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福
摘要:武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優秀文化的要素來充實自己,擴展自己,使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武術文化所蘊含的內涵主要有:搏擊內涵、道德內涵、倫理內涵、哲學內涵、美學內涵、教育內涵和修身內涵。當武術從單一的打斗技巧增加到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附加意義時,原來的武術便開始升華。武術從“形而下”向“形而上”轉變的過程,即是武術文化內涵不斷演變的進程。
關鍵詞:武術 文化內涵 道德內涵 哲學內涵 教育內涵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3—0041—04
1前言
武術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來充實自己,卻又不失本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易經·彖傳》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說人文是為了生成、改造和教化天下。武術原本是格斗技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在不斷提高。為了武術進一步的改造和發展,人們不斷賦予武術除搏擊打斗和防身以外的一些意義。趙仲明認為:“當人們理性地整理和組織實踐及主觀感覺,力圖使之成為人類生活中比較穩定的因素,成為反映社會發展過程中物質的東西或理想的形象時,文化便開始產生。”因此,武術文化的形成過程可以理解為,武術從原始狀態逐漸轉向成為反映其自身理想形象的發展過程。武術從單一的打斗技巧增加到有了文化內涵和社會附加意義時,原來的武術便開始升華了。中華文化向來是包容并蓄的,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美學及教育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滲透下,武術早已脫離低級形態。也正是因為這些物質和思想的附加值,使中國的傳統武術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馬凌諾斯基說:“文化含有兩大主要成分——物質的和精神的,即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的機體。文化的現實即存在于這兩部分的關系中。”因此,武術中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內涵主要歸納為以下幾種:體現物質性的搏擊內涵和教育內涵,體現精神性的道德內涵、倫理內涵、哲學內涵和美學內涵以及容物質性和精神性為一體的修身內涵等。
2武術的內涵
2.1武術的原始本真
“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這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武”字的描述。而事實上,“止”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止”,即趾腳,代表行動,動作。戈是兵器。所以“武”的原始意義是舉起武器,行動起來。“術”,《廣韻》中解釋說“技術,《說文》曰:‘邑中道也,食聿切。”因此,武術的原始意義,就是打斗的技術和方法。它體現的就是搏擊、打斗的意義,并且這一意義始終貫穿在武術中。
2.2武術的道德內涵
在電影《猛龍過江》中,李小龍飾演的唐龍打敗了羅利士飾演的空手道高手后,將地上的道袍和黑色腰帶撿起來蓋在對手的身上,以表達對武術高手的尊敬。李小龍用影片傳達自己的德行和武學理念:不以勝負論英雄。從而使其武術境界更高一層。這種德行,便是武術道德,簡稱武德。武德注重尊師重道、勇敢謙虛而又重禮儀,包含重義輕利、精忠報國的思想內涵。武術道德中有一種被廣為接受并認同的精神,那就是“俠義”。俠即俠客,指有武藝,講義氣、肯舍己助人的人。“義”指公正合宜的道理。這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社會追求,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稱贊俠客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先秦時期,“俠”文化發展較快,“任俠”也多見于歷史書籍中。唐朝國力強盛,國民人格精神健全,“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的俠義精神也得到了社會上的高度的揄揚。據統計,在《全唐詩》中,光歌詠俠客的詩就有三百多首,如我們常見的樂府古題《白馬篇》《游俠篇》《結客少年場行》《劉生》《秦女休行》等都是詠俠詩。鋤強扶弱、行俠仗義成為習武人的追求,“俠義”也毫無爭議地與武聯系在一起,成為武術道德中的重要部分。雖然,這種“俠義”精神雖然只是一種心理上的精神寄托,以個人好惡為評判標準,并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正義。但不可否認,這種追求社會認同的自重感,是武術道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這種“俠義”精神,使得對武的命名都以其道德意義和追求正義為主,說“止戈為武”,即認為“武”的目的是為了制止暴力,弘揚正義。
2.3武術的倫理內涵
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先求繼承,后求發展的,所謂追本溯源,不忘其本。武術倫理主要體現在師徒倫理上。在武術的傳承發展中,尊師重道是很重要的一項標準。在古代,師徒關系如同父子一樣密切,除了血緣關系,師父的地位直追父綱。這種傳統的師徒傳承對武術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傳承中,徒弟不僅繼承了師父的武藝與思想,也承擔了本門武藝發展的責任,具有一種儀式感的代入。但這種傳承也在一定意義上限制了武術本身的發展,因為門派限制,老師觀念陳舊、思想保守以及“不辱師門”“不拜二師”的訓誡形成無形的精神約束,而不能與其他流派武術很好地交流發展,好的技藝往往在傳承過程中流失。據清代武術家吳殳《手臂錄》記載,“漁陽老人教余劍術,且曰:‘此技世之久絕,君得之,慎勿輕傳于人。余恐此技終致不傳,又顧念老人之語,故不著說而作訣焉。”可見高超技法傳世之不易。尊師重道的武術倫理道德一方面體現了武術選擇傳人條件苛刻,有別于孔子的“有教無類”,使得許多技法白白流失;另一方面體現了傳承者所擔負責任之重大。
2.4武術的美學內涵
美,是主體對自己的無意識需求在意境中獲得象征性滿足的情感評價。武術的美在于其和諧,通過武術,不僅在生理上給人快感,也在精神上給人愉悅。武術運動講求身法、勁力,通過動作的姿態、節奏、韻律、氣勢等外部表現力以及運動員的體型、精神、意識、表情等人格感染力來體現武術的表象美;通過心靈的“自我”表現,來體現“意發神傳,心動形隨,神形兼備,內外合一”的意境美。中國的文化是和諧而包容的,貫穿其中的玄妙又不可不提的就是“氣”與“神”。“氣”是中國哲學和美學的基本命題,“神”是建構在對生命的感悟基礎上的審美理論,它以一種“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來實現著具有東方特色的“求意”式審美情趣。因為“氣”與“神”的存在,人們開始致力于探求身心和諧及其與自然的同構關系,探求武術表象美的“象外之象”。通過性命、身體、情感、意志等與“氣”、“韻”的相感合拍而找到共同的頻率,體驗到一種美的和諧的感受,又在武術中加入陰陽五行等符號,從而將武術與物質世界聯系在一起。這種因與人同體而與人相親,因與人相親而成為詩意和審美的存在,體現為武術美的“天人合一”。
2.5武術的思想內涵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各行其道。“道”是中國哲學的重要部分,代表思想和最高境界,而“求道”、“問道”、“悟道”的過程其實質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武術重“悟”,武術修煉必須將智慧與技術完美結合,因此具有其獨特的思想內涵和思考方式,所以“悟”在武術的提高中有重要作用。武術脫離了打架斗毆的低級趣味后,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化,又不斷吸收各家學術思想,內涵得到很大的充實,開始追求思想境界的提高。其思想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武術技術方面的思想提高。莊子論劍說:“夫為間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越女劍法:“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莊子認為武術要把握虛實,后發先至。越女認為武術的技擊過程“甚微”,用心體會到“幽”和“微”的境界,并把握陰陽變換的哲理,可以獲得至高的劍術。二人從技擊角度將武術思想提升到陰陽虛實的高度。其二是哲學思想的提升。在武術中,“通神”是其追求的高境界,是一種高尚、高超又高雅的思想狀態。這種狀態,使武術從一種運動的技術向高深的思想方向轉變,而產生了專屬于自己的哲學即武術哲學。而習武也因此成為人們“問道”的一種方式,希望藉此“以武入道”。李小龍的武學遵旨是“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他認為成熟的武者應該用武術影響自己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使自我達到最深的覺悟。他說:“欲能由武術中有所啟發,意味著能破除‘真知與‘真命之障礙。同時發展無限的自我,無限的擴展自我。”這正是武術從“形而下”向“形而上”轉變的過程,即武術思想文化內涵之演變進程。
2.6武術的教育內涵
張載《正蒙·大心》中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他認為“大心”能使天下物與心合為一體。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與此相應的心胸“大心”,它是可以包容天地的,就超越了見聞的限制和束縛。這種可包容天地的“大心”與習武者的價值觀完全相符。中國武術崇尚武德,重義輕利,在傳承過程中,武術的教育意義伴隨其始終。武術不僅重視身體素質和動作技巧的訓練,更重視心理素質的鍛煉和勇氣的培養,通過意志和思維的訓練來開發大腦,提高悟性。從開始習武,老師便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來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要求對自身行為有所約束。培養他們刻苦、勇敢、助人、愛國、見義勇為、俠肝義膽、精忠報國的武術精神。習武者的精神偶像也多為關羽、岳飛、戚繼光等民族英雄,這對于愛國精神的培養起到很大作用。武術吸收了《論語·子罕》中孔子所言“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主張后,外配寶劍以示勇武,內藏謙和而為君子,勇敢而有禮貌,也成為一種民族的心理追求。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這一主張,使得傳統武術愛好者期望文武雙修而對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武術的教育意義還體現在其注重膽量的培養,認為具有超凡的武力和無所畏懼的膽氣,便可使人踏越艱險,勇往直前。
2.7武術的修身內涵
武術修身包含中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觀念的根本價值取向。武術修身的內涵除了身體素質方面的鍛煉還包括心理、精神的提高和對靈魂的提升。《呂氏春秋·論威》中記載“劍利而劍術差不可,術高而劍不利亦不可。”這一論述對武術修煉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使人在提高技術的同時注重身體素質的提高。莊子發現語言有遮蔽負面作用后,開始從語言的非理性方面即“言外之意”“象外之音”“味外之旨”等意義上,克服語言的遮蔽作用。運用莊子這一理論,武術也從一般意義上的強身健體突破到修身養性的高層次修煉。法國學者易路-加迪在其書籍《文化與時間》中說:“每種文明都通過自己獨特的語言系統和符號系統來理解世界。”而武術理解世界的特殊系統正是武術修身,其修身內涵中同時包含著搏擊、倫理、道德、思想、美學、文化等多方面的意義。這使得武術修身者在多個方面多角度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的同時尋求精神上的自重感。以使自身在“致良知”的基礎上,做到“知行合一”,追求“內外兼修”“形神合一”,期望在修身過程中能夠“明心見性”,達到“道”的高度層面。因此,武術修身可闡述為為追求“得道”而轉換自身狀態的武術活動及其體驗式的反思。《周易·系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武術從追求快感的搏擊斗狠轉變為追求形而上的“內外兼備”“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文化修養的過程,便是武術修身的過程。
3結論
(1)武術最原始的意義就是搏擊,打斗,并且這一意義始終貫穿在武術中。(2)武術道德中的“俠義”精神是武術文化所獨有一種特殊心理認知,具有其他傳統文化的所不具備的獨特魅力。(3)武術倫理主要體現在師徒傳承上,以尊師重道為主要內涵的武術倫理對武術發展有好也有壞,應辯證看待。(4)除了“神形兼備,內外合一”的意境美,也注重探求武術表象美的“象外之象”。(5)武術從“形而下”向“形而上”轉變的過程,即武的思想文化內涵之演變進程。(6)武術教育在人格形成中有著重要的作用。(7)武術修身即在多個方面多角度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的同時尋求獲得精神上的自重感。
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它不僅包含著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美學思想、兵法技擊思想,而且在倫理道德、藝術發展、文化傳承、教育修身等方面有重要意義,若只取武術的體育意義而忽略武術的文化意義,則是舍本逐末,若忽略武術的技擊意義和文化內涵,則武術名存實亡。只有正確對待武術文化,以傳承和發展文化的目光看待武術,武術方能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