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遠
【摘要】在“語文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下開展文言與白話的整合教學,筆者試以“在文白變換中領略漢語之美”為教學目標,試以微專題的形式設置學習任務群,以教材為主勾連課外資料,試將靜態的語文知識融入動態的學習任務之中,力圖通過活動的設計和任務的引領在學生頭腦中構建關于文言與白話的言語圖式,力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文白;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張中行在《文言和白話》中提到“文言是以秦漢書面語為標本,脫離口語而寫成的文字,白話是參照當時口語而寫成的文字”。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習慣性地將文章分為文言文與現代文。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是閱讀教學的主體,貫穿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個階段。受限于教材設置,文言與白話更多地是作為互相的對立面,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流程。但是,優秀的現代文總是深耕于深厚的文言土壤,傳世的文言文多是吸收了白話的精髓。領略文白之美不應該是割裂的欣賞,文言與白話的整合教學勢在必行。“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是語文教育理念的巨大進步。關于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有如下描述:“語文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語言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從以上描述中可知,“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學生其他三個方面素養的形成都要從培養他們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開始。當然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形成不是單純“教”的結果,而是設計學生的“學”并將語文課程中優秀的語言文化成果轉化為學生個體生命的一部分的過程。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指導下的閱讀教學,必須有基本的知識教學,但“這種知識不僅是陳述性的,而且是程序性的”。
在“語文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下開展文言與白話的整合教學,筆者試以“在文白變換中領略漢語之美”為教學目標,試以微專題的形式設置學習任務群,以教材為主勾連課外資料,試將靜態的語文知識融入動態的學習任務之中,力圖通過活動的設計和任務的引領在學生頭腦中構建關于文言與白話的言語圖式,力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情境導引
推送網絡熱文《中文之美,再次震撼》,此文把一首英文版的詩用八種不同的版本來演繹,師生共同其中的幾首,直觀體驗漢語的美感。其一,白話版。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下雨的時候你卻撐開了傘;你說你喜歡陽光,但當陽光播撒的時候,你卻躲在陰涼之地;你說你喜歡風,但清風撲面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我害怕你對我也是如此之愛。其二,吳語版。弄剛歡喜落雨,落雨了么搞布洋塞;歡喜塔漾么又譜捏色;歡喜西剝風么又要丫起來;弄剛歡喜唔么,搓色唔黴頭。其三,詩經版。子言慕雨,啟傘避之。子言好陽,尋蔭拒之。子言喜風,闔戶離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其四,七律壓軸版。江南三月雨微茫,羅傘疊煙濕幽香。夏日微醺正可人,卻傍佳木趁蔭涼。霜風清和更初霽,輕蹙蛾眉鎖朱窗。憐卿一片相思意,猶恐流年拆鴛鴦。
二、活動設計
(一)活動準備
1.在班級內部投票,評選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最美白話和最美文言。
2.閱讀今人對古人文字的各種改寫,在班級活動課中集中進行分享。
(二)活動要求
1.細讀經典文言語段及其對應的白話版,仔細比較并歸納文言與白話的不同“形態”,最后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加以整理。
2.細讀同一題材的古典詩詞和現代詩詞,體會文言與白話的不同韻味,與同學分享細讀體驗,在分享中加深對文言與白話的體會。
3.選擇課內篇目,精讀細品,感受文白交融之美,提高文學性語言的鑒賞能力。
三、材料呈現
1.研讀材料:《赤壁賦》(蘇軾)《登高》(屈原)《雨巷》(戴望舒)《長亭送別》(王實甫)《自清文苑》(浙江省寧波中學校園刊物)。
2.助讀材料:《詩詞格律》(王力)《聲韻啟蒙》(車萬育)《唐詩素描》(曾冬)
四、任務描述
(一)文白對照探其形
1.蘇教版《赤壁賦》第一段有眾多今人改寫的白話美文版(課件呈現),試以此為例選擇不同的角度比較文言與白話的不同之處。
2.網絡上流傳著很多饒有趣味的文言與白話相對照的文本,試從白話與文言作為不同的漢語形態的角度進行分析。
知識小貼士:文言與白話雖然相互交融,但卻有各成體系的詞匯和句法系統,文言與白話的很多常用詞的意義是不同。在表達上,文言詞大體較雅,而白話詞往往比較俗;“文言長于概括和寫意,白話則善于鋪陳和描繪。”對于文言與白話的不同之處有直觀的了解是走進文言與白話相鑄的美學元件的基礎。
(二)新詩舊體解其味
1.誦讀杜甫《登高》和戴望舒《雨巷》,比較作為古體詩代表的格律詩和現代詩主流的自由詩的不同節奏和韻律。
2.《登高》和《雨巷》的結構體系在其所代表的古體和新詩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請用一句話概括這兩首詩的主要內容,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比較兩首詩的不同結構。
3.《雨巷》中借鑒并化用了古典詩詞中的典型意象——“丁香”,但其運用方式又有自己的特點,試結合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的“丁香”意象進行比較分析。
4.現代詩受到追捧多與其深刻的現代性有關,現代性就是現代的群體意識在文學藝術上的表現。請查找關于戴望舒的生平和他創作此詩時的時代背景的相關資料,知人論世,分析本詩的主旨。
知識小貼士:格律詩有嚴苛的格律要求,對詩作的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僅如此格律詩對詩歌的重要元素——意象也有極大的限制。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常與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方面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在歷史的積淀中被賦予某些約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藝術是生活的反映,古典詩歌深深地打上了古人的烙印。盡管朝代更迭,但中國古代文人的生存狀態并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所以古典詩詞的主旨和情感有高度的穩定性。
現代詩不強求所謂的格律,瓦解了古詩句法,句式更加自由而且可以自由地加入虛詞,句子更加舒緩急疾有致,節奏也更加多變,符合現代人瞬息萬變的復雜情緒。中國現代詩意象雖與傳統意象有密切的關聯,但《雨巷》中的“丁香”意象所表達的可能不單單是我們熟悉的古典型哀怨,而是一種陌生的現代性體驗。同樣,一代有一代人的詩,現代詩的焦慮和消解也是獨屬于現代人的。
(三)文白妙用據其境
正所謂“詩莊詞媚曲俗”,作為元雜劇壓卷之作的《西廂記》句法較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同時,《西廂記》又被稱為“詩劇”,語言典麗,是文言語言運用的典范之作。
1.《長亭送別》被稱為寫離情別恨的典范之作,請細讀《長亭送別》唱詞,把握崔鶯鶯細膩的心理與情感。
2.梳理唱詞中典型的文言語段與白話語段。這些語段的順序可以調換嗎?試結合甄選的語段,分別品析文言與白話這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在不同情境中的抒情效果。
3.文言與白話,各美其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校有一本文學類刊物《自清文苑》,請你當一回小編輯,結合刊物中收錄文章的語言風格,運用文言或白話的形式取一個更亮眼的題目。
知識小貼士:文言與白話既有不同,更有聯系。王實甫的《長亭送別》就是兩副筆墨交替運用的典范。《長亭送別》的語言或秀麗典雅,化用詩詞、引用典故,含蓄悠長;或吸取民間語言,質樸自然,活潑爽利。既有詩詞意趣(文學性),又不失元曲本色(戲劇性);以詩莊詞媚,以中國千年文化的修養成就了“花間美人”。 《端正好》化用范仲淹的詞作,一句一景,凄苦枯索景象烘托出主人公痛苦壓抑之情,讀來詩情畫意。而《叨叨令》則直抒離情,用反復和排比手法,每一組中,前句用兒化詞,后句用疊音詞,具有濃郁的口語色彩。離別越近情愈切,詩詞之典雅、狀景之委婉已經無法表達內心的愁腸百結。
(四)文白轉換皆成章
1.必選任務。(1)選擇一首古詩,用一句話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和詩人的情感。(2)從人、事、景、情等角度梳理詩歌內容并形成具體可感的畫面。(3)從整體到局部分析詩歌的表達形式和技巧,說說這種形式和技巧有什么效果。(4)展開合理想象,將詩歌改寫為唐詩素描或宋詞寫意。
2.限選任務(二選一)。(1)從《旅夜書懷》《登高》《秋興八首(其一)》中選擇一首古詩進行仿寫。(2)從《雨霖鈴》《蝶戀花》《虞美人》中選擇一首詞改寫成現代新詩。
五、成果展示
1.匯總并編輯學生的改寫作品,
上傳文件并生成二維碼。
2.學生作品(略)
參考文獻
[1]張中行.《文言與白話》[M].中華書局,2012(4)
[2]丁圣俊.《語言建構與運用視角下的閱讀能力培養》[J].《中學語文》,2016(7)
[3]徐時儀.《略論文言與白話的特色》[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9(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