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觀察,找出園林綠化植物蛀干害蟲——桃紅頸天牛的發生規律,采用野外調查與室內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開展了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每年節約防治經費50%,提高了園林綠化植物林分的質量,達到了保護樹木、美化生態環境的目的。
關鍵詞:園林綠化植物;蛀干害蟲;桃紅頸天牛(Aromia bungii);發生規律;防治
中圖分類號:S76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97
1 形態特征
成蟲:呈現出非常光亮的黑色物質,在背上一共有4個非常明顯的疣突,并且包含角狀側枝刺,底部要比胸部的寬度大出很多,端部非常狹小,成蟲體自身長度能夠達到35mm左右,整個身體光黑發亮,前胸背面呈現出光亮的棕黑色。卵:卵圓形,乳白色,長度大概為6mm左右。幼蟲:整個幼蟲身體長度大致能夠達到43mm左右,為白色,前部胸是比較寬的。蛹:體長35mm左右,剛開始是乳白色,隨后會演變成黃褐色。
2 發生規律
桃紅頸天牛通常發生概率為2a,這種幼小的蟲子平均每年及老熟幼蟲在第2年順利越冬。一般每年的5—8月份成蟲出現,到8月中旬的時候處在成蟲的旺盛階段。在2d以后成蟲外出活動開始,并且經常會看到成蟲就開始交尾產卵。通常情況下,成蟲會在午間進行交尾和棲息,在樹干中間的位置進行產卵,貼近土面的位置產卵量非常大,整個產卵時間在1周左右,并且在每年7月中旬、8月中旬會進入到成蟲的高峰期。一般情況下,成蟲外出活動2d之后便會有交尾產卵現象的出現。產卵在樹枝的縫隙中進行,通過產卵孵化轉變成幼蟲,幼蟲在孵化之后向下蛀蝕韌皮的位置,每年能夠生長6~10mm,并且通常會在皮層里過冬。第2年春天幼蟲便開始活動,逐漸向下皮層轉至木質部表層,形成淺短的橢圓形蛀道,到炎熱的夏季整體長度達到30mm的情況下,在蛀道的中間蛀入木頭的深部位置,到寒冷的冬季幼蟲便會在蛀道里越冬。第3年春季的時候蛀害不斷發生,幼蟲在成熟的情況下使用分泌物粘結木屑這時便會在蛀道中轉化成蛹。在蛀道末尾的位置,成長的幼蟲在越冬之前就要通向外面的羽化孔,孔外樹皮的完整度是非常好的。幼蟲自上而下進行蛀食,在樹干當中蛀成彎曲的孔道。蛀道可到達主干地面6.67cm的位置,并且幼蟲鉆入到隧道中以后,在樹干的蛀孔之外和地表將會有大量的紅褐色糞屑產生。
3 危害癥狀特點
桃紅頸天牛在朝陽園林景區的危害較為常見的有櫻桃、梅子等,樹干中幼蟲會侵蝕成一條隧道,并且使整個樹皮皮層不斷脫落,這對于樹木養分的供給會造成極大的影響,久而久之,造成樹木的最終死亡。其中,桃紅頸天牛對樹木的質部造成的危害是最為顯著的,通常在樹皮的縫隙中產卵數量是非常多的,等第2年春天的時候幼蟲便開始恢復活動,而下由皮層不斷地蛀食,最初是比較淺短的橢圓形蛀道,慢慢地便會逐漸地蛀到木質部,整個蛀道形狀并不是規則的。通過仔細的觀察可以了解到,在樹干蛀孔之外與地上經常會有很多紅褐色糞屑的形成,這樣會使幼蟲危及到樹木的主干。到6—7月,進入到成蟲羽化期,12:00—14:00活動最旺盛的,在主干表皮的裂縫中進行產卵,無刻槽。
被蟲害侵蝕的主干是沒有任何規則的,蛀道中有大量的木屑、蟲糞的堆積。樹木通常能夠存活30a左右的時間,但是受到桃紅頸天牛危害的樹木整體存活時間要縮減10a左右。
4 桃紅頸天牛防治試驗研究
根據在內外對該有害生物的生物學特性的觀察,我們采取最佳的防治時期對該蟲進行了無公害藥劑的防治試驗研究。
化學防治。對被害樹先將根部周圍清除0.3m樹盤,采取1.8%苦參煙堿乳油5倍液、5%阿維菌素乳油5倍液注射防治,防效可達95%以上,見表1。
5 結語
通過野外和室內調查,摸清了朝陽地區園林綠化樹木的主要蛀干害蟲是桃紅頸天牛,對其生活史、發生規律進行觀察,進行了物理的、人工的樹冠噴霧、樹干注射、樹根澆灌等立體結構的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研發出桃紅頸天牛的無公害藥劑的綜合防治技術,具有簡單實用、易于掌握等特點,每年節約防治經費50%,提高了園林綠化植物林分的質量,減少了園林綠化部門防治經費的支出,提高了防治效率,達到了保護樹木、美化生態環境的目的。
作者簡介:魏金杰(1970-),男,遼寧凌源人,本科,林業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