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東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是大多數人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也是影響國民經濟的關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產生模式也逐漸從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但是,當前農業生產模式當中,依然存在深層次的矛盾,這種矛盾對農業生產影響比較大。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業發展,我國開始注重加強農機農藝融合,解決農藝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問題,從而保障農業豐產豐收,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針對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加速農機化發展的相關內容進行闡述,僅供大家參考。
1 農機與農藝的辯證關系
隨著農業的發展,各種農機農藝也逐漸發展起來,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加速農機化發展,以下針對農機農藝的辯證關系進行研究:
1.1 農機適應農藝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提
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十分迅速,各種高科技產品也被運用到各行各業。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使農機適應農藝,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高質高量生產。而想要實現農機適應農藝,還需要在農機研發過程中,充分了解當前農業生產現狀。將農藝規范作為研究對象,要求農機具備高強度、高硬度、集中度等特征,從而制造出操作簡單,適合大多數農作物大規模生產的農機。類似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不同地區存在比較大的氣候差異,水稻成熟期莖稈中的水分也有很大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農機研發人員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區時候,研發出一種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機,針對含水量比較高的水稻這種收割機不能達到受到的脫粒部位,也就避免了水分過高的水稻脫粒問題。這種農機形式就是適應農藝發展的具體體現。
1.2 農藝適應農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要要求
除了農機適應農藝以外,使用農業機械耕作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目前農機耕作當中依然存在操作不靈活、局限性高等缺點,導致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腳步被拖慢。因此,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過程中,還需要農藝充分適應農機,要求農業技術人員通過調整農藝來實現農業的機械化生產。此外,還需要相關技術人員做好專業技術的傳授,讓農業生產人員更加了解農機操作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更好的利用農機耕作。
2 農機與農藝融合途徑
2.1 組建農機農藝領導機構,建立農機農藝長效發展機制
發展農機農藝融合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做好農機農藝融合十分重要。而在農機農藝融合當中,政府的支持與扶持十分重要。所以,當地政府為了鼓勵地方農機農藝融合發展,應該積極組建農機農藝領導機構,該機構必須具有獨立性與針對性,成員配備齊全,包括專業技術人員、農機專家、相關領域領導等。從而在農機農藝領導機構下建立農機農藝長效發展機制。在農機農業發展機制當中,需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有效支持,并且為了改變當前一家一戶承包經營的方式,機構應該鼓勵各種形式土地的有償流轉,將土地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此外,做好農機農藝科研推廣,包括技術推廣、農機農藝融合等,從而提升農業生產隊伍當中農機技術人員比例,為農機農藝融合奠定基礎。
2.2 加強農藝和農機部門協作力度,推進農機與農藝融合工作的順利開展
構建了專門的農機農業領導機構后,相關部門還需要加強農機農藝部門的協作力度,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了解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并且對農機農業生產進行合理規劃與統籌安排,推進農機與農藝融合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農機農藝的融合。例如:安徽省池州市涓橋區的農業產生當中,為了實現機械化農業生產,可以通過農藝部門對農田基礎工作進行指導,包括農作物的選擇、育種、施肥、移植等,從而更好的保證農作物產量與質量。同時,農機部門根據農作物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農業機械進行協助生產,在兩者協作過程中,農機農業的融合也會更加順利。
2.3加強農民技術培訓,使其掌握農機與農藝發展相結合、相配套的技術
在農機農藝融合當中,除了政府支持以外,農業產生人員能否掌握相關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強農機農業融合時,還需要加強農民技術培訓,使其掌握農機與農藝發展相結合、相配套的技術。首先,成立專門的農機農藝技術隊伍,并且保證技術隊伍人員數量,根據隊伍的屬性,有效分配人員職能。其次,做好技術隊伍人員技術培訓。相關部門可以成立專門的農業培訓項目,通過分析農民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培訓手段。包括培訓時間、培訓方式的選擇等。在農忙之前,還可以針對機械耕作進行專門的突擊培訓,運用多樣化的培訓手段與方式,充分提升農民農機農藝技術水平。此外,在培訓期間,還需要注重農民的積極性,可以通過一些教育的方式,使農民意識到農機耕作的重要性,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培訓當中。除了理論培訓外,還需要注重實踐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通過農田實踐的方式進行,促進農民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保證農民能夠掌握專業的技術,推動農機發展。
在機械化發展迅速的當今社會,機械農業耕作必然會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為了更好的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相關部門應該更加重視農機農藝的結合,將機械化耕作普及。
(作者單位:247104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涓橋鎮農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