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利



【摘要】運用中國家庭收入調查數據(CHIP)2013年城鎮數據,基于Galon-Becker-Solon方程,并控制子代職業的變量,對我國城鎮居民的職業傳遞與收入差距代際傳遞現象進行研究。實證結果表明:我國社會仍然存在流動現象。進一步利用代際職業轉移矩陣以及Altham指標,從學歷群體和代際職業流動的視角分析,結果表明高學歷群體的代際職業流動性更高,并且職業發生流動的樣本家庭的彈性均比代際職業傳承家庭的彈性低,這說明職業流動與受教育程度一樣顯著影響收入差距的代際傳遞。因此,需要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礎上,保障就業機會平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居民收入持續擴大的嚴峻問題。
【關鍵詞】代際職業流動 收入差距 代際收入彈性
經濟學上對收入差距代際傳遞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Becker & Tomes(1979)建立了收入差距代際傳遞的基本理論框架,測算方法主要是根據“Galton-Becker-Solon”方程[1]。Solon采用平滑收入和兩階段工具變量(TSIV)方法估計代際收入彈性,并提出了代際收入彈性誤差分析以及誤差修正方法,提高了后續對收入分配代際傳遞性研究的準確性[2]。Becker發現父代的人力資本水平一方面直接決定自身的收入水平,進而影響對子代的人力資本投資水平,最終影響子代的收入水平[3]。孫三百等通過分析遷移代際收入傳遞路徑的影響,得出的教育在代際收入的傳遞路徑中貢獻最大[4]。徐俊武和張月提出,隨著子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子代收入對父代收入的依賴性降低,代際收入流動性增加[5]。“二代”現象表明家庭背景在求職過程中的產生重要的作用,而職業作為收入的一個載體,就有可能與代際收入流動存在著聯系。陳琳和葛勁峰從勞動力市場分割的角度分析了我國不同所有制部門的代際收入流動性,發現體制內部門、體制外部門、集體部門的代際收入流動性依次遞增[6]。邸玉娜運用階層線性模型得出父代的收入水平和工作性質會通過影響子代個體特征變量的邊際系數間接影響子女的收入產生,并且父代的職業顯著影響子女的教育收益率[7]。周興和張鵬分析了代際職業傳承和流動的影響因素,得出代際職業傳承對代際收入流動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并且城鎮家庭的子女職業有向父代職業“回歸”的趨勢[8]。
盡管已有許多文獻對我國的職業傳遞與收入差距代際傳遞進行了分析,但大多數學者在研究收入差距代際傳遞時,忽略了職業流動對其產生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從職業流動的動態視角出發,深入探討我國城鎮居民的職業傳遞與收入差距代際傳遞的現狀,分析職業傳遞對收入差距代際傳遞產生的影響。
一、數據來源與說明
本文選用中國家庭收入調查數據(CHIP)2013年的城鎮數據作為實證分析的研究對象,并進行如下處理:篩選出年齡在20~65歲之間,且收入大于0的樣本,并剔除父子年齡差小于18和職業、受教育程度等關鍵變量缺失的樣本,最終得到有效樣本611對。在所有的有效樣本中,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所使用的職業分類與代碼表將城鎮居民的職業劃分為:工人、商業和服務業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共5大類。最高學歷按照未上過學、小學、初中、高中、職高及技校、中專、大專、大學本科、研究生的順序分別編碼為1-9。表1表示父子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統計。
表1 子代與父代基本信息的描述統計
■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子代學歷平均比父代高,并且子代中并不存在未上過學的現象。子代的收入最大、最小值均比父代要高,但平均收入低于父代,且離散程度較大。
二、代際職業傳遞分析
為了定量分析代際職業傳遞的實際情況,下表是根據樣本得到代際職業轉移矩陣。第一行表示在父代的職業為工人的職業分組的樣本中其子代的職業相對位置的變化,即父輩從事工人職業、子代從事所有職業的頻數。
表2 代際職業轉移矩陣
■
(一)絕對流動性
目前計算代際職業流動性主要采用DI(Dissimilarity Index)和NDI(Net Dissimilarity Index)。其中,pij表示父輩從事職業i、子代從事職業j的頻數。即:
DI=■ (1)
從(1)式可以計算出,該樣本中DI=0.5857,即表示代際職業發生流動的概率為0.5857,但并不能判斷出職業流動的方向。于是,有人提出NDI指標以便刻畫出流動的方向。即:
NDI=P(Y>X)-P(X>Y)
=Σ■■yi(Σ■■x■)-Σ■■xi(Σ■■Y■) (2)
其中,X表示父代的職業階層,Y表示子代的職業階層。NDI的取值介于-1和1之間。NDI>0子代的職業階層發生向上流動;NDI<0則表示子代的職業階層呈現出向下流動的趨勢。
由(2)式計算出代際職業流動性為:
NDI=0.0556
即表示與父代相比,子代的職業階層整體呈現出向上流動的現象。
(二)相對流動性
絕對流動性刻畫的是子代的職業流動到其他與父代不同職業的概率,而相對流動性表示的是子代從事某一個職業的競爭情況,即:
OR=■ (3)
其中,pii/pij表示在父代從事職業i的條件下,子代從事職業i與j的機會比率;同理,pji/pjj表示父代從事職業j的條件下,子代從事職業i與j的機會比率。故OR表示在父代從事不同職業的情況下,子代從事職業i而非其他職業的相對機會比率。若OR>1,則代表父代從事職業i時子代從事i的概率比子代從事其他職業的概率要大。該比值比1大的越多,代表這個社會的流動性越低,社會的公平程度越低。
由(3)式計算出子代所從事的任意兩個職業的相對流動性在2.44 -125.71之間,由此可知該社會的流動性較低,社會公平程度也低。
(三)代際職業流動性的比較
由已經計算出來的相對流動性可知該社會存在流動性,因此可設想如果將樣本分成兩個群體,那它們各自的代際職業流動性是否相同?根據學歷將數據分為兩個群體進行比較代際職業流動性,可以分為大學以下和大學及其以上兩個群體,樣本量分別為416和195,得到它們各自的職業轉移矩陣,如下:
表3 大學以下群體的代際職業轉移矩陣
■
表4 大學及其以上群體的代際職業轉移矩陣
■
在比較不同群體的代際職業流動性的研究中,一般都是利用職業轉移矩陣,采用相對流動性來進行。Long & Ferrie在2013年提出根據Altham在1970年提出的利用距離測度來比較兩個群體之間的代際職業流動性,即:
d(P,Q)=Σ■■Σ■■Σ■■Σ■■log■■■ (4)
其中,P和Q為兩個群體的代際職業轉移矩陣。當d(P,Q)=0時,表示兩個群體的代際職業流動性相等;當d(P,Q)≠0時,表示兩個群體的代際職業流動性存在差異。令P和Q分別代表大學以下和大學及其以上兩個群體的代際職業轉移矩陣。
由(4)式計算出d(P,Q)=15.11,不等于0,即表明這兩個群體的代際職業流動性不同。但d(P,Q)并沒有說明兩個群體之間的流動性的大小。Long & Ferrie(2013)提出,以一個絕對公平的社會群體作為參考標準,這個群體中父子職業相互獨立的,也就是社會絕對公平,即OR=1。該群體的代際職業轉移矩陣標準化以后的元素均為1,記作J。分別用d(P,J)與d(Q,J)來表示兩個群體與絕對公平群體的距離。若d(P,Q)≠0,并且d(P,J) 根據(4)式得到d(P,J)=16.31,d(Q,J)=10.91。也就是說大學及其以上的代際職業流動性較高,這與周興與張鵬(2014年)得出的代際職業流動性受到子代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并且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子代職業向上流動的概率越高的結論一致。 三、代際收入彈性測算 代際收入彈性是衡量收入差距代際傳遞的重要指標,目前定量分析代際收入彈性主要是根據Galon-Becker-Solon方程(模型1)進行回歸: inY=α+β*lnYf+γz+ε (5) 其中lnY代表子代收入的對數,lnYf代表父代收入的對數,Z代表父代與子代的年齡、年齡平方以及子代的最高學歷等個人特征。β即為代際收入彈性,(1-β)即為代際收入流動性,為了計算職業對代際收入彈性是否有影響,我們將子代職業加入方程,以工人為參照組設置4個虛擬變量D2、D3、D4、D5,方程(模型2)為: lnY=α+β*lnYf+β1*ZY*D2+β2*ZY*D3+β3*ZY*D4 +β4*ZY*D5+γ*z+ε (6) 其中,Z包括父代與子代的年齡、年齡平方、最高學歷,ZY代表子代的職業。反映出了加入職業虛擬變量后的代際收入彈性。分別根據方程(5)和方程(6)進行代際收入彈性的測算,結果如下: 表5 代際收入彈性 ■ 注:上表中的AGE、AGE2、AGEF、AGEF2分別表示子代年齡、子代年齡平方、父代年齡、父代年齡平方,括號內的數值為估計系數的t值,*、**、***分別表示在10%、5%與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C為常數項。 根據計算結果,加入職業虛擬變量前后的彈性分別為0.368和0.311,彈性下降了15.49%,從模型2的職業與父代收入對數的交叉項可以看出,平均而言,子代從事某一職業比未從事該職業的代際收入彈性高或者低,這說明職業對代際收入彈性產生影響。 四、進一步考察職業流動與代際收入彈性的關系 為了進一步的確定職業流動對代際收入彈性的影響,我們需要進一步考察父子職業流動的作用,將子代職業流動劃分為:向上流動、向下流動、傳承。若子代職業的層級比父代高,則我們定義為職業向上流動,職業相同的定義為職業傳承,子代層級比父代低的即為職業向下流動。分別計算這三種流動性群體的代際收入彈性。結果如下: 表6 分職業的代際收入彈性 ■ 由表6可知,向上流動、向下流動、傳承的代際收入彈性分別為0.446、0.157、0.452,職業傳承組的彈性最高,即收入流動性最低,因為職業傳承會增加收入在父子之間傳遞的可能性。對于向上流動組別來說,代際收入彈性低于職業傳承組別,這是因為向上流動組別的樣本學歷較高,而隨著學歷的提高,收入對父代收入的依賴性降低,代際收入流動性提高。職業向下流動家庭的代際收入彈性最小,流動性最大。最有可能的一種解釋是勞動力市場分割造成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導致他們的職業相較于其他兩組而言,向下流動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子代收入對于父代的依賴相對而言也就沒有那么高。具體的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察。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代際職業轉移矩陣和Altham指標,結合我國實際問題,研究了我國城鎮居民的職業傳遞與收入差距代際傳遞的特點,并采用Galon-Becker-Solon方程分析了職業流動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產生的影響。在控制子代職業后,我們得到結論如下:一是我國社會仍然存在流動現象,社會公平程度較低;二是將代際職業流動性根據學歷進行分群體比較,高學歷群體的代際職業流動性更高;三是在2013年CHIP城鎮居民的樣本中,加入職業變量后,代際收入彈性下降了15.49%,這說明職業顯著影響了我國城鎮居民的代際收入流動;四是根據職業轉移的方向,我們計算出的職業傳承樣本的彈性提高22.83%,說明代際職業傳承提高了代際間收入傳遞的可能性,阻礙了代際收入的流動;五是職業向上流動與向下流動的樣本家庭的彈性均比代際職業傳承家庭的彈性低,進一步說明職業流動顯著影響收入差距的代際傳遞。
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教育是讓職業發生向上流動重要的通道,應盡力保障教育公平,讓所有家庭的子代有公平的機會來接受教育;二是代際職業流動對于代際收入流動產生影響,因此應構建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選擇機制、甄別機制。當然,知識是否能改變命運,關鍵要看這個社會是否為有知識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同時,也取決于擁有知識的人是否對現實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因此,只有保障就業機會平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居民收入持續擴大的嚴峻問題,才能更好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Becker,G.S.& N.Tomes.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87):1153-1189.
[2]Solon,G.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3(3):393-408.
[3]Becker,G.S.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4]孫三百,黃薇紅,洪俊杰.勞動力自由遷移為何如此重要?—基于代際收入流動的視角[J].經濟研究,2012(5):147-159.
[5]徐俊武,張月.子代受教育程度是如何影響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基于中國家庭收入調查的經驗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5(10):121-128.
[6]陳琳,葛勁峰.不同所有制部門的代際收入流動性研究—基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的視角[J].當代財經,2014(2):3-11.
[7]邸玉娜.代際流動、教育收益與機會平等—基于微觀調查數據的研究[J].經濟科學,2014(1):65-74.
[8]周興,張鵬.代際間的職業流動與收入流動—來自中國城鄉家庭的經驗研究[J].經濟學(季刊),2014,14(1):35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