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 蔣苗苗 肖月琴



【摘要】投貸聯動業務是銀行謀求業務轉型,解決初創型科技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商業銀行抵補該類企業信貸風險,提前鎖定戰略客戶構建優質資產端的有益探索。本文總結分析我國現行投貸聯動的各類模式,并進行詳細對比分析,提供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可選擇的實施路徑。同時,分析了投貸聯動業務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投貸聯動 動機分析 模式選擇 面臨挑戰
一、背景
2016年4月21日,中國銀監會、科技部、人民銀行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鼓勵和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投貸聯動業務試點,并明確了首批5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0家投貸聯動試點銀行。這突破了我國《商業銀行法》中“商業銀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的規定。該意見發布后,引起銀行業對投貸聯動業務的極大熱情,紛紛開展相關業務探索,支持當地科創企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由此,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和研究的對象。
二、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的動機分析
“投貸聯動”即針對中小型科技企業,商業銀行聯合投資機構為企業提供“債權投放+股權投資”相結合的金融支持,其中商業銀行為企業提供信貸支持,VC或PE為企業提供股權投資,通過相關制度安排,由投資收益抵補信貸風險,實現科創企業信貸風險和收益的匹配,為科創企業提供持續資金支持的融資模式。按照投資機構是否歸屬于銀行集團內部又可分為內部投貸聯動和外部投貸聯動。
投貸聯動業務是商業銀行一直積極力推的業務模式,但該業務服務的對象大多是初創初成長型科技企業,存在較高的經營不確定性,據統計,科技型創業企業的創業失敗率高達80%[1]。而以穩健經營為重要目標的商業銀行,進入風險較高的投資領域,從表面上看與其經營目標背道而馳。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現狀以及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改革,筆者以為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主要基于以下動機。
(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銀行對風險收益的重新審視
中國經濟較長時間處于L型發展曲線已是基本共識,傳統行業小微企業經營比較困難。因此國務院提出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要素的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必由之路,為此,國務院相繼發布了《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指導意見,各級政府紛紛出臺配套政策對科技型企業給予支持,如直接給予貸款貼息或風險補償等。因為政府支持力度大,民間資本熱情高,科技型小微企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以創業創新、轉型升級為特征的新經濟格局正在形成。反觀之,傳統實體企業的信貸業務風險相較更大,因此,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不僅能夠促進銀行客戶結構的調整轉變,從傳統重資產行業向支持輕資產、高科技產業轉變,同時風險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二)獲得股權投資牌照是銀行綜合化經營的重要突破與創新
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不斷降低,依靠傳統存貸利差的利潤之路已難以為繼,各大銀行紛紛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綜合化經營成為很多銀行選擇的重要路徑。從銀行外部看,綜合化經營即通過多金融牌照,與銀行牌照聯動,實現多元化經營。因此,獲得更多牌照是每一家商業銀行的重要策略。在所有的金融牌照中,股權投資牌照無疑是商業銀行都夢寐以求的,但受限于《商業銀行法》的限制,商業銀行不得直接開展股權投資業務。因此,《指導意見》不僅是對《商業銀行法》的突破,給予試點銀行正式的股權投資牌照許可,將投資行為陽光化,而且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投貸聯動試點的放開或將成為銀行探索混業經營的起點[2]。基于上述判斷,第一批試點區域和銀行公布后,國內眾多區域和銀行都力爭成為第二批試點區域和機構,尤其是江蘇、廣東、浙江等科創大省,以及南京銀行、杭州銀行、江蘇銀行、河北銀行、招商銀行等商業銀行。
(三)鎖定戰略合作客戶的同時獲取額外收益實現風險抵補
開展投貸聯動使得商業銀行通過“債權+股權”組合,打破原有單純的債權投資或股權投資的模式,商業銀行在企業篩選及風險評判技術上,傳統重抵押重擔保的思維無法支撐該業務模式,銀行必須回歸信貸本源,針對初創初成長科技企業的實際狀況,降低準入門檻,弱化對傳統財務指標的關注,以發展的視角評判客戶未來價值,更加注重創始人品行、團隊完整性、技術領先性、產業化過程中產品性價比、持續經營能力等,緊密圍繞企業經營現金流開展。銀行也深度參與到投貸前分析、投后管理、投資退出等整個環節,與企業的黏性更高。事實證明,具備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一旦研發產品或商業模式得到市場認可后,企業價值將實現跨越式提升。投貸聯動業務使得商業銀行能夠一定程度上分享企業高速成長帶來的收益,并以此抵補銀行貸款所帶來的投資風險[3]。在信貸資產投向上,商業銀行積極支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已實現產業化的科技型小微企業,能夠主動改善當前商業銀行的投資組合,尋找優質資產端,獲取合理利潤回報的同時捆綁一批緊密合作的戰略客戶,為未來銀行的創新轉型奠定客戶基礎。
三、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的路徑選擇
在《指導意見》發布之前,部分銀行已經開始探索投貸聯動業務,通過設立控股子公司、投貸聯盟、繞道基金或信托等形式開展。《指導意見》發布后,更多的商業銀行加入到投貸聯動業務的推動和開展中,雖然采用的模式不盡相同。但總結歸納,主要為以下三類實施路徑:
(一)“銀行+子公司”模式
1.直投子公司模式。該模式即《指導意見》允許試點機構在境內設立投資子公司,開展投貸聯動業務。主要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恒豐銀行、北京銀行、天津銀行、上海銀行、漢口銀行、西安銀行、上海華瑞銀行和浦發硅谷銀行等10家試點機構,監管稱之為“內部投貸聯動”,該模式意味著銀行擁有直投牌照,是綜合化經營的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