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夏,一位普通輔導員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傳誦。吉林、西安、北京、河南,鮮花、掌聲、感動、激勵,“全國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曲建武的故事被不斷刷屏,關于對學生的關愛、對輔導員工作的執著、對教育事業的情懷……他何以受到如此關注?
初夏的5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記者與前來北京參加會議的大連海事大學曲建武教授相約,話選擇,談學生,說責任,談情懷,面對面聽他那充滿陽光與魅力的講述,探尋一位普通輔導員不普通的大愛故事。
當他還在上大學時,就立志要做一名輔導員。30多年時間,他從一名普通的輔導員做到了遼寧省教育廳副廳長、正廳級巡視員。就在此時,他做出了一個令許多人不解的選擇:辭去領導職務,回到大學當一名普通的輔導員,他的名字叫曲建武。
“為什么會如此選擇?”面對記者的疑問,曲建武談到最多的一個字是“愛”,愛教育、愛學生、愛事業。在他看來,愛是教育的靈魂。多少年來,他就像一團火,在熱愛的教育崗位上,燃燒自己,溫暖別人,幫助許許多多的大學生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曲建武讀大二時,校園里發生了一起悲劇,一名成績很好的同學,因為失戀自殺,這讓曲建武很受觸動,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她養大,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培養學生,她就這樣不珍惜自己?輔導員是與學生走得最近的人,如果能早些發現學生的心病并及時開導,年輕的生命或許不會匆匆凋謝。曲建武暗下決心,畢業后要當一名輔導員。
1982年從遼寧師范大學畢業后,曲建武如愿留校擔任了輔導員。1998年,曲建武走上了遼寧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崗位,此后又調任遼寧省高校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最后成為正廳級干部。就在曲建武“仕途”如日中天時,他在2013年3月突然辭去遼寧省教育廳正廳級巡視員的職務,到大連海事大學當了一名沒有任何行政級別的輔導員。
“您這又是何必呢?許多人窮其一生,追求廳局長光環,享受廳局級待遇,您為何要主動放棄?”當時,對于曲建武的選擇,很多人難以理解。“對我來說,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學生在一起。”曲建武表示,這是他深思熟慮后的人生選擇,也是他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
“那一年我56歲,正好可以再帶一屆學生,如果再遲就來不及了!”其實,這一決定對曲建武來說已經醞釀已久。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回到學生當中,這個念頭多年來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在曲建武看來,沒做過輔導員的人,不會理解這份工作對學生人生的意義,不會理解家庭對于學生成長的厚望。
談及這些,曲建武說:“我從小家境貧困,沒想過當什么廳級干部。1983年,我曾申請去老山前線,最終沒成行,如果去了,很可能就成了‘高山下的花環’。烈士們把生命都獻給了祖國,我還有什么放不下?國家不缺官員,但學生們需要更多貼心的輔導員。我希望自己能在輔導員的崗位上畫上人生的句號。”
30多年過去了,曲建武與學生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深深地愛著這項工作。曲建武表示: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地成長,而當學生們來到校園來到我們身邊時,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誰愛學生我就愛誰”,這是曲建武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一個人意志力的大小取決于內心信念堅定的程度。曲建武義無反顧地辭官從教,就是因為在他的心中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把輔導員的工作做到底。為了這顆初心,從金色年華到花甲之年,從輔導員到教育廳副廳長再到輔導員,曲建武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調任遼寧省高校工委副書記、教育廳副廳長后,雖然領導工作繁忙,但曲建武對學生的那份感情依然深厚。他經常跑到各大學的食堂、教室、圖書館、宿舍,與學生談心。2013年,他還完成了對全省孤兒大學生的調研,并同省人大代表一起提議免除了全省1076個孤兒大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
30多年來,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曲建武都關注著學生的冷暖。那年春節,他冒著嚴寒到學生家家訪,得知這個學生的弟弟患病住院,他就讓母親包了餃子送到醫院。學生的弟弟去世前一再叮囑哥哥:要替自己報答曲老師。談起此事,曲建武說那時自己經濟條件不好,很想給學生更多幫助,只是有心無力。
曲建武在課上從不點名,但教室里卻總是座無虛席。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評析,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興趣結合,他的課深受學生歡迎。課堂外,他開通了微信、博客,關注學生思想動態,了解學生思想訴求,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幾年來,他給學生發的微信、短信字數超過300萬字。
曲建武特別關注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對此,新疆學生吐爾遜·肉孜感觸頗深。“正是在曲老師的影響下,我將輔導員定為自己的職業方向。對我來說,曲老師就像大海上的燈塔,時時為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他一直在培養我們的大格局、大胸懷、大視野。”吐爾遜·肉孜說。
在遼寧師范大學任黨委副書記時,曲建武首創了“新老生同寢室”的管理辦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擔任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時,他負責的輔導員隊伍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踐、大學生網絡建設等工作,先后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影響和推動了全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曲建武教過很多學生,但對他來說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自己的孩子。凡是去外地出差,曲建武總會給學生帶回禮物。
一次去香港,他抽空給年級每位學生買了巧克力。回家時,他舍不得打車,背著大包,爬坡回到住所。他把照片發給學生并表示:老師不是為了作秀,是要告訴你們要做個有愛心的人。
蘭州農村,曲建武在學生閆沛興家中家訪
曲建武隨身總是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記著學生的生日。每名學生過生日時,都會收到“曲老師”發來的祝福。每逢端午節、中秋節,學生們會收到“曲老師”送來的粽子、月餅。節日里請生活困難學生吃飯,是他的工作常態。他曾向學生承諾:“誰也不能餓著肚子來上課,有我吃的就有你們吃的。”
冬季來了,他籌集2萬多元給困難學生購買過冬衣物;放假時,他給困難學生發交通補貼;怕學生們舍不得買水果,他就自己花錢買蘋果送給每個學生;有個學生家長患了癌癥,他得知后,給了學生1萬元錢,還抽出時間到河南看望……
在曲建武的積極倡導下,他所帶的年級建立了愛心基金,他拿出1萬元作為基金啟動經費,并且每年為愛心基金注入1萬元,以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如今,曲建武還資助著大連海事大學的10個孤兒學生。“不管我是否退休,我都會對他們負責到底。”曲建武說。
曲建武的真心付出,讓學生們紛紛敞開了心扉。2013級學生閆沛興因為和父親的關系緊張,一度十分壓抑,萌生了退學的念頭。曲建武發來的生日祝福令他十分暖心,他將所思所想一股腦兒地告訴了老師。曲建武在一次出差之后,專程前往看望了閆沛興的父母,并拿出了近10萬元,幫助他們家翻新房子。
閆沛興的思想徹底轉變了,決定畢業后到西藏支教,像曲老師那樣愛所有的孩子。“祖國的事情你來管,你家的事情我來管!你為祖國服務,我要為你的父母服務!”曲建武專門把閆沛興的父親接到大連,讓他見證了兒子的畢業典禮,并看到了向往多年的大海。
曲建武是全國高校輔導員家訪第一人。在20世紀80年代剛留校做輔導員時,他帶了80個學生,其中50多個學生家里他都去過,哪怕山路崎嶇、日夜兼程。現在交通條件好了,他更是利用節假日和外出開會、講學等機會家訪,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幾年來,曲建武個人以及他多方籌集來的資金累計達近40萬元,全部用于資助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他如同慈父一般,關心著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關愛著每一個學生的生活。“不是我有多少錢,而是我有多少情。”曲建武說。
多年來,曲建武走訪過世界千余所大學,全球排名前100的學校他已去過70多所。他在走訪中發現,西方國家的大學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國家的大學都有思想政治教育,我們不可以在這方面弱化。”曲建武堅信,教育需要學校與社會合力而為,學生成長需要全方位培育。
當代大學生處在各種信息和思潮交匯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學生就會成為迷途的羔羊。大學生有德是合格品,無德會是危險品。引導學生志存高遠,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曲建武認為,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敢于直面熱點難點問題,才能與學生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
在曲建武看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課講得好,還要用實際行動“說話”。好的輔導員要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成長的方向,幫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給學生專業知識是必要的,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生活的意義。人文精神可以成為學生成長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
校園里,曲建武與學生交談
在高校輔導員隊伍中,曲建武稱得上是“老兵”,但他對工作的熱情毫不遜色于年輕人。他常常告訴年輕輔導員:當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有愛心,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學生事務并不難,但成為學生在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朋友,很難。要想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就必須愛生如子,把學生放在心上。
曲建武原本在大連市中心有住房,因距離學校比較遠,為學生服務不方便,他便沒在那里住。他每月花2700元錢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距離學生近一點,我就能隨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學生睡得安穩,我也睡得踏實。”曲建武說。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曲建武的付出也得到學生的回報。冬天下雪時,曲建武的手機上會收到“老師注意保暖”“注意路滑”的信息;父親節時,學生們會對他說:您就是我們的父親……每每此時,曲建武就會感到生命充實而有意義。
為做好輔導員工作,曲建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新生入學,曲建武會為每名學生建立電子檔案,并讓學生寫下自己的大學夢想和最關心的問題,以便談話時增強針對性。他告訴學生:我將伴隨和見證你們的成長,我們一道前行。
開學時,曲建武要深入寢室、教室,與每位學生談話。他利用手機開設了“大學生與歷史上的今天”欄目,將歷史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進行評述,然后發給學生。像“五四青年節”“國慶節”這樣的重要日子,他都要給學生發微信。
近四年,他通過手機與學生有近200萬字的交流。這些文字,凝聚著曲建武的心血,學生的評價是:老師您真給力!
過去的2017年,對于曲建武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一年,他滿足了自己辭官從教后的最大心愿——完整地帶一屆學生。35年來,不論崗位在哪兒,他工作的重心始終圍繞著學生。在為學生撥正航向、照亮前行之路的日子里,他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讓每個孩子都有詩與遠方,他為之不懈努力。
解決輔導員職稱評聘問題,首創“新老學生同寢”管理辦法,首建全國輔導員博士培養基地,創立“八個百”學生教育工作模式,開展“千名輔導員萬家行”活動……曲建武的這些創新做法得到了時任中央領導的批示肯定,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曲建武把工作、教學、科研結合起來,先后完成了兩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四項一般項目,公開發表著述500多萬字,應邀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高校作過200多場報告。他的著述、交流,對探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近些年,曲建武獲得了很多榮譽: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師德標兵、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獎、全國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而在他看來,這些榮譽都不重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足矣。
60載人生歲月,曲建武的臉上總是陽光燦爛。去年,曲建武設立了“仍然在路上”的公眾號,發表原創文章并每日更新,目前已刊發了50多萬字的文章。這些文字,記錄著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只要對工作有益,對高等教育發展與學生成長有幫助,我會一直做下去。”曲建武說。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曲建武就是這樣一名好老師。“只要我活著,我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底。”曲建武繼續著他的幸福事業。
“每天走在校園里,看到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看到青春與希望,心里總會有種莫名的感動。”對學生的愛、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愛,早已融入曲建武的生命。在離學生最近的輔導員崗位上,他無怨無悔地奉獻著。跋涉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他以矢志不渝的堅守,盡顯教育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