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和
通過試驗驗證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迷向法釋放的控害的效果,探討新型迷向絲結構設計和田間設置方法的應用技術,通過試驗達到了有效地防治水稻二化螟并保護了天敵。
為了驗證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迷向法釋放的控害效果,探討新型迷向絲結構設計和田間設置方法的應用技術,為進一步試驗示范提供科學依據,開展本試驗。
1 試驗條件
試驗作物:水稻(鹽豐47,當地主栽品種)
靶標害蟲:水稻二化螟
試驗地點: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太平鎮
栽培方式:機插移栽田
2 試驗設計
2.1 供試材料:
水稻固體迷向絲 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性誘捕器 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料劑 先正達
2.2 試驗處理
處理區面積共300畝,分別設置三個處理。
處理1:每畝放置二化螟交配抑制劑5套,示范面積100畝;
處理2:每畝放置二化螟交配抑制劑10套,示范面積100畝;
處理3:每畝放置二化螟交配抑制劑20套,示范面積100畝。
迷向絲(每根長2米),于二化螟成蟲羽化之前均勻置于田間,將迷向絲兩端分別插入配帶的塑料桿(長25厘米)上端孔內,拉直后插入土中。迷向絲距地面約10~15厘米。迷向絲持效期3~4個月,試驗期間無需更換。
處理區域的東、南、西、北、中各設置1個性誘捕器,用于監測靶標害蟲成蟲量,誘芯為水稻二化螟測報專用誘芯。水稻生長前期誘捕器距地面40~50厘米,分蘗盛期后低于水稻植株項部10~20厘米。
對照區距處理區500米以上,分為兩個對照區,對照1為性誘劑對照區,對照2為化學藥劑處理對照區。與處理區的水稻品種、移栽期、農事管理等條件一致,且二化螟發生期、發生程度基本一致,無迷向誘芯處理。
性誘劑對照區面積1畝,在區域內東、南、西、北、中各設置1個誘捕器,誘捕器間距25米,誘芯種類、設置時間、放置高度與處理區相同。化學藥劑處理對照區,于一、二代二化螟防治適期使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料劑(先正達)畝用10g防治,面積100畝。
在處理區外設置1畝左右的空白田,試驗期間不施藥防治害蟲。
3 調查方法和內容
3.1 二化螟蛾量調查
每5天1次收集并記錄處理區和對照區各誘捕器的誘蛾量。
3.2 為害調查
處理區、對照區、空白區分別于二化螟各代次為害穩定后,每處理隨機5點取樣,每點調查20叢水稻,共查100叢,記錄總叢數、總株數,調查枯鞘(心)叢數、枯鞘(心)株數、白穗數。
3.3 農情操作和病蟲害防治情況
記錄試驗期間每日的降雨、溫度、風力等天氣情況,各處理農事操作和病蟲害防治情況。
4 結果與分析
4.1 迷向絲迷向結果
通過試驗用迷向絲防治二化螟,對成蟲具有較好抑制作用。擺放誘捕器期間(5月20日至9月2日止)105天,調查結果顯示,對照區合計誘殺雄成蟲總數量742頭, 其中越冬代成蟲約601頭,一代成蟲約141頭。處理1合計誘殺雄成蟲總數量160頭,其中越冬代成蟲約127頭,一代成蟲約33頭,平均迷向率為80.89%。處理2合計誘殺雄成蟲總數量23頭,其中越冬代成蟲約19頭,一代成蟲約4頭,平均迷向率為96.83%。處理3合計誘殺雄成蟲總數量13頭,其中越冬代成蟲約10頭,一代成蟲約3頭,平均迷向率為98.3%。
4.2 迷向絲防治效果
試驗防治二化螟效果為:采用迷向法,前期枯心率分別為:處理1為0.19%,防效為67.2%;處理2為0.08%,防效為86.2%;處理3為0.04%,防效為93.1%;對照1為0.12%,防效為79.3%;對照2為0.04%,防效為93.1%;空白為0.58%。后期白穗率分別為:處理1為0.08%,防效為78.4%;處理2為0,防效為100%;處理3為0,防效為100%;對照1為0.04%,防效為89.2%;對照2為0,防效為100%;空白為0.37%。采用迷向法的田塊二化螟的危害率明顯低于對照田。
5 實驗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應用迷向絲防治水稻二化螟,適合大面積應用,并且大面積應用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由于迷向絲具有專一選擇性,二化螟迷向絲只對水稻二化螟進行誘殺,對保護天敵和生態環境有利。在各次田間調查中發現,隨處可見到蜘蛛網,說明應用迷向絲防治水稻二化螟可以較好的保護天敵。使用迷向絲防治水稻二化螟安全、高效、無污染、無農藥殘留,是生產無公害水稻防治二化螟的理想措施。
6 建議
一是通過迷向法的三個處理試驗數據表明,建議生產中每畝放置二化螟交配抵制劑10套。二是迷向絲自帶塑料桿短、軟,不能將迷向絲拉直,建議改進。三是迷向絲為后期機械收割帶來不便,建議改進成類似誘捕器裝置,放在田間地頭。
(作者單位:124100遼寧省盤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