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卿


【摘要】農村經濟的發展會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而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顯著作用。但當前農村金融體系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鑒于此,本文以農民收入增長為視角,研究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通過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狀況和農民收入現狀,結合多地實際情況與歷年統計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并為促進我國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增收 農村金融 農村經濟 政策建議
一、引言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農村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作為農村經濟資源配置核心的農村金融,在集合儲蓄、貸款發放、分散風險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金融的創新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收入的提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變化,農民的資產配置偏好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這是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新環境。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和金融產品的創新如何發揮作用繼續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成為農村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研究促進農民增收視角下的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問題,不僅有利于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有很好的帶動作用。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的學者在農村金融創新發展與收入之間關系的研究,產生了大量極具參考價值的文獻。綜合來看,學者們的觀點主要可以分為三種:
1.農村金融創新發展與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如Greenwood和Jo vanovic(1989)發現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和收入水平具有庫茲涅茨效應,即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會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具有庫茲涅茨提出的“倒U型假說”特點[1]。
2.縮小論觀點。Galor、Zeira(2008)通過多美國在1990~2007年的農村金融發展情況進行研究之后發現,如果某個地區具有完善的金融發展體系,那么該地區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程度與收入差距之間將會呈現負相關的關系,即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會使該地區的收入差距縮小。這一種比較主流的觀點。如Chakraborty和Ray(2006)通過研究發現,農村地區銀行業的農村金融創新發展,能夠顯著地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縮小與城市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2]。Beck和Levine(2010)、Kappel(2014)等人的研究結果,也得出了與類似的觀點,即同樣認為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擴大論觀點。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農村金融創新發展不利于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會導致富者愈富。而對于農村地區的低收入人群來說,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影響力非常小。如:Kuznets(2013)認為隨著金融不斷創新發展,現代工業部門在金融市場上獲取融資將變得更容易,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他其認為金融的創新發展不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3]。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在農村金融創新發展與收入之間關系的研究比較晚,且主要傾向于實證方面,大體也可以分為三種觀點:
1.金融創新發展與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為非線性,如喬海曙和陳力(2009)。在中國縣域截面數據的基礎上,結合金融聚集理論并運用非參數相關檢驗的方法,進一步論證了金融創新發展和收入水平之間存在“倒U”型的非線性關系。
2.縮小論觀點。如謝金樓(2016)通過建立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從中國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出發,研究發現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是負方向的,即農村金融創新發展能夠提升農民收入水平,這與國外學者Galor、Zeira和Banerjee所得出的結論不謀而合[4]。
3.擴大論觀點。如張宏彥、何清和余謙(2013)通過建立VAR模型分析了中國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對城鄉收入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格蘭杰因果原因,且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會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是主要是由于農村資金外流和非正規金融創新發展[5]。谷秀娟、白君易(2015)基于中國31個省的面板數據,通過建立VAR模型發現從金融創新發展的整體上來看,金融創新發展規模顯著加劇了收入不平等,即不利于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理論基礎
(一)農業信貸補貼論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世界大戰后,經濟蕭條,這時的農業信貸補貼論就應運而生。農業信貸補貼論認為,農村經濟對自然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如果金融機構對農業部門發放貸款,那么將會承擔很大的風險。因此金融機構一般不會投資農業,導致的后果就是農業發展陷入資金缺少的困境[6]。此時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就需要政府參與進來,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建立一些政策性的金融機構來對農業的發展提供資金配給。但是這樣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建立,對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提供的只是一個短期的推動力。從長遠來說,對政府和農村經濟都不是件好事,因為它的理論實質是讓政府共同承擔了信貸違約風險,引發了資金回收率低,致使農村金融無法長期發展。
(二)農村金融市場論
該理論推翻了原有的農業信貸補貼論,強調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應該由市場自由調節,減少政府干預,實現利率市場化。這是由于其理論基礎認為農村居民的儲蓄能力被大大地低估了,只要為農村居民提供存款渠道,就能產生儲蓄余額,而政府根本沒有必要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在額外的投入資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農村金融市場論進一步得到了完善。它強調利率市場化對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性,認為由農村金融機構根據金融市場的供求關系及自身資金狀況自由調節利率,有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促進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效率。同時強調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應該采取間接調控機制,認為政府不能直接參與到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中,而是應該根據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確立監管范圍和監管標準來規范農村金融市場的相關行為[7]。
但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雖然利率市場化有助于緩解農村地區的信貸資金不足的問題,但是部分農村信貸存在很大風險,加上農村金融市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市場,金融機構無法全面掌握借款人的信息,這時候就需要相應的抵押物,這大大地抑制了農村信貸發展,因此在實際的發展上仍需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適當的介入金融市場。
(三)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它不是完全競爭市場。這在農村金融市場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比如資金的借貸雙方根本無法充分掌握對方的信息,存在很大的道德風險和尋租行為,因此單憑金融市場自身是難以發展出一個符合大多人利益的金融市場。這時為了金融市場的和諧發展,應該提倡政府參與到金融市場的發展中,進行相關的信息披露,調解借貸雙方的問題,可以通過建立相關制度,比如:“借款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貸款抵押物制度”等幫助金融市場穩定地發展[8]。
四、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本文主要選取了1997~2016年的農村經濟數據進行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6》、《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16》以及《2016年農村金融服務報告》。被解釋變量為農民收入增長率,自變量為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水平,并利用Eciews9.0軟件進行實證分析。具體變量說明如下:(1)Gy:代表農民收入增長率;(2)Sca:代表農村金融創新發展規模,計算方式為農村貸款余額與農村GDP的比值;(3)Str:代表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結構;(4)Eff:代表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效率(詳見表1)。
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總量數據“結構性斷點”基本出現在1996年以前,因此選擇1997年到2016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
(二)構建模型
將農民收入增長率的自然對數(Gy)作為被解釋變量,將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規模指標(Sca)、效率指標(Eff)、和結構指標(Str)的自然對數作為自變量,其函數表達式為:
將上式兩端同時取全微分,可得:
進行簡化可得:
其中,Gy代表農民收入增長率,α0代表常數項,μ是隨機誤差項。
(三)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VAR模型分析前,需要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Gy、Sca、Str以及Eff不是平穩時間序列,但通過差分后都是一階差分平穩時間序列。
(四)協整關系檢驗
由單位根檢驗中PP檢驗結果可知,變量為一階單整序列,可以進行Johansen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在原假設為最多兩個協整方程時,顯著性水平為0.0163,在0.05的臨界值下拒絕了原假設。而在原假設為最多三個協整方程時,接受了原假設。因此,本文的四個變量之間存在三個協整方程。其中一個協整方程可以表示為:
通過以上的協整關系檢驗可以發現: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效率指標和規模指標與農民收入增長率具有正向的相關關系。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結構指標與農民收入增長率具有負向的相關關系。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基于1997~2016年的農村經濟數據建立了協整關系模型。以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三個方面:農村金融創新發展規模、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結構及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效率為自變量,以農民收入增長率為被解釋變量,分析了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率的影響,得出的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水平與農民收入增長率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
農村金融的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率之間存在復雜的影響機制,即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規模、效率及結構指標會對收入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各個指標的影響方向及程度不同。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結構指標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抑制作用,原因在于: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結構指標是鄉鎮貸款余額與農村貸款余額的比值,該指標數值的上升,就意味著鄉鎮貸款在農村總貸款中的比例上升。而鄉鎮貸款的主要用途是基礎設置建設或者是為了解決鄉鎮企業的資金困難,它不僅沒有用于農業的發展,而且還擠占了農業的貸款額度。但總的來看,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是正向的。
(二)相關建議
農村居民收入增加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點。農民收入不高,不僅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并且影響到我國糧食產出與供給;不僅影響農村居民經濟的發展,還制約著我國總體經濟水平的發展。農村金融是中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與農民收入增長聯系密切。根據前文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準許民間資本流入金融領域,可以通過制定法律來使民間的借貸有所約束,加強監督和管理,規范民間金融活動。農村信用社改制要加大力度,發揮支持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作用,加大對農業轉向產業化的扶持力度,向居民提供小額貸款,盡量滿足農戶的貸款需求。同時也要加快政策性銀行、農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的改革,完善信息技術服務,創新金融產品,拓展業務范圍。
2.完善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對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優惠政策,助推農村地區小額信貸,解決農戶貸款不易的問題。對于落后地區政府應適當干預,維護農村金融市場的秩序,加強監督,保證農村信貸資金的充足性。以多種形式來支持鄉鎮中小企業的發展,提高農民就業率,增加農民的穩定收入。保障農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參考文獻
[1]Tao W,Guanghe R,Deping X.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come Growth of Farmer in China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5,9: 4-14.
[2]Chongzheng X,Xiwu G.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Rural Finance and Farm's Income [J]. Journal of Finance,2005,9: 015.
[3]吳云勇,姚俊釗.河北省農村金融支持農民增收的現狀分析[J].中國商論,2015(28):88-90.
[4]楊志安,李夢涵.農村金融深化、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7,35(3):25-33.
[5]鐘潤濤,馬強.農村金融發展、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增收[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9):271-276.
[6]付景林.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及信貸風險問題研究——以吉林省龍井市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5(8):58-60.
[7]黃軍昌.多舉措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J].江蘇政協,2015(2):53-54.
[8]陳小娜,舒曉惠,李佳花,等.我國農村金融產品的創新研究——以農產品期權為例[J].金融言行: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15(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