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賢順
根據寧蒗縣自然環境條件和蕎麥生產實際,結合近年來在農業生產一線蕎麥高產高效栽培試驗示范經驗,不斷總結寧蒗縣蕎麥高產高效栽培主要技術。為全縣優質蕎麥高產規范化栽培技術的推廣提供依據。
1 蕎麥概述
蕎麥,又名花蕎、蕎子、烏麥、甜蕎,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藥食兩用。中醫認為,本品性味干、涼,歸脾、胃、大腸經,有健脾除濕,消積下氣之功,適用于濕熱泄痢,女子白帶,腸胃積滯,腹痛脹滿等。營養研究表明,蕎麥含蛋白質、脂肪、淀粉及礦物質鈣、磷、鐵,維生素B簇等。有很好營養、保健作用。
2 優質蕎麥高產栽培技術
2.1 深翻耕地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耕,耕深20~25cm,第二年播種前10~15天再次耕翻土地。
2.2 選用良種
適宜主栽品種有內蒙蕎、魯甸蕎、園子蕎等。
2.3 播種
2.3.1 種子處理
蕎麥種子處理主要有曬種、選種、浸種和拌種幾種方法。①曬種宜選擇播種前7~10天的晴朗天氣,將蕎麥種子薄薄的攤在向陽干燥的地面或席子上,在10時至16時連續曬2~3天。②剔除空粒、秕粒、破粒、草粒和雜質,選用大而飽滿一致的種子,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其方法有風選、水選、篩選、機選和粒選等。③溫燙浸種也有提高種子發芽力的作用。用35℃溫水浸15分鐘效果良好。④播種前用0.1%~0.5%的硼酸溶液或5%~10%的草木灰浸出液浸種,或藥劑拌種能獲得良好的增產效果。
2.3.2 合理密植
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下,每畝留苗密度以10萬株為宜。因此,每畝播種量控制在10公斤為宜。
2.3.3 播種期和播種方式
在3月中旬~4月上旬適時播種。蕎麥的播種有條播、撒播和點播三種,以條播和點播最佳。生產實施中推廣條播和點播方法,做到規范化種植。
2.4 田間管理
2.4.1 施肥技術
蕎麥生育期短,生長迅速,因此施肥掌握以基肥為主,種肥為輔,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看苗追肥,增施磷、鉀肥的原則。
①重施基肥:基肥是蕎麥的主要營養來源,一般應占總施肥量的50%~60%左右。畝施用1000公斤農家肥在播種前深耕時施入。
②適施種肥:種肥的施用能滿足蕎麥生長初期對養分的需要,對促進蕎麥根系發育、提高產量有重要作用。畝用復合肥40公斤、鉀肥10公斤在播種時使用
③看苗追肥:通過適期追肥,彌補蕎麥基肥和種肥的不足,滿足蕎麥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追肥選用尿素,對長勢較弱的地塊每畝用尿素2~4公斤。氮肥不宜施得過多、過晚,以避免延遲開花結實造成后期倒伏。
2.4.2 中耕除草
在苗高7~10cm(2~3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中耕,結合間苗,疏去較密的細弱幼苗。現蕾至始花期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可結合培土,促進植株不定根的充分發育。
2.4.3 病蟲害防治
蕎麥的常見病害有輪紋病、褐斑病、白霉病、立枯病和蕎麥籽實菌核病等,蟲害有粘蟲、草地螟和蕎麥鉤刺蛾。寧蒗縣位于高海拔冷涼山區,氣候冷涼,蕎麥生長期六至八月平均氣溫18.5℃,氣候冷涼,干濕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特殊蕎麥種植氣候環境條件下,病蟲害發生極少,危害較輕,在長期蕎麥生產中,農藥施用次數少,用量輕。正常年份,蕎麥病害極少發生,對產量影響極輕,農民不用化學藥物防治。蟲害在前期干旱的氣候條件下發生。因此重點做好蕎麥蟲害的防治工作。
蕎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樹立綠色防控,安全生產的理念;以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為主,以化學藥劑防治為輔。采取集中防治、統防統治的方法及時有效開展綠色防控工作。在生產中采取合理輪作、清潔田園;實行深耕、利用冬春季暴曬、低溫以減少病蟲來源;通過精耕細作,培育壯苗、加強田間管理以增強幼苗的抗性。蕎麥病害防治采用在苗期噴灑波爾多液預防保護為主。蕎麥蟲害防治主要推廣物理方法防治,在田間粘蟲板等防蟲設備設施。在農業物理防治難以控制蟲害的情況下,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符合綠色食品生產規定許可使用的化學殺蟲劑進行防治,嚴格按標準用量進行配比施用。綜合應用多種措施開展蕎麥病蟲害防治,重點突出綠色安全防控,促進高產高效。
2.5 收獲與貯藏
最適宜的收獲時期是當蕎麥全株3/4籽粒成熟,即籽粒變為褐、淺灰色,呈現本品種固有顏色時收獲。過早收獲,大部分籽粒尚未成熟,過晚收獲,籽粒將大量脫落,從而影響產量。
(作者單位:674300寧蒗縣農業局馬鈴薯試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