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兵 王苗
摘 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文獻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AJD)中相關研究文獻的梳理和統計分析發現: 2006—2016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文獻在數量上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內容上日趨全面、研究方法更加多樣;研究熱點涉及人學范式的轉換研究、實踐范式的再轉換研究、文化范式的出場探究以及新媒體環境下研究范式的創新實踐。總體上,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認識在逐步提升,相關研究不斷深化,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今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問題研究應在提高文獻質量、擴大研究隊伍,深化研究層次、凝聚核心范式,提升創新力度、構建范式圖譜等方面作出努力。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CAJD;統計;述評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20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2-0044-05
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許多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問題進行了研究,公開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分析研究,對于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發展狀況、發現存在問題、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2006-2016 年期間收錄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AJD)的相關研究文獻(檢索方式為“篇名 = 思想政治教育 and 范式 ”,時間為2006-2016年,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剔除通知、會議綜述等文獻,得到研究性文獻共179 篇。)為分析對象,擬對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現狀進行簡要述評。
一、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問題研究概況
1.研究數量逐步增長
期刊載文量一般是一個學科研究成果最直接的體現。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期刊載文量進行統計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2006—2016年,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論文數量分別為4、5、7、6、11、13、25、21、30、29、28篇,總數為179篇。近十年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在數量上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尤其是近3年,每年的成果數量均在30篇左右,均是2006年成果數量的7倍。由此可見,近10年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問題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并已取得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可以預見,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今后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相關研究仍會保持一定的“熱度”。
2.研究內容日趨全面
對檢索到的179篇論文進行梳理和分析發現,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論文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與“范式轉換”的研究。此類文獻64篇,約占總數的35.7%。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構建及其相互轉換過程,就是研究者在尋求和確立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范式體系的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范式轉換的研究,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要構建什么樣的范式、實現什么樣的范式轉換、怎樣實現范式轉換以及轉換后的范式是否科學等問題的研究探討。從檢索論文內容上來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構建及轉換主要集中在社會哲學范式、人學范式、文化范式及科學實踐范式之間,另外還有“主體間性”的范式轉換、以人為本的話語范式等。代表性文獻有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思想教育研究,2010第7期)、李月玲,王秀閣《科學實踐觀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探微》(理論導刊,2012第8期)等。從此類文獻研究主題可以看出,學術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轉換問題還沒有達成共識,但在各個范式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其二,基于網絡新媒體的實踐范式應用研究。此類文獻23篇,約占總數的12.9%。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網絡的實踐范式應用研究主要以現代多媒體技術為手段,以網絡發展為背景,研究內容與時俱進,更加貼合當下的現實問題。不僅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感。代表性文獻有李懷杰《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轉型——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6第12期)、胡余波《基于博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探索》(當代青年研究,2008第4期)等。由于網絡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與普及,尤其是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基于網絡或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應用研究文獻今后還會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其三,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此類文獻約51篇,約占總數的28.5%。從內容上看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式的研究,即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理念范式的轉換研究。另一方面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尋求新時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構和發展途徑。這類研究側重于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與不同實踐范式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強的實踐參考價值。代表性文獻有王德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構》(高教探索,2010第8期)、虞強《隱性管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意蘊及其范式構建》(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第9期)。
其四,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發展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反思與展望。此類文獻35篇,約占總數的19.6%。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所面臨的環境、研究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分析。隨著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推進與深入,許多研究者開始注意到相關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及爭論,并著手對其進行分析,以期通過對當前研究中所存在問題的分析與把握,給出有效的解決策略或實踐方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發展方向。代表文獻有戴銳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顧與前瞻》、李濤的《論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困境與范式回歸》。
3.研究方法趨于多樣
通過對論文研讀與分析發現,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過程中,學者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文獻研究法、個案法、多學科交叉法、比較研究法等。其中,傳統的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研究法的使用仍然居多,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的建立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量化研究開始顯現。
量化性的研究由于受主觀因素的干擾較少,其準確性和針對性通常較高,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進行研究,不僅能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客觀的數據化分析,而且還具有重要的實踐探索意義。從總體趨勢上來看,在今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中,量化研究方法將會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這既是增強研究成果說服力的需要,也是尋求和提出有效解決現存問題方法的需要。
二、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熱點問題
1.人學范式的轉換研究
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中,影響較大的是基于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人學范式理論。從發文數量上看,關于人學范式理論的研究約占總數10%。其核心觀點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范式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理論基礎,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工作學取向、德育學和教育學取向、管理學取向、工程學取向、行為學取向、社會學取向一樣成為一種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的理論研究。[1]人學范式理論認為,傳統的社會哲學范式注重強調社會需要性和人的工具性,突出社會政治功能而忽視人的主體能動性。人學范式理論主張“以人為本”,即從“現實的,活生生的個人”出發,凸顯人的主體性地位。張耀燦教授認為,從社會哲學范式向人學范式的轉換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研究向人學范式轉換并不意味著是對社會哲學范式全部否定后的重新建構,而是一個批判超越的揚棄的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范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社會哲學范式所面臨的困難,極大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意義。但人學范式在破除傳統社會哲學范式的同時也逐漸顯露出其自身的弱點。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范式在強調人的生存、發展的同時,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意識形態性,在“一元”統領與“多元”并存中迷失了方向。[2]面對這一爭論,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觀點:有的主張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有的主張根據具體研究情境進行選擇,有的主張將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實現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兩種研究范式的融合。[3]從這些爭論中可以看出,當前學術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應該采取哪種范式建構學科體系上并沒有達成共識,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構無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科學實踐范式的再轉換
正如上文提到,傳統的社會哲學范式注重的是對社會的價值而忽略了對人的價值,人學范式理論的提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會哲學范式的困境,反映了新時期下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重視。但人學范式理論只是將范式的社會本位轉換成人本本位,在把人的主體性置于核心地位的同時,就不可避免的忽略了社會價值,從而割裂了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以及其意識形態性弱化。這就意味著,無論是社會哲學范式還是人學范式,似乎都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對此,如果在學理上不進行澄清,就無法有效的破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王秀閣教授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從人與社會關系相統一的角度入手,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轉換必須要把握變化了的社會關系、社會環境、實踐活動以及變化了的環境之中的個人。”[4]以此為基礎實現向科學實踐范式的再轉換,即“在科學實踐觀的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為個人‘認同歷史、社會和時代,形成具有文明史內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又為歷史社會和時代‘認可個人,形成具有時代內涵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創造條件。”[5]科學實踐理論范式作為一種新的范式取向,在于促進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同質發展,即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基于此,王秀閣教授認為,科學實踐觀克服了社會哲學范式和人學范式的缺陷,是對這兩種范式理論新的超越與揚棄。但從現有的文獻來看,關于科學實踐范式的文章在數量上比重較小,在內容上也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論框架和方法論體系。科學實踐范式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價值的新取向,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3.文化范式的出場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質上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歸宿,而人又是文化發展的唯一主體和“活”載體。因而,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具有天然的內在關聯,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中自覺的引入文化學范式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學者認為,從文化學的視角審視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認識,使我們得以更為充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深入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目的和功能,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意識。[6]有學者還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之間的研究視角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從文化底蘊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從文化環境的角度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個文化系統進行思考。[7]
文化范式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出場,進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領域,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內容,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從目前現有的文章來看,文化范式的出場仍需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要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文化范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等各個概念的內涵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要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內在進行邏輯把握,從整體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體系的完整建構。從而在學理上廓清各種概念內涵,厘清各種關系的內在邏輯。
4.網絡新媒體研究范式的創新實踐
根據《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可見,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媒體得到快速發展,并且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社會交往活動以及精神世界表達方式的同時,也對社會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同樣面臨著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因而,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創新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僅從2015年和2016年兩年的文章來看,關于新媒體環境下的范式研究文章就占兩年總數量的19.3%。
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范式研究,能夠貼近時代的發展并及時把握現實問題,尤其是大數據的構建和運用,“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范式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邏輯論證、表達方式和量化研究等層面實現新變革和新突破,為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信息時代發展提供全新的機遇。”[8]網絡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創新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在發展和現實社會進步的客觀需要。但由于網絡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速,傳播內容豐富且復雜,傳播方式跨時空性及虛擬性等特征,在創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時仍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在大數據時代下,“每個人都成為了數據的關聯者和發布者,并對各行各業造成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來說,既有機遇又有挑戰”。[9]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新媒體的創新實踐,需要對信息進行有力的鑒別,準確的把握,客觀的分析,從而實現科學的運用。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問題研究的建議
1.提高文獻質量,擴大研究隊伍
10年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文獻的數量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論文發表期刊眾多,其中不乏《思想理論教育導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非常有影響力的期刊。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這一專題研究的系統性還遠遠不夠。通過對檢索論文的期刊分析,核心期刊的論文數量所占比例相對較小,而其他期刊所刊論文多屬于非核心期刊和非教育類期刊,論文的質量參差不一,總體上影響力不大,進而導致高引用論文較少。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過程中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這既不利于研究本身的深入,也不利于研究成果學術影響力的擴大。因而,著力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擴大核心期刊論文數量,提升學術研究的影響力,構建學科范式的完整論證,擴大社會研究效應,都是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努力的方向。
高質量學術研究需要高質量的研究隊伍做支撐。但通過發文作者的統計分析發現,長期專注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學者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學者對這一領域的關注更具較大的隨機性。這表明,研究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興趣雖然在不斷提高,這一領域也逐漸得到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但相關的研究隊伍仍然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沒有形成學術共同體,致使該領域研究文獻在數量上呈現一定的波動,在質量上參差不齊。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理論上的建構,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實踐的應用。因此,提高學者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度,同時培養、組建一定規模的研究隊伍,形成自覺的學術共同體。對深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深化與延展,豐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具有重要意義。
2.深化研究層次,凝聚核心范式
一個學科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學術研究階段,具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但其中必有一個核心范式起著主導作用,其他范式都以這個核心范式為基礎承擔各自的責任,發揮不同的功能。核心范式內在的決定著一個時期學術研究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結構。可以說,一個學科有什么樣的核心范式,這個學科就有什么樣的學術圖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社會為本位的社會哲學范式是學術研究的核心范式,決定、支配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教學理念以及話語方式。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學科的深入發展,傳統社會哲學范式主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核心范式出現危機,而“危機的意義就在于:它指出更換工具的時機已經到來。”[10]人學范式等便在此情況下相繼出場,以期解決傳統核心范式遇到的困難和危機。
然而,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無論是人學范式、文化范式、或是其他相關研究范式,基本上是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和理論出發而構建的范式理論。這些范式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起到啟發、指引的作用,但總的來說并沒有哪一個范式能夠起到支配、主導的核心作用。“不同范式的倡導者之間總有誤解存在。沒有一方會認可另一方在論證中所需要的非經驗假設。”[10]這就意味著,不同的范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鴻溝”,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共同體在核心范式上并沒有形成共識,核心范式仍處于空缺狀態。因此,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層次,搭建跨越不同范式之間“鴻溝”的橋梁,達成范式共識,形成學科核心范式,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發展。這個核心范式的形成和確立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有效性,即能夠提供新的思維和方法有效解決傳統社會哲學范式難以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有指向性,即能夠為學科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路指向。新范式的形成與確立并不是對舊范式的完全推翻與顛覆,而是脫胎于舊范式之中,是在舊范式所取得的成就基礎之上的創新發展。
3.提升創新力度,構建范式圖譜
一個學科“取得了一個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許的那類更深奧的研究,是任何一個科學領域在發展中達到成熟的標志”。[12]但只取得一個核心范式并不是全部,也不是對一個學科范式的完整顯現,核心范式取得的同時還需要其他范式的補充和完善,即范式的研究不僅僅是核心范式形成和確立的過程,更是學科構建完善范式圖譜的過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范式研究既需要凝聚具有統御力的核心范式,更要提升創新力度,構建完善的范式圖譜,人學范式、科學實踐范式、文化學范式都應該是這個圖譜拼接中的重要一塊。
通過對近十年研究文獻的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從文獻學科屬性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相關論文大部分集中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等學科,這一分布正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身的教育特性,但同時也顯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與其他學科領域的交叉研究仍顯不足,這也正是現有研究的薄弱點或盲點。二是從文獻內容所屬研究類型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比較薄弱。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以及應用層面的創新研究,著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既有利于擴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領域,實現跨學科發展,也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這一領域的研究更加精細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理論圖譜更加完整和清晰。
總之,從范式角度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問題和困境的一種思路和方法。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進行研究的同時,對范式理論也要謹慎對待,切忌不加考察和分析而胡亂的套用。因為范式理論作為西方科學理論范疇,其產生的土壤與中國現實情況存在差異,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也存在差異。因此,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深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辯證的方法,準確識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夠真正凝聚核心范式,構建范式圖譜,有效的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學取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12):38.
[2] 歐彥伶.論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范式的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53.
[3] 陳成文,劉謦瑜.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范式[J].甘肅社會科學,2011(6):83.
[4] 李坤,王秀閣.科學實踐觀何以可能——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5.
[5] 李坤,王秀閣.科學實踐觀: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新取向——兼談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5(7):13.
[6] 鄭忠梅,秦在東.文化視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范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5):16.
[7] 徐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探微[J].湖北社會科學,2012(5):187.
[8] 李懷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研究范式變革的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69.
[9] 王學儉,王瑞芳.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106.
[10][11][12] [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70,133,10.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