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用理念,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與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有計劃地依托教材文本,有效指導隨文練筆,不僅可以減緩作文的坡度,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閱讀文本內容的理解。
【關鍵詞】小學;讀寫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巧抓文本仿寫點
(一)仿寫句子,遣詞造句
句子是習作組成的細胞,訓練學生學會遣詞造句,可以打好習作的基本功。例如課文中的關聯詞語“不但……而且……”“只有……才…”等,運用指定的關聯詞進行寫話練習,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規范語言表達。另外,在規范表達的基礎上,把句子寫具體生動也是重點,從寫作手法訓練,比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仿寫,可以提高語言表現的技巧,對于寫好作文是不可或缺的。
(二)仿寫段章,布局謀篇
習作教學主要訓練學生寫的方法和技巧,仿寫則是學習技法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仿寫段落,仿寫篇章可以從順序、結構等方面進行。例如《石榴》一課中用“先……逐漸……最后……”等表示先后順序的詞把外皮變化過程寫得有順序,引導學生理解運用這樣的詞語,在寫段落時可以把話寫得清楚而有條理,培養學生有序表達。
結構的仿寫可以是段式結構仿寫,也可以是整篇結構仿寫。如《北大荒的秋天》同時介紹天空、小河、田野景物幾個方面的時候,是并列結構段,可指導學生寫《美麗的公園》在具體實踐中模仿訓練。再如《東方之珠》:“一到夜晚,整個香港就成了燈的海洋。”這個自然段運用圍繞中心句寫自然段的寫法,可指導學生仿寫,能把自然段寫具體。布局謀篇的練習在中高年級顯得很重要,有效訓練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關注文本“插圖點”
插圖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文本內容的深化補充。小學課文中的插圖有呈現主人公形象的,有課文氛圍渲染的,有再現課文重點情節的等,依據插圖呈現的形式,可指導學生入情入境,或對人物抒發情感,或對重點情節想象,培養學生觀察、想象,深化課文理解,有效訓練表達。閱讀教學為學生提供寫作的因素有很多,教師要研讀教材,努力挖掘練筆的有效切入點,多創設一些情境,為學生提供與習作儲備相似的話題,激活他們的寫作思路,這樣才能演繹出隨文練筆的精彩。
三、拓展文本空白點
作者在課文中常常運用“空白”的藝術,有些地方寫得很含 蓄,或很簡練,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學這樣的課文時,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空白,啟發學生選擇筆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把這些部分寫具體,寫明朗,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如《大江保衛戰》中“黃曉文二話沒說,轉身扛起了地上的麻包,又爬上大堤……”句中的省略號略去了黃曉文又爬上大堤后一系列的感人情景;《愛之鏈》中她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結尾的省略號留給讀者的是無限的思考與想象。巧抓這些點可進行補寫、擴寫訓練,設計補寫黃曉文咬緊牙關強忍劇痛,奮勇搶險等動人情形;設計以“清晨,喬依醒來……”為開頭,擴寫在以后的日子里,喬依一家人是怎么生活的;通過適時補寫、擴寫,發揮學生想象力,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有效進行語言訓練。
《詩品》曾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高明的作家在寫文章時往往不會和盤托出,不留余地。教師以敏銳的悟性挖掘教學中的訓練點,引導學生發現文本中“言雖盡意無窮”的留白處,確定寫的話題,啟發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擴寫,以補充連綴空白、豐富情節,對于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非常有效。
四、開掘文本思維點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文本,提出適合學生討論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掘語言表達與思想內涵的兼容點。首先,深入研讀文本,抓住文本中的聯系點,重點難點,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去思考:設計適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研讀探究興趣,開掘語言表達與思想內涵的兼容點,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學習、積累與運用。
如教學《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抓住主要的問題:這是一本怎樣的書?讓學生聯系課文中爺爺、爸爸在扉頁上留下的話語,帶領學生走進課文中介紹的《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感受“學會生存”的重要含義。通過交流學習,設計了一個運用表達的情境:如果你是家長或者老師,送給自己孩子或者學生,你會在書中的扉頁上寫些什么?用這種形式引導學生把對魯濱遜的獨特感受寫下來,從而理解這本書為什么是男孩子必讀的書。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的學習中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自然水到渠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中要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圍繞語文課程目標與內容的核心——語言文字的運用。教師引領學生走入文本中,開掘語言表達與思想內涵的兼容點,找到能夠激發學生思維表達的點,把學習語言、培養語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統一起來,在讀寫結合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素養。
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寫作資源,教師深入研讀文本,提升自身的解讀能力,找準讀寫結合點,依據年段特點,從內容、方法等方面,構建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橋梁,使讀寫結合,潤物無聲,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王琦,1978年生,本科,小學一級教師,一直擔任班主任兼語文教學工作,市北區優秀教師,市北區優秀班主任。研究方向: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與習作的實踐。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