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連軍 尹鵬 張望泉
摘要:現代科技飛速發展,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行業之間彼此交織,軍事技術變革也越來越快,國防經濟與民用經濟、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融合趨勢日益明顯。傳統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全球經濟發展的要求,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成為重要課題。在論證“構建軍民融合式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科學性的基礎上,不宜操之過急,先在部分領域率先開展試點研究,再將成功經驗推廣應用,使之更加合理可行。武器裝備配套保障建設與社會資源具有較大的相似性,以其作為軍民融合式發展試點能快速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現代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工業新體制。
關鍵詞:軍民融合;發展;思考
1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
1.1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軍事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的戰略相關性、互動性越來越強,國防經濟與社會經濟、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結合面越來越廣,融合度越來越深。為了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需要,我們要順勢時代發展的要求,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1.2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需要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結合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現狀,全面的國防和軍隊改革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為了適應軍隊改革的需要,就要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是我們黨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順應世界經濟政治科技發展趨勢,謀劃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方略。只有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將國防和軍隊改革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與國家總體改革統一起來,才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強大動力。
1.3解放和發展戰斗力的需要
信息化戰爭的鮮明特點是以國家整體實力為基礎的體系對抗和較量,這使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技術水平、軍民融合度等與戰爭勝負的關聯性大大增強,誰的軍民融合程度高,誰獲勝的希望就大,能否有效整合全社會的科技、人才和信息資源,成為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實質上就要通過國防和軍隊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戰斗力,增強軍隊活力。只有全面解決軍民融合問題,才能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才能夯實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的物質技術基礎。
2我國軍民融合標準化發展建議
2.1加強軍民標準體系的融合
推進軍民融合標準化發展,簡單的軍標轉民標,民標轉軍轉是不可行的。現有軍民標準的互相開放,也有可能互不適用。軍民標準化融合發展,需要探索軍民通用標準化建設模式,打破軍民標準化獨立發展的固有體制。在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構建軍民通用標準體系,統一規劃軍民標準化發展方向和布局,梳理現有軍民通用標準。在考慮軍事需求和民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對滿足軍事需要的民標和可以向民品開放的軍標開展軍民標準的轉化;在制定民標時考慮軍事需求,軍標制定時積極考慮民標等多種方式配合,使軍民標準相互兼職、開放又統一協調,在統一的標準體系框架下,構建軍民標準融合發展新模式。
2.2促進軍民標準體制的建設
結合我國國情和軍民融合發展現狀來看,推進軍民融合標準化工作,應從軍民通用的技術上尋找突破口。目前,軍民標準化工作各成體系,管理間缺乏溝通和協調機制,不利于軍民標準的相互融合。因此,應從國家層面建立統一軍民融合的標準化管理體制,統籌在高層,落地在基層。并通過修改完善現有標準化管理辦法,為軍標轉民標、民標被軍工采用提供政策保障;建立軍民通用標準制修訂機制、溝通協調機制等,為軍民融合標準化發展奠定基礎。
2.3推進軍民標準資源的共享
目前,軍民科技的界線已經日益模糊,很多軍用科技已經應用到民用上來,如核工業利用原子能技術發展核電站和核技術應用,航天工業發展民用衛星和運載火箭,航空工業發展民用飛機、燃氣輪機等航空民用高技術產品等。對于軍民通用技術,其發展離不開軍民標準資源的共享。通過資源共享,利用標準為橋梁,標準化推動產業化,把國防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統一的國家科技和工業基礎,在軍民間實現標準化資源的有效配置。
2.4明晰戰略途徑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總體要求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新形勢下的軍事戰略方針,突出問題導向,強化頂層設計,加強需求統合,統籌增量存量,同步推進體制和機制改革、體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標準建設,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向軍民融合發展重點領域聚焦用力,以點帶面推動整體水平提升。要從需求側、供給側同步發力,強化大局意識、改革創新、戰略規劃、法治保障。軍地雙方要樹立一盤棋思想,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推動工作。要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思維,在國家層面建立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機制。要制定和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規劃,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和執行力。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提高軍民融合發展的法治化水平。要著眼于解決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建立健全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和政策制度體系。
結論
建設軍民融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不能一蹴而就。本文提出軍民融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要在政府主導下,統籌規劃、分步落實,完善法律法規,有序開放軍品科研生產市場,建立軍地合作交流平臺,發揮軍民融合資源配置優勢,強化政府、機關的監督檢查功能,驅動軍民兩用技術發展,穩步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式國防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胡紅安,劉麗娟.我國軍民融合產業創新協同度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03).
[2]趙黎明,孫健慧,張海波.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行為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3).
[3]喬玉婷,鮑慶龍,曾立.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績效評估及影響因子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5).
[4]徐輝,許嵩.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8).
作者簡介:吳連軍(1994.10.21)男,漢族,籍貫:安徽安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