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社會教育資源”主要包括:教育與學科專家,圖書館、少年宮、博物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本文主要闡述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借助社會性資源進行創境、引思、啟慧、導行,構建數學模型,引發認知沖突,滲透數學思想,提升實踐能力,從而豐富小學數學課程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的渠道,使社會教育資源更好地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服務。
關鍵詞:社會性資源;有效;課堂教學
社會是學生跨出校園、家庭的一大重要場所,也是學生知識來源,經驗獲得,觀念確立的重要渠道。在知識大爆炸、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如果能從學生了解、關注的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他們感興趣的教學資源,將更好地打開教材文本資源相對封閉的大門,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真實,更具實用、創新的價值。
一、 借“源”創境,構建數學模型
華羅庚曾經說過:“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生活實際。”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關注社會生活現象,采集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
教學北師大版數學第九冊第六單元《組合圖形》一課時,教材創設了智慧老人準備給客廳鋪地板的生活原型,從而引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問題。針對購房、裝修房子已成為社會生活的熱點現象,我對教學情境進行了一定的改編:以上個月陪初中同學看房的真實事例談話導入,呈現房子平面圖,讓學生根據平面圖中標注的小圖標猜測房子的內部結構。學生對此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興趣盎然地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地按圖索驥出各主要功能室的位置。然后聚焦出客廳平面圖(如圖),并提出三個問題:1. 觀察這個客廳,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 如果給客廳鋪上地板,就是給它的邊線鋪地板嗎?如果不是,請你指出鋪地板的地方。3. 這個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基本圖形有什么不同?
設計第1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客廳的基本形狀,認識到這是一個有異于基本圖形的“不規則”圖形。第2個問題意在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周長與面積的區別。第3個問題重在建立感性觀察與理性思考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于“不規則”中看到“規則”,能夠把客廳這一不規則圖形轉化成已學基本圖形。
真實、有趣的情境,認真、細致的觀察,給足時空的合情聯想,巧妙地揭開了組合圖形神秘的面紗,為下面的估一估、算一算做了充分且必要的鋪墊。而這一切,離不開購房、裝修這一社會生活資源的引入,它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晶瑩了學生的數學眼光,打開了學生的思維閘門,潤物無聲地滲透了轉化的思想,讓學習走向自覺與高效。
二、 借“源”引思,引發認知沖突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包羅萬象,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數學教學應建立課內外、穿今古的教育時空體系,突破教材內容限制,向校外延伸,向歷史拓展,接觸社會,增加信息量。通過社會調查,搜集社會生活素材,使學生看到數學在生活中特殊的應用價值。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七單元《溫度》一課為例,本課是新改版的北師版教材加增內容,意在通過研究正、負數的現實模型——溫度,為下一節課從具有相反的量抽象出正、負數奠定基礎。
應該說,學生對溫度這個詞并不陌生,生活中常見的溫度計更為知識學習提供了既親近且熟悉的素材。但這種“熟悉”處理得不好,就會出現“懂裝不懂教”的情形,讓教學呈現虛假的配合以及浮于表層的體驗。教學中,首先出示古人表示溫度的六個字:溫、熱、冷、燙、涼、寒,讓學生排排序,初步感受這六個字表示溫度時的大概區間,也為后面的溫度高低比較預設伏備。然后話鋒一轉:這是古人對溫度高低的一種大致描述,如果有人告訴你月球晚間很冷,白天很熱,那么,到底有多冷,有多熱你說得清嗎?你想怎么辦?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只用這六個字來概括溫度高低的局限性,引發認知沖突,激發進一步探究欲望,并自然地引出溫度的話題。
怎么讓學生體驗到用符合表示零上、零下溫度的必要性?先出示北京某一天的溫度:零上5℃~零下5℃,讓學生了解溫度單位、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接著讓全體學生在紙上現場記錄8個溫度。有了前面呈現的溫度表示方法,學生自然而然地采用文字記錄法。顯然,這個環節的設置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字記錄溫度的不方便。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想辦法把零上5℃與零下5℃簡潔、方便地表示出來”,學生便會有感而發、主動編制、創造符號。試上時,我發現如果沒有這個現場記錄溫度的環節,由于之前通過各個渠道學生已對正負號有了一定的了解,創編符號這個環節全班九成九以上的學生都直接用到了“+、-”號。沒有體驗就沒有生成,孩子們依據生活經驗進行了適當聯想,創造出多種多樣個性化表示方法。
可以說,本課以古人記錄溫度的方法作為導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引發的認知沖突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前后呼應的不斷強化,課堂效果相當不錯,也讓我們引入社會教育資源進課堂的嘗試獲得了信心與勇氣。我認為,面對知識來源、渠道非常廣闊的當代孩子們來說,教師只有用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開明的思路去主動攫取社會生活中能激蕩學生心靈世界的元素,才能活化知識,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有營養,更具創造力。
三、 借“源”啟慧,滲透數學思想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方法是數學的鑰匙,思想是數學的靈魂。不管是數學概念的建立,數學規律的發現,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乃至整個“數學大廈”的構建,核心問題在于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和建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知識形成過程,還要十分重視發掘在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蘊藏的重要思想方法。
在《組合圖形》一課伊始,通過觀看《曹沖稱象》視頻,交流得出曹沖稱象的巧妙之處后,讓學生以“化()為()”說成語。學生們想出了化繁為簡、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等成語。接著以古人創造出這么多優美、貼切的成語的不簡單、不容易,鼓勵學生大膽創編成語,“化象為石”“化舟為秤”“化大為小”“化不可能為可能”等“成語”應思而出。隨后引導學生回憶本學期(五年級上學期)學過的三種基本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繼續創編成語,學生思維被放飛,“化三為長”“化梯為平”“化平為長”等“成語”脫口而出,既很好地復習舊知,又為組合圖形的學習做好方法、思想上準備。
然后呈現組合圖形,通過“這個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基本圖形有什么不同”的導思,學生從組合圖形中看到了已學的基本圖形,從不規則中找到規則。獨立嘗試后,通過全班交流,匯總方法,比較分類,于“不同”中歸納出三種解決問題基本方法,在“相同”中得出它們都是把組合圖形轉化為已學基本圖形,然后全班創編出“化組為基”的“成語”,前后呼應,進一步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在本案例中,三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術”,轉化的思想才是內核,才是解決問題的“道”。備課中,我一直在思考:轉化的數學思想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如何找到最佳的切入點,讓學生既感興趣,易于理解?曹沖稱象這一廣為流傳、生動、形象的社會教育資源的引入很好地勾聯學生的生活積累,輔以剛學過的三種基本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進一步印證、強化了轉化的思想方法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這樣潛移默化的鋪墊,為新知學習中學生有序觀察、主動嘗試提供了可能,也為數學思想的順利揭示創設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良機。
總之,社會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拓展教育教學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融入教學過程,使教學充滿生命力;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建構者;它還可以開闊教師教育視野,激勵教師更新觀念,運用智慧創造性地教學。時代在變,學生接觸的事實在變,他們關注、感興趣的人、事、物也在變。要實施有效教學,教師必須要有善于發現的數學眼光,要有與時俱進、永立前沿、自覺翻轉、主動更新的意識,敏銳捕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共同關注的生活現象,大膽走出教室,融入社會,尋找那豐富多彩、精彩生動的資源,使之為我所用,為教學服務,那么,我們的教學將開拓出新空間,開辟出新境界。
參考文獻:
[1]張乃翠.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6,01:31.
[2]吳讓賢.讓數學回歸生活讓生活走進數學[J].基礎教育,2006,01:31.
作者簡介:黃榮元,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