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生
2013年5月,我縣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以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及區農牧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農業“一特三高”產業發展,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抓手,多層次、多途徑、多渠道培養扎根鄉野的有文化、有技能、善經營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著力在夯實基礎、提升內涵、規范管理、打造特色上下功夫,扎實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1 發展現狀
1.1 規范制度,強化監管
農牧局作為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牽頭單位,按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規范要求,嚴格執行公示制度、信息報送制度、臺帳登記制度及檢查驗收制度,宣傳執行這一工程惠農政策。培訓期間,組織人員對培訓班的公示、學員參學、教學計劃落實、臺賬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組織考試等多次到現場督促檢查,對培訓情況進行全程跟蹤監督,聽取學員意見,了解學員參學情況及受訓農民對培訓的評價,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意見建議并督促培訓機構立即整改。在培訓班結束后,抽查學員對培訓滿意度進行測評和教學情況進行回訪,對照考核驗收標準逐班次進行考核驗收,及時錄入培訓學員信息,將學員信息按時上傳至新型職業農民管理系統。
1.2 結合我縣產業,扎實培訓
一是圍繞新型經營主體抓培育。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和農村社會管理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培育,重點培訓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社會管理等知識,使他們運用產業化的經營理念,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條,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和經營方式,增強其內在凝聚力和外向輻射力,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二是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抓培育。著力推進制種、清真牛羊肉、瓜菜、優質糧食、生態水產、經果林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深入開展農技農藝、良種良法、高效種養、水利設施、農機服務、畜牧獸醫服務、農產品加工銷售、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培訓,促使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掌握生產經營操作規程,不斷提高科學發展和率先致富的能力。三是圍繞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抓培育。根據培訓內容和對象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分班、分類、分期開展培訓,通過理論講座、實踐操作、觀摩交流等形式進行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3 落實政策,全面扶持
一是同等條件下,優先本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土地、開墾荒地;二是優先為有經營權證和流轉經營權證的新型職業農民辦理抵押貸款;三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的項目提高農業保險補助標準;四是對流轉土地在200畝以上、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給予一定生產貸款貼息;五是對新型職業農民購買農機具的,在享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的同時,縣財政再增補10%;六是向區、市農牧部門優先上報新型職業農民投資且符合條件的農業項目;七是優先審批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所需的農業建設用地、生產場房、曬場等。八是對于符合條件的、優秀的新型職業農民,由縣政府選派,外出考察學習、培訓。
2 今后的思考
2.1 加快重點項目建設
堅持項目帶動,抓好重點項目的督查落實。采取定期通報的方式,定期反饋。完善專項督查工作機制,強化對項目業主和對相關職能部門審批服務,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建立健全參建單位遠程監控和業績考評公示制度,加強項目建設的過程管理,督促參建單位加強管理,上足人員、設備,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安全和進度。對于業績信譽不良的參建單位,嚴格限制其參與本縣其他重點項目建設。
2.2 推進農業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一是抓好龍頭企業培育。不斷完善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協調聯系幫扶制度,加快引進建設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培育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二是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緊緊圍繞“一特三高”農業產業,鼓勵企業、運銷組織直接投資建設原料基地、產品基地,加快建設以龍頭帶基地連農戶的經營模式,推進產加銷一體化。不斷提升產業的比較優勢和企業原料供應能力。三是增強科技支撐能力,為農產品加工企業鋪路架橋增添后助。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集成示范推廣良種、標準化生產、儲藏加工等配套技術。強化智能化蔬菜育苗中心和肉羊良繁中心的科技支撐作用,積極開展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區建設,抓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
2.3 明確分工負責,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進行長期的安排部署,同時需要各部門(農業、教育、科技、林業、水利、移民、鄉鎮、發改、財政等)通力協作。各鄉鎮和相關部門要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納入本鄉鎮、本部門的重點工作內容,加強協調溝通,成立相應機構,落實責任,抽調專人負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順利推進。
2.4 恢復農廣校,以產教結合為載體,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結合我縣優勢產業,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教結合為載體,創建“學校+基地+公司+農戶+市場”的農民科技教育的培訓新格局。依靠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打破現有辦學體制,積極推行教育體制與機制的創新。培訓機構將主要專業相應由校內基地辦成培訓基地、示范基地和生產經營基地。在此基礎上,選取典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經營主體為實訓基地,聯合周邊地區的相關農產品生產的農戶,建立經營性公司,直接面向市場,形成集培訓、生產、實驗、經營、服務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體。
2.5 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培訓投入
各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強化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的公益性地位,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逐步形成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農民教育培訓,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基金,努力建立起以政府主導,社會、企業和個人共同資助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作者單位:753400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