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

寬甸縣位于遼寧省東部,鴨綠江中下游右岸,地屬長白山的余脈,境內以山地居多,具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地形地貌,農業人口人均不足一畝地,農業生產以糧食作物玉米為主。為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壤配方施肥的科學性,實現土肥信息化管理,為科學種田提供依據,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通過大量土壤檢測表明,我縣大部分土壤屬于酸性土壤。由于這一障礙因素的影響,使我縣中低產田面積較大,糧食單產水平較低。為改變這一現狀,應用石灰改酸對于改善中低產田土壤質地,提高糧食產量有顯著效果。
為了進一步摸清改酸的石灰用量和效果,為經濟有效指導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我們于2015年在牛毛烏鎮高坎子村進行了不同用量石灰改酸效果試驗研究,現將試驗方法及結果總結如下:
1 試驗處理與方法
1.1 試材:石灰由牛毛塢鎮硼酸廠提供,過磷酸鈣選用大連產磷肥。
1.2 處理:(1)、畝施石灰30Kg;(2)、畝施石灰45Kg;(3)、畝施石灰60Kg;(4)、畝施石灰75Kg;(5)、畝施石灰90Kg;(6)畝施石炭50Kg加過磷酸鈣40Kg;(7)、以不施石灰為對照。
1.3 實驗設計:采取隨機區組設計,設三次重復。每處理四行,面積33m2,四周設保護行5米以上。石灰過篩后條施在溝里。
2 基本情況
試驗在高坎子村八組賈士忱口糧田里進行。試驗地為耕型壤質草甸士,地形開闊,地勢平坦,地力均勻,前茬玉米。試前土壤PH值5.48,有機質3.47%,全氮0.062%,速效磷20ppm,速效鉀110.59ppm。畝施豬圈糞5000Kg,沈陽產磷酸銨15Kg,追施尿素20Kg。供試作物為良玉99。
3 試驗結果分析
3.1 各處理間生育期無明顯變化。
3.2 抗病性:石灰改酸對玉米的大小斑病、紋枯病有明顯的防治作用。隨石灰量增加,抗性增強。
3.3 生育性狀:石灰改酸的玉米長勢強壯,表現棵大桿壯,穗大粒多。單穗重和百粒重均有所增加
3.4 產量:隨石灰用量的增加,產量呈遞增趨勢。平均每畝增產糧食8.8~35.7Kg。
產量差異顯著性測定:
從中低產田酸性土壤改良試驗產量整理的調查數據可看出,處理間的小區產量三次重復平均為16.7kg(33m2)。從處理1到處理7(ck)小區的平均產量依次為16.2kg、16.5kg、16.7kg、16.9kg、17.1kg、17.5kg、15.8kg,折合成畝產(667m2)依次為327.3kg、334.1kg、338.1kg、341.5kg、344.1kg、354.2kg、318.5kg
依據這些調查數據,進行矯正數、總平方和、區間平方和、處理間平方和、誤差平方和及相關自由度和變量的計算如下:
計算:
矯正數= = =5843.34
總平方和=- =5849.95-5843.34=6.16
區組間平方和=- = -5843.34
=5843.48-5843.34=0.14
處理間平方和=-=-5843.34
=5849.46-5843.34=6.12
誤差平方和=6.61-0.14-6.12=0.35
總自由度=21-1=20 區組自由度=3-1=2
處理自由度=7-1=6 機誤自由度=20-2-6=12
區組變量= =0.07 處理變量= =1.02
機誤變量= =0.03
處理間F值= =34
查F表5%F=3.0 1%F=4.82 F值為34>4.82(F0.01)
說明處理間差異極顯著。
通過計算進行處理間平均產量差異顯著性比較結果如下:
小區最高平均產量是處理6,數值為17.5kg/33m2與其他處理相差值依次為0.4、0.6、0.8、1.0、1.3、1.7;其他5組數值分別為0.2、0.4、0.6、0.9、1.3;0.2、0.4、0.7、1.1;0.2、0.5、0.9;0.3、0.9;0.4
處理間差異顯著性測定:
SD=
查t表5%t=2.179 1%t=3.055
5%L*S*D=0.141×2.179=0.31
1%L*S*D=0.141×3.055=0.43
測定結果表明:畝施石灰30Kg,按15Kg遞增至90Kg相鄰的兩處理間產量均未達到極顯著程度。而畝施50Kg石灰加40Kg過磷酸鈣的產量極顯著的高于單施30Kg~75Kg石灰。單施90Kg石灰的極顯著高于30Kg~45Kg的,施75Kg顯著高于45Kg的,畝施30Kg石灰的顯著高于對照。處理間差異顯著性一目了然。
石灰改酸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作物發育,植株生長健壯,抗病性增強,經濟性狀明顯提高,處理間增產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應在酸性中低產田改良時積極推廣應用。建議應用畝單施90Kg石灰或畝施50Kg石灰加40Kg過磷酸鈣兩個用量,既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的作用又能實現增產增收目的。
(作者單位:118200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