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霞 李麗新 宋遠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林業生態產業被受青睞,探究冕寧縣油橄欖特色產業的開發模式和發展趨勢,不僅能加快冕寧經濟發展,還能帶領貧困群眾脫貧奔康。因此,通過油橄欖在冕寧發展的歷史沿革和現狀,探討冕寧縣油橄欖特色產業發展的開發模式和前景。
1 自然產地條件對比
油橄欖在原產地的地中海沿岸各國,日照達2400~2950小時,溫度為16℃~19℃之間,大氣相對濕度為56%~69%,土壤大多成堿性,但油橄欖對土壤酸度反應不敏感,變化幅度也較寬,中性偏堿皆可,PH值7.4左右為宜。而冕寧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暖春旱,夏季涼爽,雨熱同季,干濕季十分明顯,氣溫年較差小而日較差大,平均氣溫14.2℃。一月最冷,平均溫度5.8℃,7月最熱,平均溫度20.8℃,極端最高氣溫33.8℃,極端最低氣溫-6.7℃,日較差13.90℃,大于零攝氏度積溫5072.50℃。無霜期235天,全年日照時數2088小時,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743.5毫米,相對濕度60%~85%,冕寧縣城以下及雅礱江流域均系山地黃棕壤,具備油橄欖發展的先決條件。
2 冕寧發展油橄欖的歷史沿革及現狀
冕寧縣于70年代引進油橄欖在瀘沽、沙壩試種30畝,橄欖樹生長良好,樹高達15米左右,就是不結果,而終止了油橄欖引種試驗。2012年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冕寧縣宏模鎮優勝村完成良種選育基地及種植園區建設,種植油橄欖品種19個共計600畝,其中三大品種(豆果、阿爾波薩納、柯基)種植350畝,另外250畝有16個品種作適應性豐產測試。2013年建立60畝標準化育苗基地,年繁育優質種苗100萬株;2014年350畝油橄欖實現掛果,產現果8噸,生產橄欖油1噸;2015年新增優勝村、孜家村種植面積1400畝,種植園面積達到2000畝,2015年投資350萬元,建成日加工20噸生產線一條,生產橄欖油5噸;2016年種植高密度油橄欖3000畝,生產鮮果95噸,產橄欖油8.5噸。2017年種植高密度油橄欖15000畝,生產鮮果165噸,產橄欖油20噸。
3 冕寧所產油橄欖油品質認定
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通過 ISO9001 HACCP 管理體系認證,先后獲得四川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四川省質量信譽雙優單位、有機轉換產品認證、冕寧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綠色食品認證等榮譽。公司旗下 Aoilio 澳利歐特級初榨橄欖油已榮獲2015年第九屆中國(廣州)國際食用油及橄欖油產業博覽會優質產品金獎、2016年第十屆中國(廣州)國際食 用油及橄欖油產業博覽會優質產品金獎、2017年第十一屆中國(廣州)國際食用油及橄欖油產業博覽會優質產品金獎、2018美國洛杉磯國際特級初榨橄欖油大獎賽產品金牌和銅牌及設計包裝銅牌。
4 冕寧發展油橄欖采取的有效措施
4.1 采取“公司+科技+農戶(貧困戶)+基地”的模式
公司聘請專家成立了常年技術顧問團隊并與科研院所組成科技聯盟,在政府引導下,動員組織農民土地流轉入股,前五年以每畝800元的土地使用資金兌付給農戶,土地流轉后的農民在公司基地打工,第六年開始按土地入股分紅,利潤分成為:公司64%、農戶36%,農民仍在公司基地打工,實現了農戶土地分紅和打工“雙收入”。
4.2 “公司+合作社(大戶)+農戶(貧困戶)+基地”的模式
由合作社動員農戶土地入股建設基地,林業部門和公司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同時公司為合作社簽訂鮮果保底回收協議,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
冕寧是油橄欖特色產業發展的適生區域,只要品種選擇適當,栽植科學,管理精細,生產人們所需的高質量原生態橄欖油及系列產品開發是完全可能的,市場潛力極大,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所采取的發展措施切實可行。
開發商應以國家頒布的條例為基準,嚴格遵循保護生態平衡、力求傳承中國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避免出現為了行業發展,而違背大自然生態安全原則,不能在工業化、商業化過程中有污染環境的舉動,使生態環境慘遭破壞,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應重在改善民生,以油橄欖特色產業發展為主線,衍生出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動當地文化、經濟發展,協調社會經濟資源。借助現有的技術和資源,實現旅游產業的潛力最優化發展。當然前提是要穩固大規模、高水準的油橄欖特色產業,才能科學兼顧衍生生態、人文和旅游等產業的合理發展,這將充分展現人才創新能力和科技資源的作用,把原有的生態文化經過旅游地產業的改造、保護得以長久留存下來,帶動衍生地、物、人的發展,引導農業地產突出特色、城市地產豐富化,使土地資源能得以改善現有不均衡發展的現況。
(作者單位:1.615600四川省冕寧縣河東林業站;
2.615602四川省冕寧縣瀘沽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