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淑華
摘要:十九大報告開啟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新時期、新征程我們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通過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創新;開放包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币驗槲幕孕?,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都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一、在新時代堅持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定民族的自尊、自強。我們現在已經不再像舊中國那樣沒有地位,而是帶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帶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帶著解決世界性問題的方案、建議和話語權,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仡櫄v史,如同攀登綿延萬里的群山,看那碩果累累,群星璀璨,諸子百家,詩詞歌賦,長城故宮,秦淮絕艷。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沒有斷層,中國從古至今始終是中國,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此繁榮悠久的文明,我們為什么不自信?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確實處于強勢地位,向外輸出所謂西方文明,存在明顯的文化自大和文化霸權?,F在國內國外都有些言論貶低中國文化,否定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而國人鴉片戰爭以后受侵略壓迫殘存了一些民族自卑情結,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自尊自強,化壓力為動力,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文化自信問題不僅屬于文化,它與我們國家的強大、民族的發展密不可分。文化的高低與否,不僅代表著公民的個人素質,也可以從側面彰顯出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明程度,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一個國家要實現奮斗目標,既要不斷的豐富物質財富,又要不斷的豐富精神財富,一個民族要實現復興,既要有強大的物質力量,也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這個精神力量,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了燦爛的傳統文化,近代以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又創造了優秀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大支點共同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歷史的積淀,是社會發展方向的引領。堅定文化自信,以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為養分,聚合全民族之力,終會實現國家強大民族復興的夢想。
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是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當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它的主體是人,是黨和人民。黨是國家改革建設的領導者,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造者,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的品格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文化自信,首先是共產黨人的自信,黨的自信是深深植根于我們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的,是從人民的擁護和愛戴支持中吸取力量的。而中國人民,魯迅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英國哲學家羅素也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承載著先人的智慧和期許,我們共產黨人一定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民族自信力,建設一個美好的新中國。
二、推進新時代的文化自信的路徑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決定著文化自信的性質和方向。堅定和提升文化自信,毋庸置疑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在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情況下,要把廣大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堅定文化自信,就必須把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根本任務抓緊抓好,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功能。
創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羅素曾樂觀地預言說:“我相信,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不僅鑄就了歷史的輝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芒。中華民族素來就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堅定自我,海納百川,形成了獨具特色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當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守舊復古裹足不前,而是要立足實踐,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行新的文化創造。以理性科學的態度看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
開放包容,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融合。有人說,現在我們不是已經全盤西化了嗎,還講什么中國的文化自信?你看我們穿西裝、吃西餐,我們乘坐的飛機、高鐵,使用的手機、電腦等等,不都是源自西方嗎?各個民族的文明從來都是相互影響的,也可以說,現在的西方正在中國化,因為我們的日用產品,包括具備技術含量的高端產品不斷出口到西方,到處可以看到“中國制造”甚至是“中國創造”。把文明的傳播、借鑒和全盤西化混為一談當然是錯誤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參與世界范圍的交往,但中國仍然是中國,中國文化仍然是中國文化。我們并不排斥外來文化,相反我們應該吸取外來優秀文化,但它不能改變中國文化的民族特色。時代要求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于當下現實,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博采眾長,兼收并蓄。
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創造地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新時代下要求文藝工作者們應當以弘揚文化自信為己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堅持以傳承弘揚“工匠精神”為創作導向,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為創作出發點,勇于創新,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文化精品,用多元化的文化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源源不斷地為人們提供更多更豐富的精神食糧,讓德藝雙馨、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人才推動文化自信的不斷發展。只有群星燦爛、高峰迭起、蔚為壯觀,才是一個擁有如此豐富文化遺產的中國應該有的文化大國文化強國的樣子。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來不是一條兩邊鮮花盛開、中間鋪上紅地毯的道路,只有依靠不屈不撓的奮進,自信自強的堅韌披荊斬棘,特立獨行。新時代開啟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我們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通過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4]《中國問題》羅素(英)羅素著,秦悅譯: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