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校輔導員,從教育部24號令可以看出,其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但介于當下多數高校輔導員所兼的多重角色混亂、所擔的多重責任沖突以及所取的多重價值取向偏倚,導致了其政治擔當的缺失。本文試從傳播學的角度,認為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傳播者,應當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在人際傳播中把好學生個體的關,在組織傳播中把好學生及家長群體的關。只有把輔導員自身、學生、家長等關鍵的三方面關系處理得當,在自我傳播中把好自己的關,輔導員方能肩負起社會賦予的政治擔當。
關鍵詞: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學;“把關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在管理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創新。首先,形式單一表現在學生的日常基礎性事務的管理上。高校學生人數基數龐大,而輔導員隊伍的數量畢竟有限,在人力有限的現實條件的限制下,輔導員自身降低了對工作的要求,對工作的期望值不高。其次,形式單一表現在團學工作的開展上。輔導員除了要處理好學生的日常事務以外,還兼有各學院的團學管理工作。團委學生會組織是一個學院學生組織的核心,是帶動整個學院的學生團體合理、有效運轉的發動機,而作為這個組織的指導者,輔導員應當要做到高屋建瓴。
(2)在教學上,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灌輸為主,缺少理論深度以及與實踐結合的機會。首先,多數高校的輔導員兼有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身份,這也是合情合理的,教育部24號令也明確指出了。但從專業高度出發,很多輔導員并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背景,上起課來自然十分吃力。要在短時間內走上講臺沒什么不可能,但要將思政課程講得有深度,講得深入淺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次,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課堂灌輸知識為目的,很少引導學生去思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去學習,課下很少有機會能夠將課堂所學的理論付諸實踐。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卻少了實踐作為助力,理論必然高懸于空中,顯得飄忽不定玄而又玄,于是很難在學生的心里深深扎根。這必然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育效果。
二、從傳播學的角度探析輔導員“把關人”角色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傳播,“教育傳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選定合適的信息內容,通過有效的媒體通道,把知識、技能、思想、觀點等傳遞給特定的教育對象的一種活動”。在教育傳播過程中,有三個必然存在的要素,即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而作為教育傳播者的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把關人”的特殊角色。
社會傳播通常有五種基本類型,包括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作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教育傳播看似單一,主要表現為組織傳播,但輔導員要想在教育傳播過程中做好一名合格的“把關人”,還要看到教育傳播的復雜性,即其隱含的多種傳播方式的混合。從把關人自身出發,作為學生日常事務、團學工作、宿舍管理等綜合事務的維護者,經常會涉及到與個別學生的交流與溝通,這就涉及到人際傳播;而作為班級、年級,甚至整個學院學生的負責人,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涉及到組織傳播;作為教育傳播的主導者,輔導員除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外,還要及時地總結反思,這又涉及到人內傳播。
綜上所述,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輔導員,就應當在與自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關的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過程中,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
三、輔導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把關人”的途徑
(1)因利勢導,做好人際傳播的“把關人”。輔導員要想在人際傳播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把關人”,可以從以下四個基本的人際傳播動機中去努力:①獲得信息是人際傳播的首要動機;②建立與他人的社會協作關系是人際傳播的第二動機;③動機是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④最后一個動機就是滿足精神和心理需求。
(2)合作創新,做好組織傳播的“把關人”。輔導員關于組織傳播的“把關”,主要涉及六種對象,分別是宿舍、班級、年級、團委學生會以及任課教師群體與家長群體。
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宿舍、班級、團委學生會都有相應的學生組織,作為輔導員,應當予以明確的分工,同時也要讓每個學生都明白: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每個人都是這個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讓整體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對于任課教師群體,輔導員也應當予以“重視”。任課教師作為學生給學生上課的主力軍,他們的能力、態度等,都應當受到輔導員的足夠重視。針對任課教師反饋的情況,輔導員可以采取及時有效地應對措施。作為同事,本就是統一戰線上的傳播者,有責任為完成教育傳播全過程全力以赴。而作為家長,雖然與教育傳播過程關系不大,但他們是我們認識學生的重要渠道,只有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充分的融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不論是學生、教師,還是家長們,就教育傳播過程來說,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達成共識、務實創新,才能讓教育傳播高效進行。如此,作為輔導員才能把好組織傳播的關。
(3)總結反思,做好自我傳播的“把關人”。想在輔導員崗位上做得駕輕就熟,最后一點就是要做好自我傳播的“把關人”。縱觀輔導員工作千頭萬緒、門類繁多,要想做好實屬不易。面對如此“剪不斷、理還亂”的工作,唯有善于總結反思,及時做好分類記錄,才能讓輔導員跳出困惑的樊籠,使學生工作井然有序地進行。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傳播學“泛化”現象的出現,傳播與教育日益融合,逐漸形成了一門新的交叉學科——教育傳播學,在它的視域中,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傳播。由此來看,輔導員要想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出彩,不能僅限于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的初級角色定位上,應當提升對自己的要求,讓自己向優秀的“把關人”角色方向努力,在人際傳播中把好學生個體的關,在組織傳播中把好學生、老師及家長群體的關,最重要的是在自我傳播中把好自己的關。只有把輔導員自身、學生、家長等關鍵的三方面關系處理得當,輔導員方能肩負起社會賦予的政治擔當。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南國農,李運林.教育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奚曉霞.教育傳播學教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魏浩(1989—),男,漢族,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