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晶晶 孫斌 閆文娟

內容摘要:本文應用對應分析方法對我國省級行政區物流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西部經濟區物流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滯后于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文章指出,要推動我國物流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應提升物流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實現物流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推動物流企業規模發展、建立多層級冷鏈物流體系結構、加強境外冷鏈物流園區建設。
關鍵詞:對應分析 物流經濟 綜合評價 實證研究 發展對策
我國物流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第一,為了糾正傳統的生產過程與消費之間的不協調現象,提高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效率,我國正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物流業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物流經濟承載著生產與流通過程的大量有價值信息,也是信息化條件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環節。因此,大力發展物流經濟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二,我國正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以農業為例,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我國與東南亞沿線國家在現代農業產品結構方面存在較大互補性,通過產品貿易的形式能夠滿足農產品需求,而農產品普遍存在保質時間較短,對物流要求較高等特點,這就要求我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大力發展現代冷鏈物流經濟,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效實施提供支撐。
第三,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各種移動終端的廣泛普及,網絡環境下的消費者行為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網絡消費成為高效和有效的消費形式,而網絡消費必須要求高度發展的現代物流業予以支撐,特別是各種農業和生產產品進入網絡消費時代的環境下,現代物流業催生了當日達、次日達、隔日達等各種新型物流產品和建立在物流經濟基礎上的商業模式。因此,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為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驅動力。
我國物流經濟發展的挑戰
第一,經濟發展總體速度不斷放緩。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結束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模式,由經濟發展的總量向經濟發展的質量層次過渡,物流業增長速度也由傳統的超過20%的增長速度向9%左右的速度調整,產業發展速度調整的同時必然要求產業加速實現轉型升級。
第二,物流產業發展的總體成本不斷上升。一方面,在土地成本方面,資源要素進入高成本時代,物流用地依然緊缺;另一方面,在勞動力成本方面,隨著我國人口總體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人口紅利不斷消失。
第三,信息技術對物流經濟發展提出新需求。創新驅動已經成為我國物流業的重要支撐,領先物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打造戰略競爭新優勢。此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的信息技術,給物流業帶來了重大變革和新的挑戰。
第四,現代物流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撐力不足。物流產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物流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是制約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短板,現有的物流標準化園區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托各級政府財政資金作為來源,建立在社會多元化資本來源基礎上的金融支持對現代物流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顯著不足。
基于對應分析的物流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一)研究變量
經濟發展水平遵循從經濟要素投入到生產過程實現并最終形成經濟價值的一般性客觀規律,物流經濟的發展過程也遵循上述規律。在物流經濟生產要素投入環節,選取“物流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體就業人員比例”、“物流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分別用于表示物流經濟的勞動投入強度和資本投入強度;在物流經濟生產過程環節,選取“單位面積鐵路里程數”、“物流園區總數”、“通用倉儲總面積”、“貨運總量”、“物流產業集中度”等指標反映生產過程特征;在經濟價值形成環節,選取“物流業增加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綜上,研究變量如表1所示。
(二)研究對象和數據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決定了物流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及發展水平等,考慮到地區的差異性以及不同地區在物流經濟發展中的差異性等特征,本文以我國大陸省級行政區域為研究對象。為了剔除不同時間段的波動性,考察期涵蓋2006-2015年共10個年度,研究變量來源于相關年度《中國統計年鑒》等權威數據源,各個指標研究變量選擇相關年度平均值作為原始數據值。
(三)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模型。物流經濟發展水平是多因素綜合評估的結果,因子分析模式是進行多因素綜合評估的有效方法。因子分析的本質在于在保證指標攜帶的統計信息不失真的基礎上,通過指標降維的形式進行指標縮減。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如下:
公共因子F1,F2,…,Fm相互獨立且不可測,由于公共因子少于原始變量的個數,且公共因子不可觀測,通常使用回歸的思想求出線性組合系數的估計值,即建立如下公共因子為因變量、原始變量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
從而得到各個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值。
對應分析模型。對應分析又稱相應分析,是R型因子分析與Q型因子分析的結合,其利用降維的思想以達到簡化數據結構的目的,其基本思想是由Richardson和Kuder在1933年提出,后來法國統計學家Jean-Paul Benzecri和日本統計學家Hayashi Chikio對該方法進行拓展。傳統的因子分析只能對數據陣單獨進行R型或Q型因子分析,不能同時對行因素和列因素進行分析,這就將行因素和列因素割裂開來,從而遺漏了很多有用信息。對應分析是通過分析由定性變量構成的交叉列連表來分析二維數據陣中行因素和列因素間的關系,揭示同一變量各個類別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變量各個類別之間的對應關系。
對應分析的主要步驟:由原始列聯表數據計算規格化的概率意義上的列聯表;計算求解矩陣;計算R型因子分析或Q型因子分析,并由R型(或Q型)因子分析結果推導出Q型(或R型)因子分析結果;在二維圖上畫出原始變量狀態,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四)研究結論
指標相關性分析。指標相關性分析是進行因子分析的基礎,各研究變量相關性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通過指標相關性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各指標之間總體相關性較高,適應進行進一步因子分析。
模型有效性檢驗和因子提取。模型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顯著性低于0.05的統計顯著性水平,適應進行因子分析。
因子提取結果如表4所示,前兩項因子的累計方差百分比達到99.275%,因此,保留第一因子和第二因子即可保證信息保留程度。因此,以第一因子和第二因子的計算值為基礎計算綜合因子得分。
對應分析結果。根據圖1可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從行政區域的角度分析,通過圖1可以看出,1級物流經濟發展水平與西部地區最接近,2級物流經濟發展水平與中部地區最接近,而4級和9級物流經濟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最接近。因此,可以得出西部經濟區物流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滯后于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結論。
結合本文構建的物流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從造成西部經濟區物流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滯后于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因素分析,“物流業增加值”、“單位面積鐵路里程數”、“物流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體就業人員比例” 和“物流產業集中度”方面的差異是造成不同地區之間物流經濟發展水平顯著差異的主要原因。
不同地區物流經濟發展的重點具有差異性。以陜西省為例,陜西省物流經濟發展水平在西部經濟區居于中游偏上的位置,結合陜西的區位因素,在發展物流經濟過程中應依托綜合保稅區、鐵路物流集散中心、公路港三大核心平臺,完善口岸功能,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國際物流樞紐港,依托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加快空港物流園區建設,完善航空貨運物流網絡。
我國物流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策略
(一)提升物流公共服務設施供給
從目前各地實踐情況分析,物流經濟相關公共服務設施是我國發展物流經濟需要補足的重要短板。在物流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資金支持模式上,應由傳統的依托財政資金為主的資金支持模式向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轉變,放大財政資本的杠桿效應;在物流公共服務設施供給發展領域方面,應加大對戰略性多式聯運樞紐、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內河航道的投資力度,健全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同時為了改變物流產業用地不足以及用地成本過高等問題,應將物流用地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二)實現物流經濟發展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成為知識經濟發展時代的重要特征,物流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推動物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提升物流經濟發展的創新能力。一方面,大力支持物流企業技術創新,對物流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企業模式創新,開展行業示范工作,推行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無車承運等組織方式和集中采購、精益物流、物流金融等經營模式;最后,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對于合理規劃物流路線、進行消費者行為分析與預測具有重要意義,應大力支持物流企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三)推動物流企業規模發展
我國物流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市場集中度較低。推動物流經濟企業規模發展,應支持物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的形式實現聯合發展,特別是通過整合國有物流企業的形式實現規模擴大化,同時加強對物流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強化對龍頭企業的政策支持。
(四)建立多層級冷鏈物流體系結構
隨著生鮮產品在現代物流業中比重的不斷提升,為了有效支持從田間到餐桌的物流目標,在現代物流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建立多層級冷鏈物流體系結構。一方面,在農產品出口區域,以出口農產品基地為依托,中心城區(周邊)、重點鄉鎮、生產基地、示范園區梯次配置,全面推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區(周邊)布局建設綜合型或專業型冷鏈倉儲設施,形成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在果蔬生產重點區域布點建設果蔬保鮮冷庫。
(五)加強境外冷鏈物流園區建設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我國產品需求不斷提升,特別是對我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產品存在較大需求,但是其普遍存在物流基礎設施薄弱等現實問題。為了借助“一帶一路”提升我國西部地區物流經濟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在利用“一帶一路”倡議發展跨境農產品銷售業務的同時,應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冷鏈物流產業園區的投資建設。
參考文獻:
1.陳志卷,趙放.物流網絡規模與區域經濟發展關聯度及協調度分析—以天津市為例[J].物流技術,2011,30(3)
2.薛婷婷,吳娜.基于灰色理論的農村物流與區域經濟協調機制研究[J].物流技術,2014,33(4)
3.戴君,謝,王強.第三方物流整合對物流服務質量、伙伴關系及企業運營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評論,2015(5)
4.李曉梅,白雪飛.基于超效率CCR-DEA的國有物流企業績效實證分析—基于16家上市物流企業的樣本數據[J].中國流通經濟,2016(4)
5.汪小京,劉志學,徐娟.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第三方物流管理庫存模型[J].系統管理學報,2016(2)
6.白元龍,楊柔堅.“一帶一路”戰略下江蘇物流業發展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7(1)
7.王麗萍.物流業碳排放與能源消耗、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系統工程學報,2017(2)
8.朱瑜馨,張錦宗.對應分析在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中的應用[J].地理科學進展,2010(4)
9.亢婷.對應分析法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5(1)
10.魯渤,汪壽陽,匡海波.基于引力模型的區域物流需求預測研究[J].管理評論,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