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春蕾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70)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然而二十多年來的學生體質監測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我國從2002年開始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與總結,于2007年正式推出《標準》,并要求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實施,測試工作已成為各大高校每年開展的日常工作之一。
本文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體質健康監測數據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優秀碩博士論文庫、互聯網等查閱了大量相關內容的論文與書籍,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參考依據。
1.2.2 專家訪談法 對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8位相關專家進行訪談,對當前大學生體質特點、變化情況及其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1.2.3 數理統計法 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并進行相關的分析與研究。
2.1.1 學生在讀期間的測試數據分析(1)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測試數據分析。選取2010級學生,即2014屆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本科畢業生。取于2010(入學測試年)—2012年(大三測試年)均參與測試且有得分數據的學生,共1990人。 由于財經類院校的特點,數據樣本中男生698人,占35.1%,女生1292人,占64.9%。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0級學生的測試成績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趨勢,且離散系數逐漸增加,說明測試成績在學生中的分化程度不斷上升,但是應注意的是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整體測試成績均有下降的趨勢。
(2)在讀期間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測試數據分析。選取2012級學生,即2016屆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本科畢業生。取于2012年(入學測試年)和2015年(畢業測試年)均參與體側且有得分數據的學生,共1922人。 由于財經類院校的特點,數據樣本中男生588人,占30.6%,女生1334人,占69.4%。從表2可以看出,2016屆畢業生的測試畢業成績整體要好于入學成績,在體測結果中表現為總成績平均值2.67分的增長,且離散系數縮小,均值代表性提高,成績的穩定性同樣得到提升。繼續對入學成績和畢業成績進行峰度和偏度的考察,發現2項數據均呈高度左偏和高度尖峰分布。2012級學生的畢業成績同入學成績相比,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測試成績均有所提高,成績穩定性有所改善。對比以上結果可以發現,2012級學生同2010級學生相比,經過大學的體育教育,測試成績呈增長趨勢,并且成績的穩定性相應改善,說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體育教育改革初見成效,體育課程體系的設置趨向合理化發展。
2.1.2 每年新生與畢業生的測試數據分析(1)新生的測試數據分析。選取2011年新生2109人,2012年新生2335人,2015年新生2104人,2016年新生2290人,共8838人。2015年與2016年的新生的測試成績平均水平要優于2011年及2012年的新生,且成績更加穩定。(表3)(2)畢業生的測試數據分析。選取4年的應屆畢業生,其中2011年畢業生2149人,2012年畢業生2070人,2015年畢業生1964人,2016年畢業生2054人,共8237人。2015年及2016年畢業生的測試成績平均水平較2011年與2012年畢業生的測試成績有很大提高,且成績更加穩定。一方面,成績提高證明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體育課程體系經過不斷的改革逐漸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同樣應當注意學生平均畢業體測成績仍然無法突破70分良好的標準,高校體育教育形勢依然嚴峻。綜上所述,總體來看每年新生的測試成績均要好于畢業生,說明盡管每年學生所受教育有所差異,各項目的測試方法有所不同,但學生的身體素質至少未有顯著改善,甚至未能維持入學時的身體素質水平,這對高校的體育教育提出了挑戰。
表22012級學生入學成績和畢業成績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34年的新生與畢業生測試成績比較
2.2.1 體育課程的總體情況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以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為原則,按照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及體育知識技能等方面掌握的水平及對運動不同層次的需求進行課程設置,主要分為必修普通體育課(一年級)、必修體育選項課(二年級)、保健課及體育選修課(三年級)或俱樂部。新生入學后按自然班,并進行人數適當調整后男、女分班上課,在選項課時部分項目可以安排男女混班上課。但遺憾的是,在體育課程體系中,僅有大學一、二年級開設的必修體育課程,三年級僅有部分體育選修課程,在四年級沒有體育課程。通過研究發現,很大比例的學生到了大三、大四因為停止體育課,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就趨于停滯,甚至開始下降。有體育課存在時,正因為體育課的設置,使學生每周有了固定的鍛煉時間,學生即使是為了達到通過考試的目的,也會強制自己進行體育鍛煉,無形當中就提高或保持了身體素質。當停止體育課時,由于許多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意識還不高,加上沒有相應的引導與指導,這部分學生會減少或者停止參與體育運動,最終導致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學校應在大三、大四開設必修體育課或俱樂部,通過體育課的形式和手段,讓學生在校期間能持續的接受體育教育。
2.2.2 體育課程體系的特色 “場地障礙+拓展訓練”為核心的大一年級體育課程是全國高校獨具特色的體育課程。讓學生不斷有進步、突破甚至超越自我的體驗,培養學生生存、生活能力,以鍛煉學生的奔跑、跳躍、攀爬等方面的身體能力為核心,全面提高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方面的身體素質。通過拓展訓練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鍛煉,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克服困難、勇于拼搏等人格品質。
3.12012級學生同2010級學生相比,經過大學的體育教育,測試成績呈增長趨勢,并且成績的穩定性相應改善,說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體育教育改革初見成效,體育課程體系的設置趨向合理化發展。
3.22015年與2016年新生的測試成績平均水平要優于2011年及2012年的新生,畢業生的測試成績平均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且成績更加穩定。一方面,成績提高證明了體育課程體系經過不斷的改革逐漸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應注意學生平均畢業體測成績仍然無法突破70分良好的標準,高校體育教育形勢依然嚴峻。
3.3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體育課程體系按照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及體育知識技能等方面掌握的水平及對運動不同層次的需求進行課程設置,主要分為必修普通體育課、必修體育選項課、保健課及體育選修課或俱樂部。“場地障礙+拓展訓”練為核心的大一年級體育課程,是全國高校獨具特色的體育課程。
[1]郭鵬飛.河南大學普通大學生體能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8.
[2]董雄.體育課程設置對學生體質狀況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以太原市初中階段學生為例[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3.
[3]賀慨,黎臣.普通高校場地障礙與拓展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研究—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為例[J].運動,2014(8):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