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沿海強市、美麗港城和國際化城市建設,加快實施“四市戰略”,必須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把海內外優秀人才集聚到秦皇島經濟社會發展中來。
一、秦皇島市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現狀
(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促進人才成長成才
根據高端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提出7類人才培養措施及配套政策,實現重大人才工程與重大人才政策的集成統籌。
(二)布局“雙創”體系,優化人才創新創業機制
全市共成立院士工作站14家,特邀院士工作站10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長期聯系院士近50人,企業與院士合作項目達到30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9項,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支持1268.89萬元。建設了燕山大學創客學院、金北眾創、科泰創新工場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和北島博智、e谷創想空間等4家省級眾創空間和青豆莢創新工場等17家市級眾創空間,落實扶持資金1574萬元。
(三)有效對接京津,強化人才協同發展機制
組織開展了“院士專家港城行”對接活動,陸續引進了盧秉恒、譚天偉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0多名。截至2016年底,全市引進京津各類人才2579人,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768人,柔性引進643人,其中在冀創業人才20人。
(四)加快創新驅動,優化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研人社、科技、教育、發改等相關部門在用好用足中央、省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研究出臺了《關于扶持高層次創新團隊實施細則(試行)》等21個文件,形成了9方面29項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舉措。
(五)創新人才服務機制,打造人才發展良好環境
設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實行全程服務督辦代辦,暢通引進京津人才“綠色通道”。依托市博士專家聯誼會提供免費游覽國有景區、免費公交出行、免費參加講座培訓、免費體檢服務。
二、當前全市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創新滯后,人才體制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
政策創新滯后,人才政策在整體性、連貫性、持續性、系統性、靈活性上均缺乏統一考量,其集成性、精準度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與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緊缺
在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雖相對較高,但是規模效益不突出,引領這一產業做強做大的領軍人才不足。在第二產業中,傳統產業比例偏高,高新技術產業比例偏低,且尚未形成規模效益和主導支柱產業,難以吸引和集聚高新技術產業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
(三)政府部門上下聯動與協同配合不夠,管理績效仍需大力提高
上面文件到位,但市級落實有限,導致諸多政策的選擇性執行、差別化落實。或是導致政出多門,條塊分割,解釋不一甚或相互矛盾抵觸,難以付諸實施。
(四)支撐人才發展的市場服務明顯不足
覆蓋全社會的人才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阻礙了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向企業流動;以市場化的企業技術自主研發創新體系仍未健全,科研技術自主創新激勵政策落實未到位,科研成果實際投產、成功轉化的水平低;人才創新創業的金融支撐和科技支撐體系不完善,支持創新創業的金融平臺較少。
三、加速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的對策
(一)以優化頂層設計為重點,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充分發揮市委人才辦在人才宏觀管理作用。進一步向高校、科研院所下放崗位設置、人才招聘、薪酬分配、人員調配等權限,完善有利于企業創新的科研項目管理、科研經費管理等一攬子辦法。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因素,促進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才和社會各方面人才順暢流動,提高人才橫向和縱向流動性。
(二)以產業提升為引領,健全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
加強與國家、省相關人才政策、產業政策對接,與全市發改、工信、科技、教育、衛生等部門出臺的重大改革舉措和政策相互銜接,實現引進一人發展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的示范效應。建立政府主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的人才引進聚集模式。研究制定項目帶動、成果轉化和產業集群政策,重視發揮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引進外國專家智力的主導作用。
(三)以重能力、憑實績為價值導向,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完善符合秦皇島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職稱評價專業體系。合理確定高校、科研院所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才評價周期。引進專業性較強、信譽度較高的第三方機構參與人才評價。穩步增加科研經費,用實用活國家、省政策,探索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的財政性科研支持經費使用管理辦法。
(四)以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為關鍵,健全完善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促進信貸、保險、創投等金融工具的互動措施,合理降低創新創業風險,建立規范有序的科技項目市場。研究制定支持科研人員在職創業辦法。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科技人才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進行線上線下創新創業活動。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搭建“天使投資+創業導師+專業孵化”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
(五)以確保人才優先發展為目標,完善有利于人才創新創業的財稅金融保障機制
調整優化全市各類人才工程和項目,建立跨部門統籌決策和聯動管理機制,搭建統一規范的人才資金管理信息平臺。強化財政科技資金的分類支持,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引導社會投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引導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共同組成多種類型基金,重點服務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發展,形成對不同階段創新創業人才及所在企業的金融支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