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坤杉 劉翼斌
摘 要:高中和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guān)鍵階段,是學生法律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法律意識是根植于公民內(nèi)心的對法律的一種認識與信仰,是國家和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莎士比亞戲劇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其中有著很多對法律的遵循和憧憬,思考了法律與自然、理性、自由、權(quán)利乃至民主與道德等重大命題。2016年暑假,我們對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學的部分高中生和浙江工商大學的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狀況進行了調(diào)查,并參加了2016年10月在浙江工商大學舉辦的莎劇會演。基于此,文章主要對此次演出的莎士比亞劇目中的法律問題進行解讀。
關(guān)鍵詞:莎士比亞;法律內(nèi)涵;法律意識;戲劇表演;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5;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3-0008-04
一、前言
法律意識是根植于公民內(nèi)心的對法律的一種認識與信仰,是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基礎。
高中生、大學生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同時也是法律知識的擁有者、法律意識的先行者、法律文明的傳播者。高中生、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體現(xiàn)著學校法治教育的水平,事關(guān)國家法治建設之成敗。這些年來學校一直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加強對高中生、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與法律意識培養(yǎng),注重提高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水平。但近年來部分高校發(fā)生的一些惡性事件,如馬加爵、藥家鑫殺人案,林森浩投毒致死案等,無一不折射出當下教育的缺憾以及一些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這充分說明學生有知識并不代表學生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有思想并不代表其具有法律意識。因此,切實加強法律知識教育,強化法律規(guī)范社會實踐,培養(yǎng)高中生、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時代賦予教育的重任,也是歷史的選擇。莎士比亞戲劇是文化瑰寶,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其中很多劇本思考了法律與自然、理性、自由、權(quán)利乃至民主與道德等重大命題,能夠豐富高中生、大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
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而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和培育,少不了文化熏陶和教育引導這兩個方面的基礎性工作。學校要注重營造充滿法治氣氛的情境,讓學生了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結(jié)合實情,學校可以利用戲劇等多種文藝形式,潛移默化地對高中生、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使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莎士比亞的戲劇主要包括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莎士比亞擅長寫形形色色的法庭戲,他的戲劇中包含著豐富的法律思想,有趣的法律故事和精辟的法律箴言在他的戲劇中隨處可見。衡平法、土地法、房產(chǎn)法、訴訟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知識,幾乎融入他的每一部作品的謀篇布局之中。
當前,學校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學生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本文嘗試對《馴悍記》《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錯誤的喜劇》和《無事生非》劇中的法律知識進行解讀,旨在通過法律解讀,將莎劇表演與法治宣傳教育相結(jié)合,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增強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莎士比亞戲劇的法律問題,國外很早就開始關(guān)注。從19世紀中葉開始,文學家、哲學家和律師從各自不同的視角研究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法律現(xiàn)象。文學家(Bacon,1857;Heard,2010)主要從法律語言、文學原型理論和文學隱喻、敘事理論、女性主義角度探討法律問題,主要關(guān)注法律或案件對創(chuàng)作原型、戲劇的情節(jié)發(fā)展、文學意象和表現(xiàn)文學張力、美學效果、觀眾接受度等方面的問題。有的學者認為莎士比亞經(jīng)常往來律師事務所,了解了不動產(chǎn)轉(zhuǎn)讓以及律師使用的一些專業(yè)術(shù)語,這一點幾乎沒有疑問。莎士比亞善于“將法律體系精心打扮成喜劇”,巧妙地將法律知識融入劇本之中。哲學家(Schoenbaum,1970)結(jié)合對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法律知識的考證,探討社會發(fā)展的法律問題,特別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道德與法律的關(guān)系,等等。而法律方面的專家學者(Rushton,1858;Dunkel,1962;Rose,2012)則主要考證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法律知識和法律術(shù)語等事實。莎士比亞戲劇中有大量的法律語句和經(jīng)典判例,例如《亨利六世》(中篇)中屠夫狄克關(guān)于律師的臺詞,《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說的“你們的法律去見鬼吧”,《一報還一報》中安哲魯說的“法律雖然暫時昏睡,它并沒有死去”。一些法律語句和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西方早期現(xiàn)代國家在依法治國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法律方面的專家學者還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十分熟悉不動產(chǎn)法的原理與實際業(yè)務,掌握了普通法與刑法的基本知識,并且精通法規(guī)匯編中的專業(yè)文字,可以恰當?shù)剡\用一些比較復雜的法律術(shù)語。研究視野還延伸到合同法、正當程序、外國人身份法、法律歧視和國際經(jīng)濟正義等方面。
莎士比亞戲劇的法律問題,國內(nèi)研究起步較晚。近十年來,國內(nèi)的文學界和法律界人士才開始關(guān)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法律問題。總體上來說,系統(tǒng)性不強,主要是具體研究某一劇本中的法律問題。例如,有些學者分析劇中人物違反法律或遵守法律的動因(張?zhí)K楠,2013;方軍、劉少萍,2015),或透過《威尼斯商人》指出三個時期三種不同的民法中的人像:古代法中的“身份”,他植根于權(quán)力,近代法中的“契約”,他植根于自由意志,現(xiàn)代法中的“新身份”,他植根于社會(劉威、翟青,2006)。有的研究法律變遷對原法律術(shù)語的理解,例如在莎士比亞時代的英格蘭,宗教之“罪”(sin)與刑事犯罪(crime)往往糾纏在一起,世俗法庭具有濃郁的宗教法庭氛圍,而宗教法庭也常常管轄婚姻、財產(chǎn)等“世俗”案件,比如《一報還一報》劇中的文森修公爵既代表了教會的權(quán)威,也代表著君王的權(quán)威(馮偉,2014)。有些學者著重研究莎士比亞戲劇情節(jié)蘊含的法律思想,例如楊虹(2009)從合約的角度對《威尼斯商人》進行解讀,解釋了合約結(jié)構(gòu)約束下的合約人的行為,分析了劇中人行為和作者思維的邏輯結(jié)構(gòu),揭示了莎士比亞在履約與人的天然權(quán)利相沖突時的選擇標準。焦敏(2008)認為,在《一報還一報》劇中,讓人感興趣的不是法律作為權(quán)力機制的運行,而是人文精神與生物學作為權(quán)力其運行的機制、運行的技巧及帶來的反抗以及新的知識的建立。還有的學者研究中西法律語境的對比,例如陳璐瓊(2007)結(jié)合“理想模型”,探討了“判決書公布少數(shù)意見的哈姆雷特難題”。總之,與國外的跨界研究不同,國內(nèi)學者基本上是就事論事研究劇本中的法律問題。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對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法律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文學、哲學和社會學視角進行分析探討的,尚未從隱喻視角研究如何將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法律內(nèi)容融入莎劇舞臺表演之中。因此,本研究具有以下意義:1)通過莎士比亞戲劇法律隱喻的解讀,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法律與道德知識。2)莎士比亞戲劇表演滲透法律知識宣傳,旨在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對高中生、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讓學生在感知莎士比亞戲劇文化魅力的同時接受法律知識的熏陶,以期改善當下高中生、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現(xiàn)狀,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暑期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情況
由于地緣關(guān)系,我們于2016年暑假對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學的部分高中生和浙江工商大學的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狀況進行了調(diào)查。隨機抽取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學、浙江工商大學各30個被試,就“自我防范意識”“中西法律差異認識”“道德法律界定認識”“法規(guī)法律界定認識”“個人信用的法律約束認識”等方面進行問卷、訪談調(diào)查。針對測試評估結(jié)果,本研究將兩組受試分別以“字母+數(shù)字”的形式按次序編號,“高中組”A1~A30,“大學組”B1~B30。法律意識評估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打分,分別用1、2、3、4、5從弱到強表示,并計算每位受試的總得分。兩組受試的法律意識評估結(jié)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比較強,處在2分~4分階段。而在“中西法律差異認識度”“道德法律界定認識”“法規(guī)法律界定認識”“個人信用的法律約束認識”方面認識度不足,處在1分~3分階段,且隨著年齡的上升,提升幅度不大。總分在10分~13分之間,較低。這說明雖然學校有各種形式的法治宣傳教育,但總體來看效果有時不太理想,高中生、大學生在很多方面法律意識還不強。學校如何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呢?本研究課題以莎劇社演出為契機,對此進行相關(guān)探討。
四、莎士比亞劇作簡介及法律解讀
1. 《馴悍記》
《馴悍記》是莎士比亞早期的喜劇作品,情節(jié)滑稽有趣。它主要講述一個聰明的男子,運用巧妙的計策,成功改造了脾氣暴躁的富家女,使之成為溫柔賢惠的妻子。
莎士比亞的法律傾向,在這部劇中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的應用以及女繼承人保護法令上。“就像法律中的對手一樣,狠狠地打擊對方,但是像朋友一樣吃喝”,這體現(xiàn)了當時法庭上辯論的針鋒相對,據(jù)理力爭。在《馴悍記》中,主要有兩個情節(jié)凸顯法律思維,情節(jié)一是彼特魯喬和悍女凱瑟麗娜的故事,情節(jié)二是路森修和比恩卡的故事。當時法律規(guī)定,欺騙罪一般通常會被處以罰款,但需要三個關(guān)鍵要素律師才能論證欺騙罪是否成立:一是是否有意欺騙,二是是否秘密欺騙,也就是是否隱瞞被欺騙者,三是欺騙行為是否造成傷害。根據(jù)法律,彼得魯喬的行為不構(gòu)成欺騙罪,因為他目的明確,登場伊始就志在娶富家女子為妻,他擁有婚姻賦予的權(quán)利。相比之下,路森修則大相徑庭,為接近比恩卡,路森修偽裝成家庭教師,不惜與仆人互換身份,到后來又極力誘惑比恩卡與之私奔。在當時,私奔是違法行為,相關(guān)法律條例試圖阻止財富追逐者獲得女繼承人的財產(chǎn)。在劇中,莎士比亞找到了懲罰路森修的辦法,實現(xiàn)了法律的意圖。莎翁嚴密的法律思維從兩個情節(jié)可見一斑,這對莎劇的法律價值進行了最好的詮釋。
2.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講述一對孿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奧拉因海上遇險而失散,并誤以為對方已死,妹妹薇奧拉流落異地,女扮男裝做了奧西諾公爵的侍從,并戀上自己的主人,而哥哥西巴斯辛也碰巧來到此地,發(fā)生了一些誤會,但最終誤會解除,陰差陽錯成就了兩對姻緣的故事。
《第十二夜》主要強調(diào)了法律中女權(quán)主義的特點,塑造了才勇過人、有著鮮明自我意識的女性形象。在中世紀父權(quán)制的國家體系中,國家立法得到了相當?shù)陌l(fā)展,國家常被看作強制的、合法的、正規(guī)的秩序。然而,在政治權(quán)力、社會價值及資源、兩性不平等的社會里,國家作為這一切的反映,其本質(zhì)上是也只能是男權(quán)的。“國家是男性的,……法是按照男人看待和對待女人的方式看待和對待女人的。”(桂萍、殷相印,2011)作為男性統(tǒng)治社會的一部分,法使性別和種族的等級制度永久合法化。
文藝復興不僅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也是對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合理吸收與發(fā)展。《第十二夜》反映了當時女性的地位與權(quán)利問題,也折射出當時女權(quán)主義的不完善之處。當時女性甚至被貼上“原罪”的標簽,而當時法律對此默許甚至明文規(guī)定,也看出當時法律的不足之處。直到經(jīng)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多重洗禮后,女權(quán)主義法律觀才開始得到充分的法律思想的滋養(yǎng)。
3.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極具諷刺性的喜劇。仁愛、友誼和愛情是劇本的主題,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yè)資產(chǎn)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了作者對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莎翁塑造了唯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夏洛克這一典型形象。
《威尼斯商人》表現(xiàn)的是法庭場景和訴訟事件,因而成為研究者研究法學問題的經(jīng)典案例,研究者甚至把它看作中世紀的法律文獻。該劇寓意豐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紀的契約精神,同時反映了法律從保護私有財產(chǎn)到側(cè)重保護個人人格尊嚴的發(fā)展趨勢,體現(xiàn)了法律的人文關(guān)懷精神。
按照威尼斯當時的法律,人的肉體可以抵押擔保,因此,夏洛克提出割安東尼奧一磅肉的要求能夠兌現(xiàn)。正如劇中鮑西婭所言:“你的這場官司打得倒也奇怪,可是按照威尼斯的法律,你的控訴是可以成立的”,“因為這約上所訂的懲罰對于法律條文的含義并無抵觸。”在《威尼斯商人》描述的那個時代,合同普遍等同于法律,必須嚴格執(zhí)行。古羅馬有諺語云“合意創(chuàng)立法律”,這種說法幾乎是通行全歐的原則。《博韋的習俗和慣例》記載,法國13世紀還有“合同勝過法律”之說。正因為如此,如若立約人自愿做出承諾的,合同無論有多么不合理,按照“買方自應注意”的原則,立約人就只能自認倒霉。荒唐如夏洛克和安東尼奧簽訂的合同,當時卻被認為具有法律一樣的強制力。立約人原先約定的合同,法庭只能嚴格依照其文字字面意義進行判決,并付諸強制執(zhí)行,不能對合同本身自行做出解釋。
威尼斯的法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帶有比較濃厚的宗教色彩,體現(xiàn)著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意志,維護著希臘公民之利益,壓制著異族。法律是一個社會的反映,社會存在著歧視,反映在法律上即是對猶太民族為代表的異族的限制、抑制。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反映了這些現(xiàn)象,并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猶太民族的同情。
4. 《錯誤的喜劇》
《錯誤的喜劇》是莎士比亞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滑稽喜劇。劇中主要寫主與仆各是一對面貌和形體都十分相像的孿生兄弟,他們在海上遇難失散之后,又碰巧同時在某個異鄉(xiāng)的城市出現(xiàn),發(fā)生許多誤認的可笑情節(jié)。這部劇還就夫妻關(guān)系、親子之愛、手足之誼這些話題進行了嚴肅認真的討論。當然,結(jié)局是皆大歡喜的團圓。
在英國,最初的“法官”是由貴族扮演的,14 世紀逐步實現(xiàn)了法官職業(yè)化。“法官作為法律的實施者,是法律至上代言人,是公平正義的化身,被公眾視為活生生的正義”,從而也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這一點,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在《錯誤的喜劇》中,公爵登場,以及公爵在最后一幕進行判決,直到兩位兄弟相認,誤會解除,家人大團圓為止,無不體現(xiàn)了公爵是公正的化身,代表法官行使權(quán)力,也間接體現(xiàn)莎劇所流露出的對法官的敬畏之情。
同時,莎劇展現(xiàn)了法律面對不同情況時的靈活處理。如《錯誤的喜劇》中,伊勤父子相認之后,其小兒子小安提福勒斯與父親相認并得知父親因“偷渡”可能被處死時,向公爵提出用金錢救贖父親,但公爵表示“那可不必,我已經(jīng)豁免了你父親的死罪”。這清楚地表明,即使像“偷渡”這樣的典型的刑事違法行為也是可以通過交付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的方式予以解決的。英國的普通法從 12 世紀開始逐步形成,刑法、民事侵權(quán)法、土地法是當時普通法的主要內(nèi)容。刑事犯罪分為叛逆罪、重罪和輕罪。重罪主要是殺人罪、故意重傷害罪、縱火罪、入室搶劫罪、搶劫罪和盜竊罪,其余犯罪一般為輕罪,“對輕罪的處罰一般是罰款或短期監(jiān)禁”。可見,從那時起,通過罰款來對輕罪行為人實施責罰,在英國已經(jīng)逐漸形成傳統(tǒng)。雖然《錯誤的喜劇》故事背景并不是英國,但作為深受英國文化熏陶的莎士比亞在其劇作中不能不受到這種傳統(tǒng)的影響,并在其作品中予以反映。
5. 《無事生非》
《無事生非》的主要情節(jié)是兩對情侶的故事。希柔和碧翠絲是情同手足的表姊妹,克勞迪和班狄克是親王唐佩卓的好友,這四人雙雙演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情。希柔優(yōu)雅沉靜,克勞迪叱咤戰(zhàn)場,兩人的結(jié)合象征傳統(tǒng)。而與之相反,永無休止的唇槍舌戰(zhàn)則是碧翠絲和班狄克的寫照,盡管最終配對成功,但兩人尖酸嘲諷的面具卻摘不下來。
后來克勞迪冤枉希柔,似乎是一場“無事生非”的誤會,但主人公也感受到那種慘痛經(jīng)驗,絕非毫無意義。希柔清白無辜,碧翠絲與修道士深信不已;盡管班狄克內(nèi)心掙扎,但也通過了碧翠絲的考驗。克勞迪漫不經(jīng)心,拒絕、羞辱所愛的女孩,暴露了他對自己和對希柔的無知,因此這場誤會并不能完全歸咎于為非作歹的唐降。盡管如此,希柔仍愿意選擇原諒并接納他,也映射出某種高尚的情操。本劇中涉及婚姻法,主要表現(xiàn)在克勞迪對希柔產(chǎn)生誤會因而意圖解除婚約,是莎士比亞對當時婚姻關(guān)系在法律層面上的描述。
通過這次會演,參演和觀看的學生受到很大的啟發(fā)。教師在訪談過程中了解到,學生們都表示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
五、結(jié)論
當前,學校要推動新時代法治宣傳教育新發(fā)展,要創(chuàng)新宣傳教育形式,注重宣傳教育實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養(yǎng),教育學生學法、尊法、守法、用法。高中生、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學校要針對問題,立足現(xiàn)實,著眼未來,常抓不懈。通過對莎劇中法律問題的深入研究,結(jié)合中西方法律存在的差異,從文化熏陶入手,學校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高中生、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高中生、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教育部門的主導,需要國家經(jīng)濟、文化、道德、法治等建設配套進行。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宏大的工程,而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和培育,少不了文化熏陶和教育引導這兩個方面的基礎性工作。因此,學校應當立足現(xiàn)實,進行調(diào)研、策劃。首先,學校應當對高中生、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實地調(diào)查,在查閱資料借鑒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分析高中生、大學生當下興趣所在和法律認知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學校要安排學生與導師進行交流,力求最后的結(jié)論、對策具備充分的現(xiàn)實依據(jù)和科學性。最后,要通過高中生、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莎士比亞戲劇表演),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高中生、大學生法律意識,進而提升高中生、大學生法律道德方面的自律能力,為國家培養(yǎng)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Bacon,Delia Salter.The Philosophy of 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Unfolded [M].New York:Ams Press,Inc,1857.
[2]Bucknill,John Charles.The Medical Knowledge of Shakespeare[M].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 Co,2007.
[3]Dunkel,Wilbur.Law and Equity in Measure for Measure[J].Shakespeare Quarterly,1962(03).
[4]Charles,Rose.Shakespeares Taming of the Shrew and Englands Heiress Protection Statute[J].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12(02).
[5]Campbell,John Lor.Shakespeares Legal Acquirements Considered[M]. 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 Co,2004.
[6]Cunninghum,Karen & Constance Jordan(EDT). The Law in Shakespeare[M].Palgrave Macmillan,2006.
[7]Heard,F(xiàn)ranklin Fiske.Shakespeare as a Lawyer[M].Whitefish:Nabu Press,2010.
[8]Lemon,Rebecca.Treason by Words:Literature, Law, and Rebellion in Shakespeares England[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7.
[9]Morgan,Appleton.Digesta Shakespearean[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General Books),2010.
[10]Rushton,William Lowes.Shakespeare, a Lawyer(1858)[M].Whitefish: Kessinger Publishing Co,2010.
[11]Schoenbaum,Samuel.Shakespeares Lives(New ed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2]陳頎.法權(quán)的興起與危機——《威尼斯商人》的法哲學解讀[J].北大法律評論,2013(02).
[13]馮偉.羈勒、獅子與藤鞭:《一報還一報》與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刑法思想[J].外國文學評論,2010(01).
[14]馮偉.莎士比亞與早期現(xiàn)代英國的“法律”建構(gòu)[J].外國文學,2014(04).
[15]劉威,翟青.民法上的人之死——從《威尼斯商人》的變遷談起[J].清華法治論衡,2006(02).
[16]楊虹.《威尼斯商人》的合約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2009(02).
[17]張立新.莎士比亞劇作法律觀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9(09).
[18]楊嫻.從《孿生兄弟》到《錯誤的喜劇》——論莎士比亞對普勞圖斯的繼承與發(fā)展[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08).
[19]馮偉.《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與權(quán)利哲學[J].國外文學,2013(01).
[20]查爾斯·羅斯.《馴悍記》與英國女繼承人保護法令[J].世界文學評論,2008(02).
[21]桂萍,殷相印.從西方女性文學看女權(quán)主義法律觀的變遷[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