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的強調的綜合素養的提升的背景下,課堂教學不是獨立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而是一個多元化關聯、交叉的整體,以多媒體為依托的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政治課堂富有生機和活力。文章主要論述高中政治教學中,借助于信息技術,提高政治教學活力的幾點感悟。
關鍵詞:高中政治;信息技術;教學整合;主要策略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前提下、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主要的必然應求。信息技術的融入,教育教學不再枯燥和乏味,為課堂增添趣味和活力,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下面,結合高中政治教學案例,談談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為高中政治課堂增添活力的幾點感悟。
一、 利用信息技術,創建投入型模式
投入型課堂模式,是相較于傳統的灌輸教學模式而言的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課堂模式,改變了課堂上注重一致步調的弊端,在投入型的課堂上,教師不再主宰課堂,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教師的有效導學下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成為課堂的主體、知識的探究者、構建者。而信息技術的融入,可以為學生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如《生活與哲學》的“意識的本質”的教學時,對于“意識的起源”這個知識點,如果教師沿用傳統的灌輸教學,學生會感到乏味,毫無興致可言,而如果教師先用多媒體呈現意識產生的四個階段,通過情境的創設,增強知識的可理解性、趣味性,也激發學習的興趣。如呈現第一階段的“簡單反應式”的巖石的風化、水滴石穿、踏雪有痕等的情境,從直觀情境中,直接感知“無生命物質具有反應特性”;對于第二階段的“植物與低等動物的反應特性”的知識點,同樣借助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呈現葵花向著太陽生長、呈現用針刺蚯蚓,蚯蚓的身體收縮等的情境,讓學生也直觀感知“一切生命物質都具有對外的刺激作出感應的特性”;依托多媒體呈現學生熟悉的情境,如獵狗捕獵、黑猩猩吃香蕉、狼捕食等的,讓學生生動地了解“意識產生的第三個階段”——較高等動物的反應。由此,而引出新課題:人類意識的產生的原因和條件是什么?從這些豐富的情境中,學生不難理解人類意識的本質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情境的融入和使用,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上教師的有效問題的設計和提出,激活課堂教學的活躍性。
再如“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教學時,讓學生講述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談談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等,以此推動有效課堂的生成,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 依托信息技術,營建互動氛圍
互動課堂是新課改下的主要的課堂模式,互動課堂的營建,是教師們新形勢下的不懈追求。互動氛圍的構建,方法很多,但歸結起來無外乎興趣的激發、情境的創設、問題的提問、活動的設計等。傳統課堂上,談不上興趣的激發,活動的開展,情境教學,也是口頭敘述為主,多以文字形式而輸入給學生,效果低下不言而喻。問題教學也是硬生生的設疑,如《意識的本質》的教學時,教師提問什么是意識?意識的性質有哪些?等問題,缺乏情境,難以激發學生思考,更難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而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呈現無生命物質的反應形式、低等動物的反應等,而引出高等動物——人的意識的產生等的情境,讓學生從生動的情境中,理解和把握意識的起源,理清人的意識與一些反應的關系,進而提出狼孩有意識嗎?的問題,而引發學生的合作探究和交流的欲望。
再如《多變的價格》的教學,教師用多媒體鏈接網絡資源2016-2017年南京市房價走勢圖,讓學生和當地的房價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討論,認識到不同地區的房價不同——價格有差異;呈現城區的某超市的青菜的價格,再聯系當地的青菜的價格,通過比較,也認識到地區不同,青菜的價格也有差異……呈現南京在2017年中的2月份和8月份的市區的房價的不同,讓學生了解到同一商品不同時期價格也不同——價格變動。對于價格變動的知識點的理解,同樣教師可以依托多媒體而營建生活化的氛圍,如呈現蘋果即將成熟之際,遭冰雹而減產,價格卻高于往年,皮衣冬天能賣好價錢,而夏天卻無人問津,不得不打折銷售;高價位的羽絨服在東北熱銷,而在海南即使打折也沒有人買;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減產原油導致世界性的油價上漲……這些情境的呈現,給學生相互探討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供了素材,創設了互動的氛圍。
三、 運用信息技術,優化作業模式
高中政治教學中的作業,一般以背誦和練習為主,作業形式的單一和枯燥,造成作業的低效,甚至無效。布置利用互聯網查詢資料、搜集信息的作業,不僅加深對知識所學的鞏固,也鍛煉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處理的能力。
如布置實踐性的作業,提高學生的實踐性,突出“學以致用”。如教學“價格的變動”時,布置學生完成一篇某個商品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價格的不同,調查同一地域、不同時期的價格的不同的調查報告,或者制作成PPT,下節課展示給全體同學;對于雙休日、寒暑假的作業的布置,可以布置利用網絡資料或者利用電視、收音機等現代信息技術,而收集和整理近期的時事政治,并分類歸納,既豐富了假期的生活,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引發學生關注社會動態、關心時事政治的意識,為考試中的時事政治的考查,打下堅實的基礎。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布置作業和處理作業,不僅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也增加作業的趣味性。為此,教師在作業的布置上,不僅要注重傳統的作業形式,也要活化作業內容和方式。比如,布置“看”和“說”的作業,以“活”的作業,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性。如《經濟生活》的“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時,布置學生課前、課后觀看錄像和視頻、上網查詢自主創業的真實的故事等,總結創業者的最基本的素質有哪些,課堂上與師生共同交流,并說說自己對將來的就業以及自主創業的打算和規劃等,這樣的作業,不僅豐富作業形式,也與學生的實際緊密結合,突出實踐性、趣味性,也凸顯實用性。
信息技術為政治教學帶來了生機,也帶來了便捷,提高了政治課堂效益,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只要合理、科學運用,信息技術既可以為高中政治教學“錦上添花”,也完成“雪中送炭”之使命。依托信息技術而創新課堂,高中政治課堂將活力無限。
參考文獻:
[1]施曉靜.信息技術視角下如何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J].新校園(中旬刊),2017(07).
[2]王玲玲.高中政治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都是家教(下半月),2017(07).
作者簡介:
高露,江蘇省徐州市,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