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明先生以其波瀾壯闊的人生傳奇和磨礪實踐,驗證了一條“人皆圣賢”“由凡入圣”的大人之道: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
陽明心學的終極是達至萬物一體之仁的“圣人”的人生境界。圣人的思想是“合”,是整體觀,圣人的視野是一種“上帝思維”,運用到現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企業高層制定企業愿景目標方向時,應該像“上帝”一樣從更廣大、更精微、更長遠的角度來面對發展中的任何問題。
那么,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萬物一體”的“上帝思維”,如何具體運用呢?我們借助放大鏡和顯微鏡做個簡單比喻。
一、放大鏡:放大一層邊界,放大之后再聚焦,關系更清晰
一個有框架邊界的思維視野,對企業發展來說是束手束腳的,是被動的,“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只有胸懷全局、不斷擴大思維邊界的企業才能在關系的不斷突破中重新認知自我、認知事物,認知我與事物之間的脈絡與糾纏到底是什么。比如說主動擴大對客戶承擔的責任,創造更多的價值,想客戶所想甚至想客戶潛在想要但未表達出來的需求,從客戶內心深處挖掘客戶自己也不清晰的需求,肯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樣的收獲用我們現在的定義就是“創新”,主動創新的企業又怎會有不成功的道理?
給困難來一個“二向箔”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里講述著宇宙中存在比人類文明更強大的文明,他們有著遠超出人類想象的武器“二向箔”,可以把整個太陽系壓縮為二維平面而毀滅。秉持萬物一體的思維,以一種全新的思維來解決所要面對的困難:給困難正面來一個“二向箔”,把心力快速提升,把困難壓縮,心力遠遠大于困難無限倍數,任何困難不過是一粒細小沙子。快速提升、放大自己的心力,也就是開闊了自己的格局視野,困難也就變得渺小起來。
任何問題,放大一層邊界去重新尋找答案
都說好的員工要像老板一樣思考問題,從直接上級或直接客戶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態和能力就能獲得大大提升。同理,一個企業老板,如果能站在產業角度看問題,面對企業問題的心態和能力,也就大大不同。面對一個具體問題的時候,仔細考慮問題的關聯邊界是什么、在哪里,能否再突破一層,從更高一層的時空、價值、要素等維度來重新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態和能力也會大大不同。
二、顯微鏡:感知心物一體,洞察起心動念
要達到萬物一體的最高境界,需要的是萬物之間的協調統一。如果將個體作為一個最小的核算單位的話,那么首先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如何讓自己內外統一,遇事先向內求再向外求,做到“知行合一”,由此與內外建立連接,如此便是“心物一體”的最基本解釋。
如何在細微層面實現心物一體,需要動用顯微鏡這個工具:無論何時何地,都養成快速洞察自己起心動念的習慣,通過對自身起心動念的覺察和覺知,快速歸正,快速顯化,快速與的對應的人和物建立“量子糾纏”。
都說陽明先生是軍事家,我心不動隨機而動,在戰場上戰無不勝。這種洞察戰機,隨機而動的精一功夫,便是洞徹心性、運用心性的顯微鏡化。功夫主體構建起來,“心如明鏡,隨物感應,無物不照”。
陽明先生“萬物一體”的人生境界體現了世間萬物的聯系性,強調了具有主體性的人如何將自己的思維境界提升,以一種整體全觀的視角看待事事物物,當然人又處于事事物物之間,應該以“致良知”為準則,做好“我”與“你”“他(她/它)”之間的連接,如此萬物之間會形成良性的發展,世界也會因此越來越美好!
白立新,泰山管理學院新儒家管理模式研究中心主任,益道乾行產業(互聯網)經濟咨詢中心創始人,著有《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
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