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春
馬鈴薯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又是營養豐富的蔬菜作物。它適應性廣,栽培簡單,產量高,有著很好的經濟效益,在省內已經有大而積的栽培。為更好的提高馬鈴薯的整體栽培水平,促進馬鈴薯的生產,現將馬鈴薯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 深耕整地
馬鈴薯適合沙壤土種植,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氣性好,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為馬鈴薯的根系充分發育和薯塊膨大創造良好的條件。馬鈴薯的須根穿透力差,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長發育,根系在土壤中發育得愈好,植株生長勢愈強,產量愈高,特別是前期生長比較緩慢的品種尤為重要。所以,深耕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的基礎。試驗證明,耕層愈深,增產效果愈顯著。一般耕深不淺于25cm。若土壤墑情不好,要提前灌溉一次,再進行深耕。
2 肥料準備
馬鈴薯是喜肥作物,尤喜有機肥。根據生產經驗,一般666.7m2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 kg、過磷酸鈣50 kg、硫酸鉀40 kg、尿素10 kg。播種前最好一次施足基肥,特別是有機肥和磷鉀肥在播種前施入效果更好。氮肥要根據土壤肥力情況施入,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情況下為避免植株徒長可將全部氮肥的三分之一作為基肥施入,留二分之一做追肥用。
3 選用良種
3.1 根據不同的種植區域選用良種。一季作區宜選用結薯早、塊莖前期膨大快、休眠期短的早熟或中熟品種。同時要針對各地主要病害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
3.2 根據不同種植方式選用良種。如間作套種要選用株型直立、植株較矮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種。
3.3 根據不同用途選用品種 出口產品要求薯形橢圓、表皮光滑、芽眼極淺、紅皮或黃皮黃肉的品種;炸條、炸片加工要求淀粉含量不低于14%、還原糖不超過0.3% ,芽眼淺、頂部和臍部不凹陷的品種;淀粉加工要求含淀粉高的品種等。
4 播種
4.1 播種前的種薯準備。(1)種薯選擇。應嚴格按照種薯生產程序實行逐級供種。大田生產應選擇三代以內的種薯。優質種薯應具備如下性狀標準:①無混雜現象;②不含主要病毒和類病毒;③無環腐病、晚疫病及根結線蟲病,沒有明顯的干腐、軟腐、銀色粗皮癥狀;④無或少許機械損傷或凍傷,塊莖大小40~250g;⑤無畸形薯;⑥生理年齡適中。(2)種薯處理。在切塊前兩周,在 10~13℃散射光條件下進行催芽,一般機械播種前芽長控制在 0.5cm,人工播種1.0cm。(3)種薯切塊與消毒。種薯切塊應在播前 2~3天進行,切塊大小 30~50g,通常切塊從臍部開始,切成楔狀,每個切塊應含 4個芽眼,頂芽要一分為二。切塊時要淘汰病、爛薯。切塊后應保存在通風良好,14~16℃條件下加速傷口愈合。藥劑拌種可以殺滅薯塊表面病原菌,具有助于切面愈傷,可用甲基托布津 0.5%+甲霜靈錳鋅 0.5%+滑石粉 (過氧化鈣)90%混合拌種,效果較好。
4.2 播種。(1)切薯播種 切種薯后盡快播種, 以播前一天切薯為佳。切薯時淘汰病薯, 切刀消毒。切種薯時要合理利用每個塊莖上的每個芽眼, 切塊應多帶薯肉, 具 2~4個芽眼; 切忌切成薄片、切塊過小或挖芽眼。切薯播種雖可節約種薯, 成本低, 利于控制單位面積主莖數,出苗快而齊, 成熟早, 但易傳播環腐病、黑莖病、馬鈴薯普通花葉病毒等重要病害, 且耐旱性差, 生長勢弱,產量低。所以, 整薯播種比切薯播種好。(2)整薯播種 整薯播種前應選擇幼壯薯,大小以50 ~75g 比較經濟實惠,但100 ~150 g壯齡薯適當稀播效果更好。
5 合理施肥
馬鈴薯對肥料要求較高, 必須施好肥, 保證營養的供給。馬鈴薯在整個生育過程中, 需鉀肥最多, 氮肥次之, 磷肥較少。肥料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 化肥為補充; 施肥方法以基肥為主, 追肥為輔。一般畝施有機肥 3000 kg 以上, 尿素25~30 kg, 磷酸二銨 5~7.5kg。有機肥在播種時一次施入,化肥施在不播種的溝內, 尿素 80 %做底肥, 20 %做追肥。
6 合理灌溉
充分供應土壤水分, 是發揮植株內在增產潛力的必要條件之一, 也是獲得高產的先決條件之一。凡有灌溉條件的都應澆水, 滿足馬鈴薯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求, 才能高產優質。通常澆冬水、齊苗水、現蕾水和開花水, 以后田間植株頂端心葉在中午略呈萎焉狀態時澆水。
7 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環腐病、病毒病、瘡痂病等。晚疫病主要危害馬鈴薯的地上莖、葉和地下的塊莖。葉片發病時,大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病斑呈水浸狀小斑點,天氣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大,腐爛變黑,干燥時病斑蔓延很慢,病斑邊緣沒有明顯界限,在澆水后或每天早晨,葉背病斑邊緣生成一圈白霉,嚴重時植株葉片萎垂、發黑、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無病種薯栽植,加強栽培管理,避免在低洼地和土壤黏重的地塊種植馬鈴薯,實行4~6年輪作,合理灌溉施肥,在病害流行地塊,采收時提前2周割蔓再收薯塊,可選用普力克、抑快凈、克露、金霜多米爾等噴霧防治。馬鈴薯環腐病是一種檢疫性病害,它不僅可以造成田間減產,而且貯藏期可導致大量爛薯,早期可以引起死苗,植株表現明顯矮縮、瘦弱,分枝少葉片變小,皺縮不展,晚期頂部葉片變小,這種癥狀在開花后最明顯,防治方法關鍵是選無須、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用,用農用鏈霉素或新植霉素噴灑,也可以使用農抗中生菌素300倍液防治。
馬鈴薯病毒病主要癥狀表現為植株矮化,有褐色條斑,花葉或卷葉,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也可用病毒A、植病靈等噴霧防治。馬鈴薯瘡痂病主要危害塊莖,病菌從皮孔侵入,發病期在塊莖表皮產生褐色斑點,以后逐漸擴大,侵染點周圍的組織壞死,塊莖表面變粗糙,質塊木栓化,由于表皮組織被破壞后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造成塊莖腐爛,種薯可用0.1%對苯二酚浸泡30 min,或用0.2%甲醛溶液浸泡10~15min,或用0.1%對苯酚溶液浸泡15min防治。
(作者單位:161600黑龍江省克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駐雙河鄉農業技術推廣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