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德育工作已成為各學校發展教育的重要環節。德育工作的落實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安心學習和成長,為此,各學校都積極開展了德育工作。班主任作為整個班級的直接管理者,與其他教師相比和學生有些更加密切的聯系,因此,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更要落實到位,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也需要班主任的推動。本文主要通過分析高中班主任的工作德育現狀,尋求進一步開展德育工作的優化策略,促進我國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實和發展。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德育現狀;優化策略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落實德育工作就顯得更加緊迫。高中時代是學生時期的重要階段,也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正確三觀的重要時期,學生在學校的表現直接決定了他能否考上好的大學,進而實現人生目標。這就需要班主任發揮其管理作用,積極開展德育教育,爭取落實到每位同學身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什么是德育教育
在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們都提倡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德”總是被人們忽視,但是不要小看德育,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所起到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并且完全不亞于其他方面的教育。
德育教育包含的內容多且零散,它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德育作為高中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關聯,彼此滲透,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現階段,德育教育已成為高中學校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的內容,而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袖,自然背負著落實德育工作的重大使命。
二、 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現狀
從各學校開展德育工作以來,每位班主任都對自己的學生認真負責,積極落實德育工作,發揮班主任的帶頭作用,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隨著德育工作地不斷進行,其中的一些弊端也日益顯露,不利于德育工作地深入開展,下文就德育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 班主任較為主動,學生過于被動
班主任作為德育工作的實施者和領導者,對學生的德育起推動作用,學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德育活動的主體,而好多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顛倒了兩者的相互關系。大多數班主任落實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是通過開班會,對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進行總結,這種方法的弊端就是從班主任的角度看問題,忽略了學生的體驗和感受,直接把一些思想強行灌輸給學生,從而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無法了解其中的含義,由于學生并沒有親身體驗所以不能充分理解,所以對學生自身的教育意義不大,德育質量不高。
(二) 班主任自身德育教育知識能力不足
德育教育對于班主任而言是很艱難的,因為它不同于智育,有劃定好的教學內容,德育既沒有具體的教材作參考,也沒有固定的教育模式,這讓很多缺乏德育知識的班主任無從下手。德育教育不僅要求班主任掌握了解簡單的思想道德知識內容,還要會運用相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由此可見,德育工作的開展對班主任自身的要求很高,而部分班主任將自己的教學重點放在了智育上,忽視了學生德育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再加上其自身所掌握的德育知識不完善以及實踐能力的不足,無法及時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思維,不利于德育工作的落實以及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 有關高中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優化策略
根據德育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下文給出了具體的優化策略,以促進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德育活動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并不是強行給學生灌輸某種思想,而是通過具體實踐來引導學生由內而外地了解體驗德育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班主任在制定德育活動開展計劃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的感受,爭取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其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活動有很多,例如班主任帶頭組織學生自愿利用周末或假期時間幫助環衛工人打掃街道或是去敬老院表演節目服務老人。
(二) 豐富德育知識,改進教學方式
我們所處的社會正在不斷發展變化,因此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應適應日新月異的潮流,順應社會發展的現狀。這就要求班主任積極學習,關注社會變化,不斷豐富自己的德育知識,轉化陳舊的教育理念,了解時代目前的發展和需求,據此制定德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班主任為了豐富自己的德育知識可以通過看新聞記錄社會動態,了解專家觀點,并總結到下一步的德育工作中,還可以在網上查閱資料或者去圖書館豐富自身有關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德育基礎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德育知識體系,從而能夠及時感知到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的個性發展,及時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思維,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三) 班主任以身作則,發揮示范作用
班主任在大部分學生心里一直都有一個良好的形象,是一個楷模,是學生們爭相模仿的對象,由于大部分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體系不夠完善,心理和性格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而班主任相比較其他老師而言,與學生的接觸交流更多一些,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班主任應積極學習自己的德育知識體系,豐富社會閱歷,發揮自身的模范示范作用,用實際行動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學生性格和思想健康發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增強學生的德育知識能力。
四、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德育工作越來越成為教育工作的重點,只有促進學生德育知識和思想的發展,才能讓學生適應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和領導者,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德育工作落實到底。
參考文獻:
[1]陸小玲,彭偉健,吳悅雙等。淺談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J].職業,2013(17):58-59.
[2]鄧溢培。陶冶情操,為之育人——淺析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9):148-148.
[3]項贊蔣.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10):101-102.
[4]安月皓.芻議班主任的德育工作[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9):471-471.
作者簡介:
韓進城,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四中學。
淺談班主任與家長的配合
石漢誠
摘要:班主任班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高低,同時也直接作用于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而班級管理水平的提高,除了班主任要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以外,如何利用好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合力,達到三方面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至關重要。那么這種一致性表現在哪里,以及如何達到這樣的一致性呢?這個問題有待于我們做班主任的去積極探討和實踐。
關鍵詞:動機;動輒;橋梁;一致性;合力
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一個以育人為己任的班主任,不僅要了解學生成長的自身因素,更要了解學生成長的外部因素,才能因材施教”。可見準確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知識架構、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影響等方面對做好班主任工作意義重大,尤其是做好家校之良好配合更為重要。那么,如何架設好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橋梁呢?
一、 要勤家訪,家訪要端正動機
教師家訪是為了溝通學校與家庭之間聯系,爭取家庭教育配合的好形式。但是,有的老師家訪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這是為什么呢?這就牽扯到動機與效果的問題。
一般來說好的動機引出好的效果、壞的動機導致壞的結果。教師行為的動機所產生的客觀效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對教師動機的一種檢驗。教師家訪時的動機是無可懷疑的。但是由于教育對象具有不同的個性和心理狀態,教育過程充滿了復雜性,教師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又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教師在采取行動時,也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這種原因往往使動機與效果不能一致,或不盡一致,有時教師良好的動機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如果對學生和家長沒有做全面的分析,家訪時主要講學生不足的一面,學生的優點一點也不提,以點概面,把學生說成一事無成,這樣勢必會激怒家長,將家長對孩子的希望降至冰點,試想這時家長能有好的態度對待學生嗎?這樣的家訪肯定達不到預期目的,甚至學生會對老師產生抱怨,心理上產生“隔閡”。學生與老師有了心理的隔閡,不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還會對老師產生反感。可見把“家訪”變成“告狀”,變成“送棍子”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應把它變成理解,變成心靈的溝通,變成心靈的呼喚。為了取得良好效果,教師必須明確家訪的目的,不但要研究學生的心理,還要研究家長的心理。應該采取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坐在一起的辦法,先講該生進步的一面,鼓勵其發揚優點,不斷進步,然后再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同時要委婉地向家長提出教育孩子不能操之過急,不能靠武力壓服等。這樣,學生高興,家長滿意,家長也樂于配合老師,產生教育的合力,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二、 加強學校和家長的聯系,切勿動輒叫家長
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素質的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家庭的巨大影響和家長的密切配合。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有的班主任不是同家長缺少了聯系,而是濫施“聯系”手段。那就是,不管學生出現了什么錯誤,動輒就把家長“請”到學校。學生鬧矛盾了,叫家長來;完不成作業,也叫家長來。很顯然,這并非是一種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濫叫家長,一方面不利于班主任同學生的心理溝通,因為我們對于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關鍵要在“導”字上下功夫,試想,班主任把問題一概推給匆匆趕到的家長,家長能有好心情對待自己的孩子嗎?學生以后還會相信和愛戴你這個班主任嗎?結果只能加深師生之間的隔閡,甚至個別學生會產生仇視心理。同時,動輒叫家長,不利于班主任同家長的配合,如果經常叫家長到學校,不僅干擾了他們正常工作,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而且會使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變得消極和被動,降低配合學校和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和熱情,甚至對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產生懷疑和不信任感。同時,動輒叫家長,不利于班主任良好形象的樹立。假如班主任一味依賴家長的教育,那么人民教師的職責又是什么呢?不僅犯錯誤的學生和家長對班主任有看法,而且其他同學也會對此產生異議,班主任的威信就必然受到影響。
三、 要作好班主任同家長的聯系,開好家長會,也很關鍵
開家長會之前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做好準備,調整好心態,不要有緊張情緒,雖然現在的家長大都學識水平較高,但是他們的工作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而且更不專業,我們完全可以把他們作為自己高年級的學生對待。會議的內容準備比情緒準備更重要,它的好壞能決定情緒的好壞。若對于會議內容沒有準備好,則易產生怕擔心講錯的心理,使情緒緊張起來。所以我們首先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確定好本次會議的目的,或加強學校了解,匯報學生近況,或探討好的教育方法,或宣布教改措施并取得家長同意。接著根據會議目的制訂好全程家長會的計劃,設計好會議程序,計劃要切合實際,突出重點,時機適宜。班主任要采取多種方式調動家長、學生積極參與到家長會中來,讓家長、學生、老師共同成為家長會的組織者、參加者,達到共同接受教育、共同進步的良好愿景。
教育學生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要達到這種一致性,班主任與家長要緊密科學配合,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注意每個細小的環節,這樣,才會產生教育的合力作用,確保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愛苾.班主任實踐智慧操練[M].2007.
作者簡介:
石漢誠,中教高級教師,甘肅省嘉峪關市,甘肅嘉峪關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