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高峰 戴林富
摘 要:大學文化創新是時代賦予大學的新要求,也是大學實現新的發展的內在規律使然。當前,大學文化創新必須準確把握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本質特征、大學文化的基本內涵以及大學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大學文化創新的核心是大學理念的創新,同時,必須回歸大學文化的價值理性,堅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體現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理清大學文化創新的基本邏輯。
關鍵詞:大學文化;創新;本質;理性思考;邏輯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39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2-0138-06
文化是大學生命之樹常青的血脈,文化創新是大學的本質屬性和永葆活力的源泉。大學發展到今天,“創新”的重要性已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學的發展受制于多種要素,但核心要素就是大學文化,只有創新的大學文化,才能聚集發展合力,形成發展共識,激發發展潛力,推動大學科學發展。
一、創新的時代呼喚大學文化創新
當前,“創新”是一個出現和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如機制創新、思路創新、發展創新等。“創新”既是發展的動力,也是發展的具體表現,沒有創新,要想獲得新的發展,幾乎不可想象!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1]近1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空前繁榮,特別是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勢崛起,掀起了產業革命的浪潮,其背后的推力就是創新。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
追根溯源,創新的源動力在大學,沒有大學的創新作為,就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大學是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社會組織,以知識傳承、知識生產為載體,時刻從事著創新性活動。大學從早期的“行會”組織發展到今天,雖然其中波折不少,固守傳統與改革創新兩種勢力時有沖突,但是,改革創新最終還是主導了大學的發展及方向。作為“常青藤”社會組織的大學,雖然在發展歷史進程中,遺傳著或多或少的大學傳統基因,但現在的大學與早期的大學相比已經面目全非,即使與近代大學相比,也已經呈現出了一種全新的生存和發展樣態。關于這一點,從高等教育發展的精英階段、大眾化階段、普及化階段三個歷史階段就可以看出端倪。從大學發展歷史看,外部環境的變化和自身價值觀念的推陳出新驅動著大學的變革,因此,文化創新是大學順應時代要求、實現科學發展以及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動力。
二、大學文化創新的本質解讀
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我們必須根據時代發展的變化及要求加深對其理解,賦予其新的內涵。如果我們墨守成規,就會導致我們觀念滯后,誤導我們對事物本質及發展規律的把握,喪失發展機遇。對大學文化及大學文化創新的認識同樣是這個道理。
1.大學文化內涵
要研究大學文化創新,“文化”、“大學文化”是不能回避的兩個關鍵性概念。關于對文化的解讀,目前至少有上百種定義,在此,不一一贅述。筆者僅從自己研究的視角來看,認為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僅指精神層面,包括人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風俗習慣等。但是,從大學的發展歷史和現實表現形態來看,僅從廣義、狹義兩方面試圖給大學文化一個較為科學的解釋,仍然難以達到指導大學文化建設的目的。
對大學文化內核的本質性認識,應當從三個方面去把握。一是宏觀層面,套用上面對文化的定義,宏觀層面的大學文化,是指大學創造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總和。也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乃是為知識與真理之光所浸潤的文化形態,是大學師生對知識與真理的無條件追求,大學文化乃是彰顯大智慧的文化,追求大智慧的文化。”[3]二是中觀層面,中觀層面的大學文化是指大學作為社會組織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而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大學文化的基本內涵是大學組織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標志,它使得大學文化不同于政黨文化、不同于政府文化、不同于企業文化。”[4]三是微觀層面,這才是我們所要研究和突破的重點,微觀層面的大學文化不能排斥宏觀與中觀層面大學文化的基本內核,但它更注重在大學群體中挖掘個體大學所表現出來的獨特個性。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之所以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兩者文化的差異,北京大學追求的是“學術自由,兼容并包”,清華大學追求的則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國外知名大學的差異同理,哈佛大學追求“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耶魯大學則追求“真理和光明”。不同的文化追求也直接影響到大學師生的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能印證這一點。從上述兩組國內外知名大學的比較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微觀層面的大學文化,是指一所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群體共識的精神風貌,它是精神方面的價值追求(包括大學的理想、信念、精神和責任等)和實踐層面的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是一所大學區別于其他大學的本質特征。
開展大學文化研究和大學文化建設,既要我們著力找到大學文化的共性,更要我們探究大學文化的個性特別是微觀層面的大學文化,這樣,才能有利于指導我們建設滿足社會需要的多姿多彩的大學文化。
2.大學文化創新
浩歌先生曾開張名義地指出:“缺乏文化的大學是可悲的。”[5]大學應以傳承文化、發展文化、創新文化為己任,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而是有充分的現實依據。在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為數不少的高校難以準確把握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本質及新時代對大學文化建設的要求,忽視大學文化建設,缺乏大學文化創新意識,從而導致大學自身文化的缺失。這種文化缺失,直接導致千校一面,喪失個性。大學文化創新已經成為時代要求,那么,什么是大學文化創新?如何實現大學文化創新?
(1)大學文化創新的本質 大學發展及生存樣態受歷史傳統、社會環境影響,更受大學自身發展定位、自身使命和價值追求等影響,僅就大學群體而言,大學文化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從行為層面來看均有共性。但是,這并不是我們要研究的主要方面,如果把精力集中在這上面,對大學發展和大學文化建設就沒有絲毫價值,反而導致大學發展模式雷同,誤導大學走入發展的死胡同。我們研究大學文化創新,就是以個體大學為研究視角,但又要把個體大學放置在大學群體之中,找到個體大學在大學群體中文化形態“異樣”的事物。在中科大校園,看到的都是行色匆匆的師生,他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對學問追求的心無旁騖。時常看到穿著工作服、騎著破舊單車的長者,這些其貌不揚的人很可能就是知名學者,甚至是院士。這種現象就是中國科技大學“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以及“忠于基礎科學,追求獨一無二”的大學文化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所帶來的結果。結合上面提到的北大、清華,以及美國的哈佛、耶魯大學,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學文化創新的本質,就是在遵循大學發展內在普遍規律的前提下,個體大學為實現自身發展目標所確立的并為自身群體認同且自覺踐行的價值觀念。其中,最為重要的標志就是個性化,與眾不同。
(2)創新什么樣的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的概念很寬泛,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我們在這里所要關注和探討的主要是精神文化。大學精神文化是指大學的理想、信念及價值追求,創新大學的精神文化,我們認為,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宏觀層面的大學文化多樣化,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將近20年,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就是多樣化。多樣化不僅表現在辦學層次、辦學類型等方面的多樣化,更重要的大學文化的多樣化。沒有大學文化的多樣化,就不是實質上的大眾化高等教育。因此,創新大學文化,從宏觀層面看,就是要把握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本質特征,創造出繽紛多彩的大學文化。二是微觀層面的大學文化特色化。大眾化高等教育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但是,經過將近20年的大眾化實踐,我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地域高等教育同質化傾向依然存在。”[6]同質化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同質化,這種狀況既不利于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也不利于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因此,從微觀層面和文化視角,引導各高校準確定位、各安其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首要工作就是引導各高校建設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
3.文化創新是新時代大學發展的時代命題
當前,中西方普遍重視大學文化的創新,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新時期,必須重視大學文化創新,推動大學創新發展與創新型國家戰略相契合。
(1)大學文化創新是民族復興戰略要求
2000年,國家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特別強調要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將其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使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2015年,國家又啟動“雙一流”大學建設戰略,提出了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這兩項重要舉措,就是通過重視和加強大學的創新發展,服務于國家創新發展戰略。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創新基因的民族,在人類歷史上,四大發明開啟了人類走向文明的一扇又一扇大門,也正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創新的民族,才創造了五千年文明史。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里,由于閉關鎖國,以“天朝”自居,中華民族陷于深重災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以史為鑒,在西方國家層層封鎖下,自力更生,從一窮二白的廢墟上,建立起了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黨中央總覽世界大局與發展趨勢,把創新作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之路。其中,在2006年1月9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胡錦濤同志就鄭重地宣布,到2020年要將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敏銳地察覺到,以經濟為核心的競爭日益激烈,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所以,把創新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予以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習近平同志在調研視察中先后十余次提到創新的重要性。2013年5月14日,他在天津視察時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7]2013年11月4日,他在中南大學時強調,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薈萃、學科齊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進的創新成果等等。[8]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后所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任務,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被擺在首位,再次說明“創新”的重要性。“創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創新”是破解發展新難題的金鑰匙,是尋找發展新途徑的探路兵,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動力。教育強則國強,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決定著國家的創新能力,創新型國家建設賦予了我國高等教育崇高的歷史使命,只有增強我國高校的創新能力,創新型國家建設才能落到實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圓夢。因為高校是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沒有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就難以形成滾滾的創新洪流。
(2)大學文化創新是大學發展自身要求 大學是社會的產物,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當前及今后人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大學是人類社會朝向理想目標發展的重要引擎。大學怎樣才能不辱使命,引領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發展方式?我們認為,首要的前提就是大學自身不斷順應時代潮流,創新發展。而實現創新發展的內在機理就是創新大學文化,以創新的大學文化激發自身的發展潛能,聚集發展的合力,沒有大學文化的創新,不可能有大學的創新發展,更不可能有國家的創新發展。工業革命時期,老牌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固守傳統,幾近敗落,在新的殘酷現實面前,被逼革故鼎新,倫敦大學順應時代要求異軍突起從而獲得新生。這些歷史經驗與教訓應當成為我們勇于創新大學文化的有力佐證。
三、大學文化創新的理性思考
由于我國的大學起步較晚,絕大部分大學誕生于1958年之后,還有不少大學是20世紀末、本世紀初在體制改革的大潮中應運而生。因此,就大部分大學而言,文化積淀有限,大學文化建設及創新意識不強,導致大學文化建設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因此,在高等教育大背景下,重視大學文化建設,實施大學文化創新工程顯得尤為重要。
1.厘清大學文化創新的思維邏輯
人類對事物及社會發展的認識以及認識的升華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大學文化的核心內涵就是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創新首先表現在思維層面,必須遵循以下思維邏輯規范。
(1)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思維邏輯 文化創新首先表現為思維形式,它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結果,而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都因特定問題展開,由此而得出相關認識和結論。毛澤東同志指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9]現實生活中,矛盾無時無處不在,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變革時期,各種矛盾更為突出,解決這些矛盾,是實現新發展的前提。大學是社會的有機體,因此,一方面,大學無法超然于社會、無法擺脫社會矛盾的糾纏;另一方面,當前中國大學自身也置身于變革時期,即從精英教育階段發展到大眾化階段,同時,在不遠的將來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雖然邁入大眾化高等教育已經有十余年歷史,但是客觀地評價,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只是形式上的大眾化,究其原因,就是為數不少的高校仍然沒有徹底擺脫精英教育的思維窠臼,以陳舊的思維模式應對環境變化和新的時代要求。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與高等教育發展現實樣態的矛盾,就是當前高等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解決這一問題,擺在首位的任務就是大學文化建設要有新的突破,著眼于大學發展的現實問題和大學面向新時代的客觀要求,從頂層設計上實施文化創新。
“堅持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是習近平意識形態思想的顯著特征。”[10]大學發展同樣要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其中,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突出大學文化創新的作用。大學文化創新不是標新立異,嘩眾取寵,而是要針對大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施文化創新。因此,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性,著力解決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是大學文化創新的思維邏輯起點。這種思維邏輯起點的基本任務就是:大學文化創新為什么要創新,大學文化創新要解決什么問題、實現什么目標。
(2)以發展目標為宗旨的實踐思維 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始終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這是因為,理論來源于實踐,而且理論還用于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升華。“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11]大學文化的創新主要的是認識論的創新。人們關于實踐認識的一切思維活動,既為了解決當前問題,更是為了實現對未來美好狀態的期待。當一個組織和團體以群體性價值追求和目標取向為指歸的思維活動凝聚成共識的文化形態之后,在觀念層面,它就成為精神文化,甚至是指導實踐的思想基礎;在實踐層面,它就成為內生動力,成為實現預期目標的路線圖。所以,文化是認識與實踐、精神與實踐、目標與實踐的統一。大學文化創新必須以大學發展目標為宗旨,著眼于實踐,聚焦大學的創新發展。
(3)以批判創新為手段的辯證思維 大學是一個矛盾二元對立的統一體,它既是一個善于創新的機構,又是一個具有保守個性的機構。英國著名高等教育學家阿什比認為,任何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12]。大學一方面遺傳著自身固有的基因,還要肩負要傳承人類文明的歷史責任,大學的這一使命賦予了大學保守的文化品格;另一方面,大學又要肩負創造新的文明,不斷追求新的真理的社會責任,同時還要應對環境的變化,在社會變革中承擔起引領潮流的責任和使命,因此,大學的這一使命又賦予它創新的文化品格。
因此,在大學文化創新中,必須把握好大學這一社會組織的特殊屬性。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導大學文化創新,以批判創新的辯證思維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繼承和弘揚大學的優良傳統,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
(4)以特色發展為取向的個性思維
特色化、個性化發展是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是否形成特色化、個性化的辦學格局,是衡量大學文化建設是否具有創新性的標志。大學文化建設和大學文化創新既是觀念層面的頂層設計,又是指導大學發展方向的實踐指南。因此,在謀劃大學文化創新時,要在“共性”中尋找“個性”,在比較中尋找“優勢”,在發展中培育“個性”、彰顯“優勢”,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個性思維,凝練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方略,培育出具有鮮明特色的大學文化。
2.回歸大學文化的價值理性
“文化具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雙重屬性。”[13]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既是二元對立的,又是二元統一的。“價值理性”是指人們對特定行為方式本身所代表的價值關注和追崇,即是否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忠誠、榮譽等,不太計較手段和后果。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認為,價值理性就是“通過有意識地對特定行為——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闡釋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14]關于“工具理性”,韋伯認為,是指“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并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手段,以期實現合乎理性的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結果的目的。”[15]在韋伯看來,受工具理性影響,人們為達到精心預設的目的,會考慮和選取各種實現目的的有效手段。從教育學的角度上看,價值理性是指教育主體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即“真、善、美”。工具理性是指知識、數據,以及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結果等,就大學通常的判斷標準來看,工具理性表現為如對學生學業成績、考研錄取率、畢業生就業率以及就業質量的追求與看重等。因此,從學理上觀察,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呈現二元對立態勢。如何使二者達到有機統一,使我們在兼顧工具理性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價值理性的重要性,是研究大學文化建設以及大學文化創新的關鍵所在。
“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基本的行為和道德規范。”[16]大學作為社會的主要文化傳播機構,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主流價值觀的先行者,強調價值理性在文化育人中的主導作用是應有之意。多年來,我國高校大多受工具理性影響,功利主義傾向較為嚴重,價值理性受到削弱。當然,我們不能一概否認工具理性的價值,假若大學辦學不強調功利性,不為社會發展服務,不為學生職業發展構想,不為自己的生存、發展、壯大努力,大學就會失去其吸引力和存在的價值。但是,大學作為一個以塑造人為主責的社會機構,重視價值理性是其一貫傳統,過去是這樣,現在、將來也應該初衷不改。
3.以理念創新引導文化創新
大學理念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文化建設與創新的“牛鼻子”,沒有大學理念的創新就沒有大學文化的創新。大學理念是大學發展的頂層設計,“是人們對大學的本質及其規律的一種哲學思考體系,核心是回答‘大學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學、‘怎么辦大學和‘辦什么樣的大學這樣幾個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17]中國大學受辦學層次、辦學歷史、辦學地域、服務對象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天生存在著差異化。加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個性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已經成為時代必然要求。大學理念的同質化問題,除了帶來大學辦學實踐行為的同質化以及系列關聯性結果的同質化外,從文化的視角審視,就是大學文化的缺失。實際上,從觀念層面看,“大學理念并非一種唯一性、真理性的和普遍性的認識,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個性訴求。”[18]從現實層面看,每一所大學都是獨立存在的獨特個體,也都有其存在的特殊價值。因此,大學理念應真實反映個體大學的獨特個性和獨特價值訴求。無論從觀念層面,還是現實層面,大學理念應當如大學群體那樣豐富多彩,只有找到各自大學的獨特性,才能實現大學理念的創新,才能找準大學文化創新的著力點和努力方向。
4.以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創新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模式引進,到新中國建立之初蘇聯模式的復制,再到21世紀西方模式的再借鑒,這些客觀因素,是導致中國大學文化建設滯后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們不能因此無視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大學文化創新,首先必須要有文化自信。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指出,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時,他還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9]文化自信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大學作為文化機構,應當擔當文化創新的旗手。增強中國大學的文化自信應當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增強中國大學文化自信應當與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有機結合
中華民族在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一串璀璨的明珠,得到全人類的廣泛認可。傳承好、保護好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歷史賦予中國大學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開展大學文化創新,既要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更要在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大學不能拋棄民族文化的傳統基因,這是確保我們的大學具有“中國特色”的前提。
(2)增強中國大學文化自信應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結合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20]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其核心標識就是大學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新的歷史時期對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集成。因此,在當前大學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實踐中,共性要求方面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同時,大學作為國家、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文化創新必須服務國家現實發展目標和未來發展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是確保中國大學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前提。
(3)增強中國大學文化自信應當與中國大學自身發展有機結合
增強文化自信是對已有文化的認同和堅信,但它不是因循守舊,不是抱殘守缺。增強文化自信與實施文化創新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文化自信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因此,大學文化創新應當科學地看待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著眼于大學的科學發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文化的繼承方面,除了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之外,還要著力地發掘、凝練并繼承大學自身在發展過程中的優秀文化。在大學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方面,把握好文化的歷史性、連續性,不能割斷文化的精神命脈。同時,著眼于大學未來發展,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創造出體現時代特點、自身特色、師生認同的新文化,使其成為增強大學發展的向心力、凝聚力的粘合劑以及推動大學不斷向前發展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
[2] 習近平指出建設科技強國是黨委和政府的責任[N].人民日報,2016-03-03(1).
[3] 劉鐵芳.大學文化建設:何種文化如何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3.
[4] 汪明義.大學文化的內涵及本質屬性[J].中國高教研究,2014(2):31.
[5] 浩歌.以大學文化建設豐富發展內涵[J].中國高等教育,2006(6):3.
[6] 顧明遠,學習解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20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0(7):5.
[7] 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8] 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創新驅動 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EB/OL].[2013-11-05].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
[9]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796.
[10] 張林,劉海輝.習近平意識形態思想的五大理論特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28.
[11] 列寧全集(第五十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0:183.
[12] 王英杰:論大學的保守性:美國耶魯大學的文化品格[J],比較教育研究,2013(3):7.
[13] 吳立寶.中國大學的文化困境與文化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3(6):45.
[14][15] 馬克思·韋伯著.經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6.
[16] 郭瑞.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37.
[17] 王冀生.大學理念在中國的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7):1.
[18] 李慧.大學理念之變、辨與辯[J].高等理科教育,2012(5):14.
[19] 馮俊.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N].人民政協報,2016-07-14(03).
[20]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