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又稱“導課”“開場白”,具有導入課題,銜接新舊、激發興趣、引發思考、營造氛圍之效。在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教師忽視導入,開門見山講解操作知識;二是教師“費盡心機”設計絢麗多彩的導入以引發學生的興趣,但缺少其導學的功能,顯得華而不實。教師要改進教學方式,通過有效的導入讓“教”更自如,“學”更輕松。教師的“導”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全身心地投身于學習之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小學信息技術的有效導入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課堂導入要與教學目標一致,與教學內容呼應,能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才能發揮應有的效用。如果只追求外表的精巧、構思的別致,而與所授內容不匹配,就會顯得“花哨”。有效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目的,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動畫也精彩》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導入如下:“同學們知道2018年是什么年嗎?(狗年)下面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段關于狗的視頻,想看嗎?(想)剛剛你們看到了狗在干嘛?(小狗走鋼絲)想不想自己也來制作一個小狗走綱絲的動畫呢?(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用scratch來制作精彩動畫。”
教師在導入時,要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儲備,發掘學生的潛能,針對學生的發展狀況而制定相應的導入策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表現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的導入要發掘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要富有啟發性,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良好互動的形成。教師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導入,讓學生經歷“跳一跳”摘取到想要的果實,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如在為一份Word旅游計劃書插入圖片時,教者導入如下:“這份計劃書采用藝術字的形式,結構清晰,文字與顏色設置得當,還插入了很多精美的圖片,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插入藝術字,我們來回憶一下(插入——圖片——藝術字)。今天我們要學習插入圖片的操作,它與插入藝術字相似,大家先嘗試操作一下。”
江蘇省響水縣第二實驗小學 徐行奇

“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小學生的課堂集中時間不能維持太長,教師要創設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積極的情感反應。教師要通過生活實例的引入、音樂與視頻動畫的播放、圖片的呈現、故事的講述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教師要借助于教學媒體,巧妙地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潛能,以適宜的方式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導入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要將信息技術的操作情境轉化為學生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來呈現,將信息技術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才能喚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愿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要讓學生感知信息技術的實效性,讓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并非是毫無意義的操作,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如在學習下載圖片內容時,教者以PPT出示海綿寶寶、喜羊羊與灰太狼、蠟筆小新等動漫人物,提出問題:“你喜歡這些動漫人物嗎?想知道這些圖片是怎么來的嗎?(上網、百度)這些圖片,都是老師通過百度查找并下載下來的,想跟老師一起從網上下載自己喜歡的圖片嗎?”
有效的導入不繁雜冗長,導入語言精煉、簡明,有三至五句點明主旨,導入時間不宜太長也不宜太短,一般控制在二分鐘左右,如果導入時間過長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會影響對新課的講授。如果導入時間過短則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不能喚起學生的知識儲備記憶。教師如果以視頻導入,要挖掘在一分鐘以內,能讓學生從簡短的導入中獲取重要的信息。如在《彩色世界》一課教學中,教者導入如下,“老師今天帶來一幅作品,是一幅充滿朝氣的旭日東升圖,現在老師給它變個魔術,在一秒鐘之內將它變成圓圓的月亮,迎來夜晚的到來,你相信嗎?(教者操作)你會做嗎?小海龜也想學呢,你能教教它嗎?”教者以簡短的小魔術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學生以舊知為基礎,投入到LOGO的彩色世界中。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反思,通過對導入前的反思、導入時的反思、導入后的反思,查漏補缺,以期在以后的教學中得到調整。教師要根據導入的評價量表(主要包括目的是否明確、有趣、具有啟發性、語言清晰、與教學內容聯系緊密、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時間合理、能面向全體同學)進行反思,要觀察學生的表情、舉止、傾聽表現,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要調整導入的策略。在課后,教師要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導入的效果。
總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有效的導入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認知儲備,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