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牧村
小說《名士風流》是法國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作品,講述了二戰后法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與其他敘事作品的差別在于小說中敘事結構的雙重性。敘事結構是敘事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說就是敘述故事以表現人,或者說展示情節以表現人。因此,小說敘述的展開就是情節的展開,敘述結構就是情節結構?!睹匡L流》采用雙重敘事結構,第三人稱敘事和第一人稱敘事交替進行,使得故事發展以螺旋式展開。作者在第三人稱敘事中采用不介入的敘事策略而在第一人稱敘事中采用介入的敘事策略。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法國著名的作家和女權主義者,她的小說《名士風流》一書于1954年獲得龔古爾文學獎。該小說由兩個敘事人稱敘述者交替講述: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敘事安排的巧妙,敘事結構的完整以及敘事主題的豐富都印證了該書獲獎的必然性,也證明了對該書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將從第三人稱及第一人稱敘事中的敘事策略探析其中所隱含的女性主義倫理思想,試圖在分析作者敘事形式的基礎上,發掘這種敘事方式的倫理效果,闡釋形式與內容的關系,進而探究形式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一、女性主義敘事學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存在總是處于社會秩序的規范之中,而指涉道德準則的倫理秩序就是其中之一。這種倫理秩序可以是在人與國家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或兩性之間。倫理作為意識形態的一個分支,要進入甚至深入人情的世界沒位移的途徑只有文學藝術。直到20世紀80年代,女性主義敘事學試圖將結構主義敘事學與女性主義文評相結合。1981年,美國學者蘭瑟(Susan S. Lanser)出版了《敘事行為:小說中的視角》一書,該書大膽討論敘事形式的社會性別意義,可以看成女性主義敘事學的開山之作。此后,女性主義敘事學逐漸成為美國敘事研究領域的一門顯學。由此,女性主義敘事學可以作為將敘事作品的研究與女性主義批評相結合的研究的理論基礎,以此探討形式與內容、形式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
二、第三人稱敘事中不介入策略下的兩性倫理思想的表達
本書第三人稱敘事者是一個故事外的觀察者,他以亨利為敘事觀察中心。小說作品中利用戲劇的特點直接呈現人物間的對話、人物內心獨白以及人物動作。這種直接呈現而不加評價的方式就是敘事的不介入策略。
為了產生戲劇性的效果,敘述者幾乎消失了。小說中有很多人物對話出現,尤其是在亨利與波爾的爭吵中,敘述者沒有進行敘事干預,使得兩個人物的對話暴露在讀者面前,產生了戲劇化的效果。波爾面對亨利種種無情的舉動,她所做的只能是叫喊、哭泣、乞求,最終只能順從。波爾的瘋狂舉動與亨利的鎮定形成強烈對比:亨利對波爾為他的犧牲和由此帶來的痛苦顯得無動于衷。波爾對亨利來說,成為了一個“絕對他者”的客體化、邊緣化的存在。波爾這一人物的悲慘命運表現出作者的女性主義倫理思想:女人不能完全依賴男人,應尋求對自我的關注。同時,小說的戲劇化體現了男女話語權的平等。
三、第一人稱敘事中介入策略下的女性主義倫理思想的表達
在小說《名士風流》里,敘述者“我”是故事中的人物安娜。故事由安娜敘述,讀者所看到的世界是經過安娜“體驗化”后的世界。敘述者的介入通常由敘述者對人物、事件甚至敘事本身進行評論。從這個意義上說,敘述者的介入通常被稱為敘述者的評論。在敘述過程中,敘述者“我”既可以進行“回顧性”的敘述,又可以對當時的事情或人物發表評論。這就不可避免地顯示出敘述者自身的意識形態地位和價值規范。對帶有價值判斷的形容詞和副詞的使用效果更加明顯。比如,“朗貝爾一股子少爺氣”,樊尚“不健康的、狡猾的面孔,更像個無賴:她的眼睛里總藏著一股不太讓人心安的東西”。對朗貝爾和樊尚兩個的評價與故事發展后期兩個人物的性格和行為相符,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安娜是無法做出這種預判的,由此可見這兩處為敘述者評論。敘述者“我”在敘述中有意地引導了讀者的價值取向,從而產生與敘述者相同的倫理思想。
在安娜的第一人稱敘事中,回答了第三人稱敘事中亨利對波爾、迪布勒伊的種種疑惑。波爾為何拒絕重回歌壇,納迪娜為何能隨意地從一個男人的床上到另外一個男人的床上,迪布勒伊到底有沒有加入共產黨……這些亨利無法了解、無法回答的疑惑在敘述者“我”的敘述中都一一得到了解答。這也是敘述者在雙重敘事結構下對故事的干預,使得故事能夠完整地向前推進。在第三人稱敘事中,對于亨利來說,波爾是客體的存在,而在安娜第一人稱敘事中,讀者才能了解波爾的穿著、神情、內心的掙扎與絕望。女人應該實現自我覺醒,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努力打破女性的“絕對他者”的身份,爭取與男性建立和諧的倫理觀。
四、結語
小說《名士風流》采用雙重敘事結構,其不同的敘事策略有各自所蘊含的女性主義倫理思想。第三人稱敘事中不介入策略下,敘事者采用小說戲劇化的形式展示戲劇場景、人物對話和人物行動,賦予男女兩性平等的話語權。在第一人稱敘事干預策略下,敘事者沒有因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做出偏向女性地位的選擇,敘事者不僅沒有突出女性敘事的權威反而削弱了這種權威,這體現了作者建立和諧、平等的兩性關系的追求。敘事者對敘事內容的選擇以及對敘事者評論都是為了體現其兩性平等的倫理思想。形式與內容相輔相成,意識形態需要敘事形式的支撐,又使得敘事形式有了更深刻的隱含意義。
(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