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韻
【摘要】提高農民金融素養是提高創業績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民創業績效提升對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擴大勞動力就業、進一步激勵農民創業等具有重要意義。鑒于農民創業績效水平與其融資行為直接相關,本文立足金融素養視角,探究農民金融素養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時,也考慮了融資行為的相關因素,以豐富農民金融素養和創業績效相關理論研究;聚焦于金融需求主體,探尋創業績效提升的能動性因素,為加強農民金融素養教育、完善創業支持政策提供理論與實證支撐。
【關鍵詞】金融素養 創業農民 創業績效
一、前言
為了推動農村發展,國家對農民創業給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農民創業績效提升對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擴大勞動力就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農民的創業高潮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但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受“打工潮”的影響而陷入低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勞動力輸出的下游環節受阻,很多農民返鄉,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掀起了農民創業的第二次高潮。本項目立足金融素養視角,探究農民金融素養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以豐富農民金融素養和創業績效相關理論研究;聚焦于金融需求主體,探尋創業績效提升的能動性因素,為加強農民金融素養教育、完善創業支持政策提供理論與實證支撐。
二、理論基礎
(一)金融素養的測度
關于金融素養,國內外學者定義的側重點不同。國外學者主要著重于個人的投資決策能力;國內學者主要著重于個人對金融知識的了解情況。但實際上金融素養更應該指的是個人通過掌握的金融知識來進行金融資產和負債的綜合管理,做出針對性的金融決策,如儲蓄、消費、借貸、資產組合、投資等行為。
關于國外金融素養測度內容,Adina(2012)根據其對金融素養的定義,認為在測度時設計的問題應該覆蓋三個方面的內容:金融知識、金融能力和金融意識。另外,WilliamBosshardt、William B.Walstad(2014)在《金融素養國家標準》一文中,描述了金融素養的“標準”結構,并為金融素養制定了六大方面的“標準”內容。該金融素養標準的內容是根據人們金融活動所歸納出來的,涉及的六大方面,包括:收入、消費、儲蓄、信貸活動、金融投資和保險。
(二)農民創業績效的度量
現有文獻對于創業績效衡量主要依據以下四種理論。組織目標理論通過企業目標的完成程度來反映績效,但因組織目標差異性,操作起來比較困難。系統資源理論通過用組織獲取稀缺性資源的能力來衡量績效,但其對資源與能力的測量上難以量化,在企業自身特質與外部環境中也難以找到平衡(Yuchtman& Seashore,1967)。過程理論通過員工獲取系統資源的行為來衡量績效,但因為企業不同時期對員工要求不同,所以其不適用所有企業(Steers,1977)。利益相關理論認為應該將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滿意程度加入到對績效的衡量中,并從客戶、政府等多個角度來測量組織績效(Connolly,Conlon&deutsch;,1980)。
三、研究現狀
通過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和實地調查了解,我們發現創業農民的金融素養對創業績效有較為顯著的正向影響。金融素養越高,創業績效越高,反之,創業農民的金融素養越低,創業績效則越低。
第一,農村是農村勞動力、資金、技術、信息聚集的載體,可以給農民創業提供很多市場機會。增強創業農民對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支持的了解程度,提高其合法融資意識和創業能力,形成開放的、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引導創業農民選取能夠形成良好的產業結構、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有活力的創新空間的非農產業創業方向,促進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創業資源對于創業活動的開展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創業的各種資源的擁有情況和可獲得性是創業績效提升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余紹忠,2013).ArnoldC.Cooperetal.(1994)的研究指出人力資源以及財務資源的初始情況對于新創率業最終是走向失敗、盈虧平衡還是高績效具有重要作用。經檢驗結果分析,創業地點與銀行的距離對農民的創業績效具有正向影響。創業地點與銀行的距離變量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創業地點與銀行的距離越近,農民創業采取合理合法的融資方式的可能性越高,進而更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創業績效,這與我們的預期一致。其次,創業農民是否認識金融行業的人員,向其咨詢農民創業的政府支持政策,以及融資方式對其創業績效也有較大程度的影響。
第三,加強對農民的創業教育與培訓。通過對陜西部分農村調查,其檢驗結果顯示,陜西省農村創業的金融基礎知識和投資理財意識普遍偏低,導致農民創業過程中,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抵抗風險能力脆弱。因此要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加強對創業致富典型的創業精神、成功經驗、心得體會等方面的宣傳;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的金融素養,全面提高創業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四,過去西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依靠勞動力輸出,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有打工經歷的農民,因其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個性特征等已發生改變而成為最大的創業潛在群體。因此給他們提供合適的創業機會和政策激勵,吸引他們將打工經歷中學到的技能和積累的資本投入到創業活動中,對擴大西部地區農民創業隊伍規模、提高農民創業的總體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四、結語
農民創業作為農村建設與發展的內生性增長動力源泉,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關鍵因素,國家出臺許多鼓勵政策,積極鼓勵、支持農民創業致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而創業農民金融素養低下成為制約其推行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素養影響創業農民的融資行為,制約了創業農民的借貸來源,而如果農戶沒有足夠的創業周轉資金,將對創業農民的創業績效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提高創業農民的生產經營收入,是激勵農民創業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今后,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創業農民需求的表達與傾聽,將政策制定與創業農民切身需求緊密結合,并大力向創業農民普及金融知識,增強其金融意識,提高其創業能力。真正激發創業農民的創造性與積極性,補充并加強創業農民自身的努力與改變。
參考文獻
[1]馬紅玉.社會資本、心理資本與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績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2]鐘紅濤,謝武林.讓服務跟著農民工走——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金融服務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村金融,2015(23):77-79.
[3]劉磊.創業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5.
[4]陳亦悠.社會網絡、資源獲取和農民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5.
[5]潘杰.失地農民創業績效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6]丁振闊.創業政策、農民創業能力與創業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7]周惠珺.農民創業績效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14.
[8]劉煉春.基于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民創業績效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