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水墨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適應了動態的社會和人文環境。人的生活方式的變化注定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方式。這是藝術家的新時代,提出新要求。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潮水墨”的興起與傳統相反。表現性水墨、“實驗水墨”、“抽象水墨”、“概念水墨”,又重新融合在傳統水墨基礎上的新藝術觀念,試圖挖掘水墨。比傳統繪畫更有可能。在時代的呼喚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下,當代水墨藝術家們重新體驗水墨材料。本文旨在探討中國水墨畫的起源和當代水墨畫的特點,以尋求水墨藝術本身的表達語言,建立現代水墨理論體系,尋求中國本土藝術的當代發展。
關鍵詞:當代中國水墨;寫意精神;源起;特點
在不斷變化的觀念和趨勢背后,當代水墨藝術并沒有放棄其“寫意精神”。這種“寫意精神”不僅表達了客觀事物的內在精神、內在美和形態特征,也表明了畫家用筆墨表達語言所特有的審美趣味。以“筆墨”為手段,以“意”為尺度,加強水墨藝術的意象精神。在回顧水墨起源的基礎上,人們將水墨分為“筆法”和“寫意”兩大類。雖然它與技術水平相分離,但很容易引起人們的“筆法”和“寫意”混淆的概念。從追求“尊重”和“自然”在中國傳統美學體系,可以看出,“寫意”不僅是技術的特征,也是一種審美取向,融合了東方哲學的精神。
一、中國水墨中寫意精神的源起
“寫意”思想起源于中國繪畫,其內涵在魏、兩晉時期的繪畫理論中開始出現。南齊謝赫在《畫品》中說道:“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腆,可謂微妙也。”[1]然而,這種放棄并不意味著放棄“追求真理”,而只是在西方繪畫中追求“真理”,它比外表更接近事物的本質。
在中國繪畫的基礎上,儒、道、禪思想相互滲透,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和寫意精神。它也構成了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體系。寫意精神是水墨畫傳達,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語言。它不僅體現了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藝術個性,而且是中國寫意精神“氣韻”乃至“意境”的輸出。從精神的角度來理解,筆墨也是有意義的,它是筆筆本質的一種表現。宗白華說“用心靈俯仰的眼睛來看世間萬物,會得出另外的境界”。[2]這種超脫和對“傳達觀念和表達”的追求,使中國水墨畫有了千變萬化的形式和無盡的想象。“寫意性”是水墨的美學體系的核心精神,也是東方文化的根。他們共同致力于藝術家的文化遺產和觀念。
二、當代中國水墨畫的特點
1、時代性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家的生命之旅發生在時代中。這種影響在作品中自然流露,作品自然帶有時代的痕跡。以中國傳統藝術土壤為基礎的藝術家,從各自的文化視角出發,進行當代水墨觀念的革新和形式拓展。有的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有的則偏愛現代水墨畫。他們的“個性與共性”、“多元與主流”、“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融合,為寫意精神找到了契合點。這個時代的集合濃縮了這段時間,形成了一個空間的統一。當今日益多元的當代藝術概念和東方水墨畫的歷史高度,重新確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了解中國畫的美學和藝術規律的發展方向,在藝術精神層面上,我們尋求傳統的方向和當代東方特有的審美體系的轉換,拓展水墨的寫意精神和力量。
2、繼承性
水墨畫的“寫意”表現在非形式的追求和筆墨的搖曳。然而,當代水墨畫的寫意性仍然植根于傳統,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這與西方近代主義藝術在改革開放期間被水墨畫吸收的元素相吻合。繼塞尚之后,西方繪畫的形象開始轉向表現,經歷了印象主義,野獸派,并在20世紀表現主義充分利用。這種不可預知的表現形式使當代水墨畫家似乎能夠將傳統寫意與西方現代派繪畫的抽象和表現相結合。從那時起,傳統的“寫意”因素對他們的繪畫產生了新的興趣,并為這一代畫家創造了一些共同的基礎,使新水墨畫更容易被當代的視覺習慣所接受。然而,在這個共同的特點下,每個藝術家都保留了自己的個人外表和習慣。為了區別于傳統文人畫,這一代畫家在繪畫精神上發生了許多變化,以賦予繪畫不同的人文精神和社會價值。
3、多元化
藝術家試圖將表現主義與西方現代主義,介入中國水墨畫的寫意精神,解構探索寫意的語言。從這一點出發,畫家將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描繪對象的界限被分割和隔離,既定的模式被進一步拋棄。寫意筆墨語言得到充分運用。寫意精神,解構了原對象的形態,使物體本身形象的描寫是由象征所取代,最終形成對傳統水墨的新風格。如上所述,這一代藝術家通過引進西方表現主義使中國水墨畫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水墨畫通過運用新的構圖方法、線條的組織和色彩的運用,擺脫物體和形狀的束縛。從藝術表現的角度看,當代水墨畫不再像傳統水墨畫那樣追求輕松、內斂、雋永,而是注重畫面的視覺沖擊力,表現它的智慧,以直接的方式呈現,甚至夸張,是人們內心所希望看到的。在此,觀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情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轉變符合信息時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一種新的、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
總之,當代水墨畫需要保持其傳統的寫意精神。通過繼承技法和保持中華文明在審美趣味,并與當今時代相結合,尋找表達情感的不同方式,探索水墨畫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高行翠.工筆人物畫中的色彩語言與線條形式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01)
[2]石昕彤.中國風女性之美的表現者——羅寒蕾[J].藝術品鑒.2015(06)
作者簡介:沈瑋(身份證號碼:412724196903260044)1969年生,女,漢族,河南,職業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