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北地區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融合,不僅可以檢驗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落實的效果,同時也可以為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提供條件和支撐。本文試圖闡述西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西北地區產業融合的影響,以及對產業升級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 西北地區 產業融合 產業升級
一、緒論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內涵及意義
曾有專家說過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戰略構想的實現會釋放我國同其他國家深度合作的巨大潛能,相對偏遠的西北地區將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加速升級。絲路沿線的西北五省具備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優勢、地緣優勢、資源優勢和現實條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勢必發揮重要作用。
(二)產業轉移及產業融合的背景及影響
2004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提出了西北地區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的指示。國務院于2010年發布了《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其中也指出西北地區應加強政策支持,改善承接產業環境,優化產業布局,增強重點地區產業集聚能力。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作重要演講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時談到文化產業在經濟帶中占有重要地位,發展絲路經濟帶文化產業競爭力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但需結合實際發展情況,綜合客觀地評價產業競爭力,為絲路經濟帶更好地發展文化產業找到合適的方法。西安是絲路經濟帶建設的新起點和重要承載區,西北五省的文化產業融合是絲路經濟帶戰略中重要的合作領域,同時對推動產業向西北轉移將產生重大影響。
二、先行研究
(一)先行研究概述
現有產業轉移研究,如魏后凱(2003)全面探討了產業轉移對微觀企業競爭力和宏觀區域競爭力的影響;馮根福等(2010)定量衡量了我國東中西部1993到2000再到2006年三個時段的產業轉移情況。
研究產業融合的專家學者們紛紛指出,產業融合有助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織革新、提高產業整體效益(李曉丹2003;何立勝2005),提升產業競爭力(何立勝2005;楊明強、李世新、郭慶然2004),能夠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改善企業績效、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余東華2005),促進產業融合有利于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現(周振華2003;馬健2003;張明之2003)。當然,產業融合發展也對產業政策提出了挑戰(于刃剛、李玉紅2004;柳旭波2005)。
高煜等(2016)提出,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實現政府產業發展治理模式從現有的“市場替代、政府直接參與型模式”,轉變為“市場主導、政府保障型模式”。然而,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下的產業轉移融合與再升級,現有文獻涉及不多。
(二)研究西北地區產業轉移及產業融合的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途徑我國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北五省市區。西北地區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融合,不僅可以檢驗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落實的效果,同時也可以為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提供條件和支撐。本文試圖闡述西北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現狀,絲路經濟帶建設對西北地區產業融合的影響,以及產業向西北轉移后西北五省間產業合作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分析,進而對產業升級提出合理化建議。
三、我國西北地區產業轉移與融合的現狀分析
西北地區產業轉移明顯,近幾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加起來一共有30個行業發生了轉入。而轉入相對幅度超過1%的行業只有7個,大部分屬于能源密集型產業,超過5%的只有石油天然氣開采業一個行業。可見西北地區行業普遍發生轉入,雖轉入規模不大,但已進入初始階段,同時可以反映出西北地區經濟水平和中東部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總的來說,近年來,西北地區已有30個行業發生了產業轉入,因此可以得出中東部產業已經開始向西部轉移的結論。
四、西北地區產業轉移與融合的影響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對產業轉移的推動作用
首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對運輸費用有一定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一體化建設會使沿線報關手續減少,費用降低;絲綢之路地區在建或已運營的國際鐵路有7條,西部通車的高鐵線有2條,在建的有3條,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不斷推進,產業轉入西北地區的純粹運輸費用將會降低。
其次,向西開放政策將使西北地區獲得地理優勢。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順利,地處內陸的西北地區將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將大大提高與其他省市甚至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使其獲得區位優勢。
再次,市場需求和比較優勢將拉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西部轉移。2014年,李克強總理曾經說到,“東部沿海地區的部分產業必須要轉移出來,而轉移的方向就是中西部地區”。另外他還說到,遵循市場規律,西部要做好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服務的建設以配合產業轉入。
最后,絲綢之路經濟帶一體化戰略將促進西部產業合理布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長遠目標是實現區域一體化,而這意味著相關省區必須進行產業合作,發揮各自不同的比較優勢。若絲路經濟帶能夠朝著區域一體化發展,將會促進西北產業的轉入。另外,陜西擁有大量高校,如果能在進行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布局時提供相關政策扶持,留住相關人才,必將加快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二)產業轉移融合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影響
其一,將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生產專業化,進而推動貿易往來;其二,將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一體化水平;其三,將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產業轉型。
五、產業融合再升級的措施及意義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我國西北地區的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產業發展主要依賴于承接中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產業轉移帶來的是產業集聚和融合,在此之后西北將迎來產業升級。持續性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經濟多樣化和收入增長加速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產業發展與升級則居于核心地位。西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提升效應更多體現在推動西北地區要素升級及產業升級方面。
第一,推動西部地區優勢升級與產業升級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獲得持續發展,西部地區必須實現三重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產業結構從傳統結構向現代產業體系轉型升級。二是區域產業聯系從單一聯系的割裂化發展,向多樣聯系的一體化發展轉型升級。三是產業發展模式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型升級。其中,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是基礎,區域產業聯系轉型升級是途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目的。
第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和投資升級,承接產業轉移形成的集聚優勢,西部地區產業集聚發展可以形成包括地方特色型產業,以及能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多種產業類型。多類型產業和多樣化分工將極大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貿易升級和投資升級。
第三,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一體化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對于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一體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承接產業轉移提升了西部地區經濟水平和產業發展水平,為西部地區在更高水平上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一體化奠定了基礎;西部地區產業集聚發展及自我強化的結構將推動區域產業發展指向協調化;擴大本地市場效應,培育和發展集聚優勢,強化新型產業分工基礎;降低運輸成本、貿易成本等方面,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產業一體化。
六、對策及建議
目前,東部產業已經開始向西北地區轉移,西北也已開始承接產業轉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對產業向西北地區轉移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能加速產業集聚和融合,最終實現產業發展與升級。
首先,要改善產業轉移的配套環境。這種配套環境包括硬件如應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軟件如提升政府保障能力、提高政府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等。因此,為了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應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大力發展交通物流業,改善政府運行效率,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等。
其次,要依靠市場規律。為迎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應提升西北地區市場化水平,加快市場化進程,完善產業配套措施,降低運輸費用。
再次,西北地區各省市要注重合作,發揮各省優勢。比如,陜西可以發揮技術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新疆可以發揮能源優勢,同各地區開展能源合作等。在發揮各省市比較優勢的情況下,可以產生更大的收益遞增,進一步加強相關產業融合升級,從而最終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邵旭東,孫芳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2]劉士林,等.中國絲綢之路城市群敘事.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5.
[3]王琳,安頓,等.絲綢之路之從西安到撒馬爾罕.五洲傳播出版社,2017.
[4]任保平,馬莉莉,師博.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新階段西部大開發[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5]馮根福,劉志勇,蔣文定.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間工業產業轉移的趨勢、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0(2):1-10.
[6]魏后凱.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4):11-15.
[7]高煜,張雪凱.政策沖擊、產業集聚與產業升級——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研究.經濟問題,2016(1):1-7
[8]張功讓,陳敏姝.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綜述.經濟研究,2011(1):67-68.
[9]張倩.西部地區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研究.長安學刊,2014(12):150-152.
基金項目:2017年度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培華專項: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節點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以西北五省省會城市為例,項目編號:17PH19。
作者簡介:王澍(1988-),女,湖南長沙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絲路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