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艷 張強 于宏亮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中的重要病害,染病后的小麥不僅產量和品質下降,而且收獲的小麥籽粒中還含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等鐮刀菌的有毒代謝物。由于DON毒素性質穩定,一般的食品生產加工過程很難破壞其毒性,進入食物鏈后,對人和動物的健康造成威脅。
2010年以來,宿城區小麥赤霉病多年偏重發生,給小麥產量和品質帶來一定影響。小麥赤霉病防控已成為種植戶頭疼之事,做好監測與防控指導也成為農技人員為之嚴肅、緊張的工作內容。
1 發生情況與發生特點
1.1 發生頻繁。2010~2017年8年中,2011年、2013、2014、2017年為中等或偏輕發生,其余年份均偏重發生或重發生。
1.2 范圍廣、面積大。所有鄉鎮均有赤霉病發生,重發生年份發生面積占種植面積70%以上。
1.3 品種間抗性差異大。淮麥系列、連麥系列、徐麥系列等省內周邊地區繁殖的品種同等管理條件下抗性明顯優于矮抗系列、周麥系列、煙農19等河南、山東品種,尤其是矮抗58,赤霉病多年在此品種上大流行。而一些感病品種因其秸稈矮、分蘗強而仍被一部分種植戶認可。
1.4 分布不平衡。赤霉病在區域間發病程度不平衡性較大,矮抗58種植面積大、沿湖(中揚、屠園2鄉鎮)的地區赤霉病明顯偏重于其他地區。
1.5 稈腐、節腐呈上升趨勢。近來年,重發田塊常伴有稈腐、節腐發生,危害重、損失大。
2 原因分析
2.1 耕種制度影響。宿城區麥區以麥-稻(玉)輪作為主,小麥赤霉病菌以殘存在田間的稻(玉)秸稈上潛藏最多,赤霉病菌浸染寄主和生存豐富。
2.1.1 秸稈全量還田菌源量大。2010年以來,宿遷開始全面禁燒,在秸稈其它利用率偏低的情況下,超過90%的田塊秸稈進行全量還田,由于大部分田機械耕作層淺,很多秸稈滯留在土壤表面,為赤霉病菌子囊殼的形成和發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場所,極大的增加了病菌的初浸染源菌量。
2.1.1.1 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大。盡管矮抗58(矮抗王、矮抗王子等)、濟麥22、煙農19等河南、山東品種在宿城區種植表現易感赤霉病,但由于植株矮抗倒伏、分蘗強穗數多而仍被部分農戶熱衷種植,種植面積占全區種植面積的25%以上。
2.2 適期防治難以把握。當前小麥生產還是“一家一戶”種植為主,戶下耕地分為多塊,各塊地肥力不同、不均,同時一戶種植多品種現象比較普遍,不同田塊生育進程差異大,易感病生育期長,種田農戶精準施藥把握難度大。另外,一些經營戶承包面積過大,考慮成本問題或存僥幸心理,盡可能的減少施藥次數,感病風險大。
2.3 氣候條件有利發病。赤霉病菌在病殘體上以腐生形式大量生長繁殖,菌流充足,揚花期遇到多陰雨天氣極利于發生流行。由于播種時間、品種生育期間的差異,小麥抽穗揚花期拉長。宿遷地區4月底5月初出現霧霾年份概率較大(約占50%),與小麥抽穗揚花期吻合度高,利于赤霉病病菌的流行浸染。
2.4 藥劑品種參差不齊。因以前農藥銷售許可要求不高,全區農藥銷售網點較多,近期統計,宿城區內農藥銷售門市有172家,其中鄉鎮及村(居)就達166家。藥劑質量良莠不齊,多菌靈及其復配制劑等價格低、赤霉病防效低的藥劑用于防治赤霉病仍占較大比例。
2.5 防治質量不高。由于勞動力的缺乏,人工成本高,一些種植戶抱有僥幸心理,減少施藥次數;目前,市場上施藥器械較多,對赤霉病噴施效果好的噴桿噴霧機作業面積偏小。
3 綜合防控措施
3.1 農業措施
3.1.1 深耕滅茬,減少菌源。宿城區糧食作物耕種制度以麥—稻(玉)輪作為主,小麥赤霉病菌以殘存在田間的稻(玉)秸稈上潛藏最多,秋播期間盡可能進行深耕滅茬,可減少病菌菌源。
3.1.2 推種抗病品種。結合近年種植情況,優先選種宜當地種植的、赤霉病抗性相較好的品種。
3.1.3 配套溝系,降低濕度。濕度大是誘發赤霉病發生的重要因素,秋播時做好溝系配套,春季及時清溝理墑,盡快降低地下水位,減輕田面濕度,創造不利于子囊孢子釋放、萌發、浸染和擴展的條件。
3.2 化學措施
3.2.1 強化預防為主。小麥揚花灌漿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對溫度是病害能否流行的主導因素。赤霉病應預防為主,一旦發病,則極難控制、損失較大。抓住揚花初期防治關口,預防為主,主動做好藥劑防控,一般年份防治1次,流行年份,立足2次不動搖,品種較感病、生育期差異大的地區還應適當增加次數。
3.2.2 推廣安全藥劑。為減輕赤霉病發生程度、降低病粒中DON毒病含量,做好當地主打藥種的跟蹤檢測,盡量使用對赤霉病病粒中DON毒素有抑制作用的藥劑,不建議使用刺激毒素增加的品種,限制使用或停用抗性頻率高的品種。
(作者單位:1.223800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223800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3.223831江蘇省宿城區埠子鎮農業經濟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