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興文
【摘要】自微課問世之初,隨著其發展的強勁勢頭,很多老師即已意識到,適時加入微課的小學語文教學能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但在諸多的嘗試中,也出現了種種問題,如應用效率低、效果不顯著等。本文試圖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特點,考量微課的特點和設計初衷,提出微課巧妙提升語文教學的具體方案和模式,以使微課全面助力于語文教學任務。
【關鍵詞】微課;語文教學;教學目標;助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簡短、便捷和高效的內容有著更多的興趣,微課與微博等其他“微”事物由此應運而生。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微課,并開始進行相關微課程的學習,教師們也漸漸注意將之引入到語文教學中,讓其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作為新的教與學模式的它,是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術對教育行業中教育模式的創新,以其短小、生動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亦可極大增強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和趣味性。
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經考察發現,多數老師疏于對微課的認知與研究,在使用過程中,往往硬性地將微課嵌入到課件當中,作為新授課內容的一部分,缺乏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靈活形式的嘗試。甚至有個別老師,插入微視頻只是為了調節氣氛,不知道其就是微課,對視頻的選擇、制作也沒有針對性。綜合種種問題,所體現的就是微課缺乏科學系統的設計,局限于課堂之上,而應用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教師對現代教育的信息技術的意識淡薄;對相關新技術培訓和學習的機會較少;對傳統教學方式存在根深蒂固的思想,難以實現意識領域的根本改觀等。
二、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的應有要點
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微課內容要遵從小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照顧他們的注意力、思維、習慣和興趣特點,切不可盲目灌輸高深知識,讓微課成為知識點的枯燥集合體。這也要求我們在制作微課時,盡量將內容做到生動,素材更加廣泛,爭取圖文結合、聲情并茂。在微課與前后教學內容的銜接上,要盡量做到自然。如在講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矛和盾的集合》時,可在導入環節后,加入《自相矛盾》成語故事,從而引出“矛”和“盾”兩種事物,進行識字教學,也為接下來的課文內容埋下伏筆。等到坦克的發明過程,結合“矛”和“盾”的特點逐步分析,使學生容易接受,又讓課文免于科學課方式的教學。
著眼于知識的有效傳遞。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時長一般應為5至8分鐘,最長不超過10分鐘。因此,相對于傳統的40分鐘一節課來說,“微課”可以稱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時間上的限制,要求我們在內容上必須合理把握,切不可面面俱到,要抓住重點難點,言之有物、切中要害,只有這樣,微課才能在有限和珍貴的課堂時間中實現其“微”的價值。如在《矛和盾的集合》中,將坦克的發明過程做成微課,側重點就在于發明家在與對手的演練中不斷發現問題,找到一方兵器的缺點,利用對方兵器的優點,將優點不斷匯聚,由此順利將坦克發明出來。
三、微課助力小學語文教學的模式
課前預習實驗“翻轉課堂”的關鍵在于找到一個好抓手,而設計好“自主學習卡”,就是破解“翻轉課堂”難題的好抓手之一。自主學習卡可以包含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問題設計、學習資源和學習測試等項內容,是學生上課前的指路燈。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識所需的銜接知識點設計制作微課,讓學生觀看微視頻,利用自主學習卡進行預習,為新課做好準備,這樣往往能事半功倍。
新課導入。課堂導入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怎樣導入新課,應該是:原則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內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語言上求“精”。教師制作的微課要根據新課知識點設計新穎而實用的問題,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講解做好鋪墊。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梅花魂》,要緊緊抓住祖父對那幅梅花的熱愛,以及梅花的高貴品格,微課設計上可以用反問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不斷指引他們往下走。
練習鞏固。教師設計的習題應少而精,切不可龐雜無序,微課用于知識的練習和鞏固,必須有針對性、有效性。例如針對中年級的小學生講授三種“說”的句式及引號的使用,有些抽象,教師制作微課,可把“說”的話分別放在提示語之前、之中和之后的三句話進行對比,讓學生在明確的比較中分析異同,再用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而后輔以習題進行練習鞏固,最后用一個故事強調標點的重要性,把學生帶入標點王國,體會標點的奇妙,就為學生以后學習標點打開了一扇門。
四、微課助力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趨勢
學校亟須建立微課資源庫。隨著微課教學模式的成熟,微課被廣泛應用,而微視頻也會逐漸積累起來,以至成為數量可觀的資源,在科學系統的體系之下,勢必會向微課程方向發展。語文微課程出現之外,還會有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微課程,此時就需要一個綜合性平臺進行資源的分類、整理和共享。而資源既是學校的魅力體現,也是學校知名度和競爭力凝聚的軟實力。這個路徑,與現在正逐步深入人心的大學“慕課”將殊途同歸。
學校應該組建微課開發團隊。微課乃至以后微課程的產生和增多,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會逐漸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而更為有效的微課制作方式應該是團隊合作制作,因此,由長遠來看,應該組建微課開發團隊,促進教學改革,適應教學趨勢,增進教師交流,并加強教師團隊的合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