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順應時代潮流的今天,“翻轉課堂”這一模式為我們開啟了變革的大門,變“師本教育”為“生本教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的思維動起來,課堂效率也將大大提升。
關鍵詞:課例研究;思維;熱力環流
一、 課題選取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而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我們已經在第一章第二節有所學習,即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因此,“熱力環流”是后續學習全球性大氣運動的基礎性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有熱力環流的概念、形成過程(即原理)、生活中常見的熱力環流及熱力環流的應用四個知識點。中圖版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直接呈現靜態熱力環流示意圖,盡管分解為a、b、c三部分,但大部分學生很難結合教材上的文字表述,想象成動態過程,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學習中無法將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與理論知識相匹配。如何從常見的生活案例中來,在理解了理論知識后再回到生活實踐中去,也就成了本節課設計最大的難點。
二、 教學設計
導入部分設計了孔明燈導入,空調暖氣導入,歷史故事導入等方案,最終確定了和生活聯系密切的海邊拍照站位問題,讓學生先產生相異構想,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興趣。通過觀摩優質課,發現學生對實驗很感興趣,但是教材上的實驗活動材料比較復雜,而且實驗現象有時還不明顯,讓學生動手操作效果甚微。于是選取材料較少的實驗進行簡單操作,即將一根點燃的熏香靠近燃燒的蠟燭,觀察煙霧的飄動方向,經過反復試驗,發現該實驗容易受實驗環境干擾,且該實驗只能論證熱空氣膨脹上升原理,不能呈現完整的熱力環流知識,因此這一設計被推翻。
秉承著由實驗現象到熱力環流原理的思想,最終還是確定為教材上的實驗活動,只不過把現場操作演示實驗改為提前錄制實驗視頻,避免課堂操作不成功的時間浪費和學生思維混亂。具體過程是:在密閉的玻璃缸內放置一碗熱水和一碗冰塊,然后將點燃一束香插入,觀察煙霧飄動方向。讓學生看到“熱力環流”,感受“熱力環流”現象,之后在學案中畫出觀測到的煙霧的飄動路徑。
因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學生在初中地理、物理中都學過的,實驗觀測后不是探究熱力環流原理,而是結合實驗觀測現象推測海陸熱力環流,根據學生推測嘗試解答海邊拍照站位的問題。在學生已有認知和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本堂課的難點,熱力環流原理的探究。這里筆者將熱力環流進行分解,其間補充氣壓、密度等相關概念,讓學生從垂直運動到水平運動理解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并對近地面和高空的各地溫度,氣壓大小變化情況進行探究。
最后,在補充資料城市熱島效應的基礎上,探究城市風的形成,讓學生為城市規劃出謀劃策,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熱力環流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攻克重難點。
三、 教學效果
老師的“教”最終落實在學生的“學”上,課后通過分析學生學案使用情況,整理調查問卷結果,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有了整體把握。全班36位同學在自己動手繪制熱力環流圖時,35位同學制圖清晰正確,一位同學存在小失誤在后續跟進中也得到了解決;其中,83.87%的同學能高效利用學案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并且在學案空白處補充課堂筆記。
調查問卷設置了個人基本情況、地理學習興趣、課堂掌握情況、印象深刻的課堂環節和意見或建議幾個部分。發現在地理學習興趣上,初中地理學習過三年,即中考選考地理科目,地理基礎相對較好的同學明顯要高于基礎較弱的同學,而且,超過半數的孩子認為地理知識點本身較難,自身學習興趣不濃是影響地理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女生中,41.18%的學生表示《熱力環流》這節課掌握了100%;47.06%的同學表示能掌握80%以上的基礎知識,個別內容會課下和老師或者小組同學交流。男生中,22.22%的同學認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已沒有知識漏洞,并且可以舉一反三;72.22%的學生表示掌握了80%以上的基礎知識。全班65.71%的學生認為學習《熱力環流》對于解決現實的生活問題非常有用。34.29%的學生定義本節課的學習狀態為思維活躍,認真思考;57.14%表示在和小組成員討論交流時產生新的思想。
當問卷中讓孩子們回憶本節課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時,學生們紛紛表示有以下片段記憶猶新:海邊拍照導入、觀看實驗視頻、繪制熱力環流圖、小組討論有不同意見、老師深入到小組給予指導幫助、課前五分鐘展示、小組合作討論城市規劃問題等。
四、 教學反思
(一) 課堂教學即與學生進行充分的對話,一言堂的課堂產生不了對話,甚至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活躍性,課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如何站到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所學能有所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是課堂對話成功的法寶。
(二) 將重難點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相關聯,每一個問題的設置都須經過老師用心斟酌、層層深入、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能為了呈現完整的一節課而有意加快教學進度,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和討論交流,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孩子們思維高度活躍,能在思想的碰撞中產生新的靈感和火花。
(三) 要像相信自己一般地相信自己的學生,他們陽光、上進、活潑、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思維活躍。老師學會放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他們遇到障礙的時候,老師及時的指導幫助能起到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其成長的真正目的。
(四) 想讓孩子的思維動起來,我們得比孩子先動起來。多看本專業書籍,多和優秀的老師交流,多去聽課,及時給自己充電。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嘗試多種方式解決問題,拓寬自己的思維,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讓每一節隨堂課都變成優質課,從單方面地要求學生發言的想法中跳出來,仔細地傾聽每一個孩子的聲音。當遇到枯燥無味的課題,面對孩子們表現出來的消極無趣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責備孩子,而應該認真的反思自己,修改課堂設計,讓自己享受課堂,和孩子們共度愉快的課堂時光。
作者簡介:于驥,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銀川三沙源上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