10d左右。經試驗防效達80%~86%。此項技術雖受時間限制、處理等待期長,但易操作、成本低、防效好,很受菜農歡迎。
4.5 藥劑防治
應用福氣多1.5~2kg/667m2或克線丹4kg/667m2與少量細沙混勻,在移栽前溝施或穴施。發病重的地塊在作物生育中期再用1.8%阿維菌素乳油1000倍液灌根1~2次,基本上能控制危害。此法因操作簡便,沒有處理等待期而普遍被菜農采用。但它持效期短,菜農稱之為“頂藥”,治標不治本,且線蟲易產生抗藥性。
4.6 棉隆處理土壤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下茬作物種植前的空閑棚內進行。技術要點:整地,灌水3~5d后用旋耕犁翻地20cm深,打碎土塊摟平。將壟鑫25~30g/m2均勻撒施在土壤中,再噴水,邊噴水邊覆膜,壓嚴熏蒸。一般土溫20~15℃密閉12~15d,揭膜放氣7~10d。
經在錦州太和區試驗防效可達78%~83%,效果好且兼防土傳病害,如果連防3a有望根治線蟲。但此法操作復雜、成本較高,受時間溫度及棚室結構限制而影響了應用面積。
4.7 秸稈生物降解技術
近幾年,太和區大力提倡、推廣秸稈生物降解技術,利用玉米秸稈做原料,拌上特制菌種(含有16種有益微生物),在分解秸稈的同時,又能繁殖產生大量抗病微生物及其孢子,能抑制、殺滅病菌。對根結線蟲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線蟲重發棚室內試驗,防效為60%,輕者可達70%以上,而且綠色環保,一經推廣應用就得到農民的認可和好評,是無公害防治根結線蟲行之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