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主要取決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個人親和力的強弱,而教師個人親和力主要源自個人魅力的大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理論前提,情感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心理基礎,人格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道德因素,語言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載體媒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應著重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宣講魅力、個人人格魅力、情感感染魅力和語言藝術魅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個人魅力;親和力;大學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22
中圖分類號:D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2-0054-0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高校“要運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高其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增強大學生的實際獲得感方能取得實效”。[1]該講話彰顯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研究的時代價值。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所具有的親近、吸引的潛在功能,以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的親近感、趨同感[2]。一般地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本質上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的親和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產生較強的親和力,使大學生自愿走近、樂于接受、勇于踐行,主要取決于任課教師親和力的大小。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則取決于他自身個人魅力的大小,這些魅力主要包括理論宣講魅力、個人人格魅力、情感感染魅力和教學藝術魅力,簡稱為理論魅力、人格魅力、情感魅力和方法魅力。
一、理論魅力: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理論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我國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當代大學生具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馬克思曾經指出:“理論只有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教師在課堂上要“具有親和力,生成親和力”,不是單靠自己“態度取向上的謙恭親和就能實現的,最根本的是離不開理論的透徹把握、精彩演繹”所形成的理論魅力。富有親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定“蘊含著理論的魅力,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務必追求理論的徹底”。[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首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培育,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魅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親和力。
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潛心鉆研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到真學、真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首先蘊含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魅力,這種理論魅力本質上是任課教師自身理論魅力的彰顯。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才可能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要義,做到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基本精髓,這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才能滔滔不絕、融會貫通,具有較強親和力。
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在內心深處敬仰、敬畏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到真敬、真信。眾所周知,一個教師只有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有底氣,才能理直氣壯、鏗鏘有力,才會具有激情和感染力。不難想像,一個自己并不真心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怎么能夠上好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持懷疑態度,又怎么能讓自己的學生們相信呢?有學者直言不諱地批評說:“無疑,這樣的教師只能成為學生唾棄、不齒的對象,而不能成為學生親和的對象,他所開展的教學也不可能是有親和力的教學。”[5]
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放在教學首位,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徹底性、透徹性和科學性的講解去“征服學生、贏得學生”,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論魅力。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充滿理論親和力。一方面,教師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夠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現實問題,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和教學工作中,達到學以致用;另一方面,還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來解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現實難題和思想困惑,滿足大學生的成長需要與期待,使之有較強的獲得感。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自覺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學習者、信仰者和踐行者,做到學以致用、言行一致、教行合一,才能實現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產生強大的理論親和力。真正有魅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是既能讓大學生感覺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親近現實、親和自己的理論魅力,能讓大學生真心喜愛、真正信服馬克思主義,又能滿足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獲得感,自覺親近、接受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講。
二、情感魅力: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心理基礎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親和力首先表現為雙方因為情感上被感染、感動和吸引而產生的一種自愿親近、彼此親和的力量。當代大學生以“95后”為主體,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多為獨生子女,深受父母寵愛,基本上沒有受過什么苦,情感比較脆弱,心理承挫能力差;他們生活在網絡化時代,視野比較開闊,但知識片面化、信息碎片化;他們喜歡個性張揚,但辨別是非能力差;他們生活在功利主義、物質主義、自由主義等各種思潮交錯流行、各種文化價值觀互相并存的時代,心態浮躁又急于求成,功利性學習,功利性社交,人生方向比較迷茫。他們崇拜自由獨立又依賴感超強,急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情感親近和人文關懷,期待老師走進自己內心,進行情感交流和人生引導。
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想使自己的課堂富有激情、感動,具有情感魅力,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主動親近學生。教師只有主動走近學生、親近學生、了解學生,與大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有可能走進大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人生的導師和心靈的朋友,做到知之所想、授之所想、導之所想。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發自內心的關愛大學生,關注他們的學習、戀愛生活中的困惑,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取得大學生真心信任與喜愛。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學習和研究,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強調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尊重,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心,對人的個性自由的追求。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就需要教師人文意識的提升和人文素養的提高,這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前提。心理疏導強調對人的內心不平、積怨、憤怒進行及時誘導,使之順利排解,達到心理和諧。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要求教師利用一切時機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癥結所在,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使之打開心結,身心通暢,心靈和諧。如果一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夠利用課堂機會主動親近、親和學生,成為大學生心靈世界的導師和朋友,關懷學生生活問題,疏導學生心靈世界,那么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一定會具有較強的情感魅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形成和提升,一定程度上源于任課教師自身的情感魅力,大力培養任課教師的情感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產生和提升的心理基礎。
三、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道德因素
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由教師自身的氣質、性格、品格、學識、能力和風度等因素綜合產生的一種強大的個性影響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一種讓學生們不由自主地親近、親和的力量[6]。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個人魅力的核心。如果說任課教師的個人魅力大小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那么由理論修養、思想境界、道德風尚等要素形成的教師人格魅力則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信任程度和認同程度,決定著教師人格魅力的生成和人格親和力的提升。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增強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用自身堅定而科學的理想信念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追求,促使其形成正確的理想和科學的信念。眾所周知,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必然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教育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傳授給當代大學生。當代大學生能否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能否堅持科學的信仰信念,決定了他們的人生價值取向和人生意義的大小。而教師自身的理想信念直接影響大學生崇高理想的樹立和科學信念的形成。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任課教師自己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相信共產主義能夠實現,那么他就會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
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用嚴格敬業、勇于擔當的職業作風影響大學生的人生態度,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生活作風。打鐵尚需自身硬,任課教師備課從不馬虎,上課從不遲到,上課要求大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同學們哪會不令行禁止呢?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大學生,一個紀律嚴明、率先垂范的教師,往往也是大學生朋友非常敬重和熱愛的老師。多年來,筆者課堂紀律非常嚴格,理論專題課必須收繳手機,大學生朋友不僅非常配合,而且連年把我推選為“大學生最喜歡的老師”。筆者帶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新生班級深受我認真工作態度和嚴格教學風格的影響,形成了良好班風,紀律性很強,上課非常認真。
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用自身光輝的人格形象贏得大學生的敬仰與愛戴,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美好人格塑造和優秀品格養成。正如有什么樣的統帥就有什么樣的士兵,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會帶出什么樣的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人格形象對大學生有著比其他教師更重要的影響力和示范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提升自己職業修養過程中要自覺營造、弘揚和發揮優良的職業作風[7]。首先,任課教師平時一定要光明磊落、言行一致,不能講一套行一套,給學生不誠信的感覺;其次,考評學生要正直無私、公平公正、賞罰分明,以此取信于大學生;最后,教師還要以認真執著、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激勵大學生養成攻堅克難、積極進取的精神。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上能一絲不茍、認真執著,與學生交往中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困難面前永不低頭、積極進取,時常展現給大學生的是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形象,那么在課堂上大學生往往因為敬仰老師的人格而“親其師、信其道”。這就是人格的力量,是由于人格魅力而形成的使人親近、親和的力量。
四、語言魅力: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載體媒介
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須借助語言載體來表達、傳播、接收和內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語言藝術的運用上,由此而形成的吸引學生聽課的魅力,稱為語言魅力。雖說一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認知認同、通曉程度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先決條件,但他能否運用生動、激情、幽默、風趣的語言來進行課堂宣講,以妙語連珠的話語來演繹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慷慨激昂的聲調來感染全體大學生,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語言魅力的關鍵要素。可以說,教師的教學話語接“地氣”是教學親和力產生的重要條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想提升自己課堂親和力,除了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之外,還要在語言上下真功夫,接中國“95后”大學生的現實“地氣”,形成特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語言魅力,這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的重要條件之一。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多讀一些歷史文化學書籍,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的歷史文化底蘊。眾所周知,習近平的日常話語和工作語言都極具感染力、說服力和親和力,成為他獨特的領袖魅力之一。他最善于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主要源于他長期以來喜愛讀歷史文化書籍,熟知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歷史典故。比如,他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就通過兩句毛主席詩詞和一句李白的詩句來生動準確地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首先,用“雄關漫道真如鐵”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而不屈不撓地斗爭的光輝歷史;其次,用“人間正道是滄桑”生動準確地概括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探求并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過程;用“長風破浪會有時”來科學預示中華民族美好的明天,以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來激勵人心、凝聚人心。[8]如果一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能如此才華橫溢、引經據典,他的課堂能不生動、能不具有感染力嗎?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多誦讀歷史文學書籍,才能“腹有讀書氣自華、宣講馬列喜人心”,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的文學色彩和歷史底蘊,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語言聽起來讓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這樣的教師、這樣的課堂會讓大學生感到有較強的獲得感和親近感,自然會親近我們的教師、喜歡我們的課堂。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在授課過程中懂得“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即教學語言和教學案例盡可能做到“兩個親近”:一是親近當代大學生現實生活,了解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使用大學生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讓自己的教學語言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地氣。二是親近當代中國社會現實,讓自己的教學語言符合中國現實,接當代中國地氣。習近平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9]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定要結合現實生活,融入現實生活,用現實生活話語,講現實中國故事。這在一定意義就是讓“馬克思說中國話”。三是多學習當代網絡文化知識,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的時代感,接網絡生活地氣。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習恰當運用話語,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學生個體虛擬生活關聯起來,將“高、大、上”的理論與網民生活關聯起來,實現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宣講的方法認同,最終達到價值認同。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學會如何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從文本語言向口頭語言的轉變。一般地說,教材體系講究系統性和完成性原則,觀點鮮明直白,內容充實嚴謹;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則堅持針對性和實效性原則,要求說課突出難點重點,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符合大學生口味,讓大學生有較強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同樣道理,教材使用規則的書面語言,強調語言的邏輯性、準確性和規范性;而教學語言則強調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如果一個教師能夠使用大學生喜愛易懂的話語流暢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讓馬克思說大學生話,讓馬克思走近大學生,讓大學生親近馬克思”。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然充滿親和力。筆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不論講什么理論專題,都力爭運用生動活潑的話語、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宣講,既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又不缺乏幽默感和輕松感。大學生年輕的心靈大都會被震撼、被感染、被感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4] 吳潛濤,王維國.增強親和力、針對性,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J].思想理想教育導刊,2017(2):7-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11.
[5] 白顯良.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的邏輯生成[J].思想理想教育導刊,2017(4):93-98.
[6] 雷驥.教師個人魅力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56-58.
[7] 劉衛平.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師德的自覺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01-104.
[8] 文秀.習近平講話的語言風格及特點[N].學習時報,2013-12-09(1).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5.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