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論語·陽貨》第一則,記載的是陽貨和孔子之間的一次交鋒:陽貨希望孔子出山,幫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討厭陽貨,長大后看到陽貨陪臣執國命,更是厭惡他。
陽貨是有架子的,他不會親自登門拜見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會主動投懷送抱。但陽貨畢竟是陽貨,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風聲,要孔子去見他。但孔子裝傻,不去見。陽貨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一條計他乘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給孔子一只蒸熟的小豬。
按孟子的說法,按照古禮:
“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則(出門在外)往拜其門。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p>
——《孟子·滕文公下》
“瞰孔子之亡而歸之豚?!敝祆湔f欲令孔子來拜而見之也。(《論語集注》)——他就是用一只蒸熟的小豬來換得孔子的回拜。
孔子回到家,看見陽貨派人送來的蒸熟的小豬,就明白陽貨的意思了。陽貨給孔子出了一個兩難題:去拜訪吧,就等于投靠,陽貨可以以此散布輿論,造成孔子和他合作的影響。不去吧,違背周禮,不用說孔子本人不愿違背周禮,陽貨也可以借此打擊孔子,敗壞他的聲譽。
但這種小難題哪里能難倒孔子?破解之道其實就在眼前:操斧伐柯其則不遠——就用陽貨的辦法:孔子也打聽到他不在家,去拜見他。
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說是巧得很——孔子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陽貨!
孔子一看陽貨大夫的車馬,自然是趕緊轉彎避開,而陽貨一見孔子的來路,以及對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的樣子,也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很生氣,加上此時的他權勢炫赫,說話的口氣也沖:別躲!過來!我有話對你說!
孔子只好轉回來,走近陽貨。陽貨說:“一個人藏起自己的才能而聽任國家混亂,可以叫仁嗎?”道理很正派,孔子無奈,只好說:“不可?!?/p>
“那么,本來喜歡從政卻屢次錯過機會,可以叫智嗎?”說得也對,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笨鬃语@然不愿和陽貨直接沖突,面駁陽貨,所以恭恭敬敬順著他說,但是,他的兩個“不可”,很明顯是敷衍,是虛與委蛇。陽貨當然也能看出來,但孔子態度既然如此恭敬,他也無從發作。
末了,陽貨說:“日月流逝,時不我待啊!”那潛臺詞是:孔先生,您已經50歲的人了!您還有幾次機會?我相信,陽貨最后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孔子,觸及了孔子內心中蟄伏二十來年的從政之夢??鬃有闹械膱员_始融化:“好吧,我準備出仕了。”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p>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論語·陽貨》
這段對話非常精彩,孔子也不是不愿做官,而是不愿到破壞政治秩序的陽貨那里做官。所以,不見陽貨,是“義”;不得已去拜見陽貨,是“禮”;等陽貨不在家才去拜,是“權”;路上碰見了也就恭敬相見,不愿意做得太決絕,是“毋必毋固”。陽貨每一問,孔子必答,是陽貨說的在理,孔子據理答復而不辯解,是謙遜而又不屈服。
孔子……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貨耳。故直據理答之,不復與辯,若不諭其意者。陽貨之欲見孔子,雖其善意,然不過欲使助己為亂耳。故孔子不見者,義也。其往拜者,禮也。必時其亡而往者,欲其稱也。遇諸涂而不避者,不終絕也。隨問而對者,理之直也。對而不辯者,言之孫而亦無所詘也。
——《論語集注》
即便是孔子這樣超凡脫俗之人,一生之中也免不了和一些難纏的人糾葛難解。這無須抱怨,我們可以像孔子那樣,把生命歷程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小人,都看成是我們的命,看成是我們的磨練。其實,任何一個障礙,換個角度看,也是一個高度,假如你不能高過障礙,甚至比障礙還低,只能與障礙平視,甚至仰視,障障礙面前抬腳,把它踩在腳下,此時,障礙就變成了臺階,抬舉著我們上升。
面對陽貨的咄咄逼人,孔子的表現是唯唯諾諾而不辯,這不是屈服,而是不愿與之糾纏——孔子終究不會去陽貨那里為官,卻也無須在此爭一高低。
17歲的孔子,在陽貨的訕笑面前不爭不辯,轉身離去時,他的眼中,陽貨就已經成了臺階,何況這三十多年以后。
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