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敏敏
【摘要】識字教學是第一學段的主要教學目標。為使兒童更好地學習漢字,親近漢字,受到文化熏陶,筆者主要從“發現文本規律,教給識字方法;豐富識字形式,增強識字體驗;基于學習起點,分層合作識字;拓展課程資源,識更多的漢字”這四個方面闡述如何結合部編教材引領孩子走進漢字世界。
【關鍵詞】學習漢字;親近漢字;識字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第一學段的識字寫字教學目標的第一條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如何結合新教材,引領孩子們更好地學習漢字,親近漢字,受到文化的熏陶,我想從四個方面來跟大家作分享。
一、發現文本規律,教給識字方法
(一)圈畫兒歌——用字族文來識字
節奏明快,音韻和諧。課文中的“清、情、請、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體字“青”作聲旁的形聲字,充分展示了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構字規律,同時體現了漢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在教學的時候,利用兒歌篇幅短小、節奏明快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用筆圈畫出有“青”的生字,隨后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字的特點,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字族文,有利于提高識字效率。
(二)巧用插圖——用定位法來識字
在教第三單元第7課《怎么都快樂》時,我先利用插圖進行詞語教學,然后主要采用“定位識字法”引導學生快速識記生字。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先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熟讀成誦;接著,屏幕上剩下生字組成的詞語(詞語在詩歌中的位置不變),通過各種方式把詞語讀正確、讀熟練;最后,屏幕上只剩下要求認識的生字,再通過各種方式熟記生字。從固定位置的句子到詞語再到生字,學生慢慢扔掉拐杖,認識生字循序漸進,效果明顯。
(三)合作讀文——用歸類法識字
《動物兒歌》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而且富有節奏、韻律,兒歌的每一句都是以“誰在哪里干什么”的結構組成的,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我主要采用師生、生生合作讀文來引導學生用歸類法識字。在教學的時候,先根據圖片拼音讀準生字字音,然后去拐棍,聚焦生字,讓學生發現規律,學生一眼就能發現這些動物的名稱中都有一個“蟲字旁”,歸類識字可以有效地解決零散地教學生字的誤區,找到規律,有機串聯,識字效果反而更好。
二、豐富識字形式,增強識字體驗
(一)字卡游戲
識字游戲是深受學生喜歡的一種識字活動,在教完《小青蛙》這一課后,為了及時鞏固“清、晴、睛、情、請、青”等幾個形近字在字形字義上的區別,在認完了所有生字之后,我便讓學生拿出字卡,把卡片當作牌,同桌兩人合作。一個人出牌,另一個人認讀牌上的生字并口頭組詞,如果對了,出牌者就在書本上為他畫一顆星,如果錯了就做上記號最后糾正。如此互換玩耍,最后誰得到的星星多誰就是勝方。學生玩游戲時非常投入,識字效率也很高。
(二)拼搭生字部件
“找朋友”是一種學生比較喜歡的識字游戲,對于合體字比較適用。如教學第四單元的《端午節》這一課中,有許多字形比較復雜的生字,如“端”“粽”“帶”“據”“節”“知”等,在課堂的復習鞏固階段,為了強調這些生字的字形,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先分給每一組剪散的生字,然后一起合作,將缺了一半的生字找到,拼成一個完整的生字。學生尋找的過程,是對字形的又一遍記憶,通過動腦動手,這幾個生字就牢牢地記在心里了。
三、基于學習起點,分層合作識字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由于個性差異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識字量大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這樣的差異導致學生在識字教學的課堂上會出現“好的吃不飽,弱的吃不了”的情形。此時我們小班化班級的識字課就可以采取分層識字、以強帶弱的方法了。如第四單元第11課《彩虹》,要認識的生字有19個,其中一類字12個,二類字7個。上課時,我先出示所有的生字,不注拼音,讓識字量大的學生先讀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識這些字的,然后在全班給予表揚,并通過小組合作,讓他們帶領其他學生認讀他們學到的生字,孩子們提供的方法會更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識字能力弱的孩子也從中得到了不少啟發,學習效率就更高了。
四、拓展課程資源,識更多的漢字
在教學中,找到合適的拓展延伸的著力點,將一個學習內容拓展為一串學習內容,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學校,那么成效將會成倍提高。在教《姓氏歌》時,我引導學生課后可以上網或閱讀課外讀物,收集百家姓并背誦,比一比誰收集得多,背得多,并將認識的新字摘錄到課外識字本中。
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便是識字,快樂識字是快樂學習語文的第一步,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挖掘學生識字的潛能。
參考文獻
[1]黃明昱.基于漢字素養提升的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研究[J].小學語文教學,2016(2).
[2]蔣平仙.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J].好家長,2017(5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