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
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德育任務要求高、理論基礎較缺乏、社會輿論多元化等因素為我們當前的德育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全面細致地分析德育任務,整合德育途徑,科學評估德育效果,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
依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德育內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個部分的內容。從橫向來看,這五部分內容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理想信念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最終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價值統領,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總體德育目標實現的基礎工作。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分析德育內容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既要落實《指南》的全部內容,也要遵循德育工作的客觀規律,保持德育工作的連續性與一致性,切忌將德育工作理解為活動的堆砌,從而忽視了學生在道德養成中認知與情感的連續變化。從縱向來看,每一部分德育內容都包含必要的知識學習、技能訓練以及價值觀的培養,這幾個層次的培養是逐步遞進的邏輯關系,梳理不同德育任務之間的邏輯關系,統整學校的德育資源,最終統一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科學、規范地進行德育工作的必要準備。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綜合分析德育工作的任務要求、學生的身心特點、學校的傳統特色,以任務目標為牽引,以學校傳統為基礎,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確立德育工作著力點。
《指南》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六個實施途徑,包括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和協同育人。這六個途徑具有一定的重疊性,同時又相互補充,往往綜合運用于學校的德育實踐,共同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品德的養成是知、情、意、行協調發展的過程,不同的德育途徑在促進學生品德發展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在學校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方式的背景下,部分學校已經開始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在系列活動中創造性地應用多種途徑,促進學生品德的發展。同時,不同學校的教師資源、歷史文化、德育工作管理架構、可利用的外部支持資源等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德育途徑在不同學校中的應用效果不同。需要指出的是,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應考慮到不同德育途徑在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發展方面的作用,以學生這四個方面的協調發展為基準。同時,德育工作又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模式中,對學生的品德持續、系統地進行影響。這都需要我們對德育途徑進行整合,形成學校獨特的德育模式,明確德育工作的主陣地。
不管是價值觀的教育,還是個人品德的培養,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的社會活動中,這樣德育工作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學生的品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是我們德育工作的追求。不管是德育內容的分析,還是德育途徑的整合,學生的發展情況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參考。品德的養成需要知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多次循環與固化,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四個要素同時得到發展,學生才能實現品德發展。在德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德育活動是否能夠引起學生對于日常生活的反思,是否能夠思考自己言行背后秉持的價值理念,以及自己看待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態度,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更新自己的價值體系,讓道德知識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發揮指導作用,讓學生的行為表現由心而發。否則,學生的道德知識就只能局限于考試的情境之中,而學生的道德行為也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中以條件反射的形式表現出來。只有真正實現對學生發展的關注,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才能得到實質提升。
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升不僅受德育規劃、德育實施、德育方法等方面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學校德育評價的實施。以評價促改革、以評價促發展是評價的重要使命,科學、有效的學校德育評價將促進學校德育朝著更為合理的方向改革。在德育評價過程中,應該堅持評價的完整性原則,即對學校德育工作體系進行系統評價,對象包括學生、教師、管理機制等。在具體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應該是質性與量化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保證評價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同時,德育評價還應注意服務學生與文化擔當,避免學校德育評價中存在的功利主義傾向。從本質意義上來說,道德評價并不是為了一較高下。道德評價不僅是為了了解學生的道德認知、情感和行為能力,更是為了發現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中的問題;不僅強調學生之間的友好與合作,還反對權威主義的介入,強調公平性評價和學生的共同參與。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很多學校希望以全方位的評價來促進學生的品德發展,其重點不在于評價本身,而在于通過構建完整的行為指標體系,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具體指導,評價在此工作中承擔的是積極反饋的功能,其本質是良好行為激勵體系的構建,評價只是激勵的手段,這與對德育工作的整體評價有根本性不同。學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把握兩種不同“評價”的核心與內涵,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德育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