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的全國高考歷史試題學科特點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礎知識考查,又強調學科素養和關鍵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服務選拔為導向的目標使試題的難度居高不下,能力立意更加突顯。近幾年高考歷史命題的一個趨勢是接近教材,聯系教材,單純考查材料理解的試題大大減少,題干材料或問題表述上基本上都有課本的“影子”,與教材中的考點聯系比較緊密,并且強化了歷史時空背景的考察。這種考法,實際上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把《考試大綱》明確提出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四項能力基礎考查到了,可謂是一舉多得。在這樣的形勢下,推理式選擇題、主觀題的題量不斷攀升。
關鍵詞:推理式教學;歷史復習課;主要做法
歷史學科的任務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史為鑒”“鑒古而知今”。因此,在高三歷史總復習中,推理式教學的應用就顯示得尤為重要了。而隨著三個必修三新課學習的終結,用推理式教學進行高三年總復習具備了充分的條件。
高考的客觀要求,學生主觀知識積累,為在高三年總復習中開展推理式教學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目前,筆者在實踐中主要做法有:
一、 采用通史復習,把握歷史階段特征,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推理式剖析
現行專題史教材的編寫方式雖有一定優勢,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它割裂了學習者對歷史的認知,也使學生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通史線索和概念,而這恰恰是歷史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何挽救教材這一局限給學生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筆者的做法就是,采用通史復習法。
在通史復習中,構建階段通史是這一復習體例中最重要的一環。具體做法是先要劃分好歷史階段,然后以歷史階段為依托,以通史為線索,把相應的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對應到該階段中。當然,某個大階段里,還可以分成若干個小階段。例如中國古代史有古代前期和中古史階段,而中古史又分成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幾個時期。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質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這些客觀規律包括: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依據唯物史觀,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因此,通史復習的最大優點就在于,這一體例能夠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推理式剖析,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
例如,在復習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第五課《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一課時,引導學生自主歸納進步思想的內容。通過問題情境設置:為什么明清之際進步的思想家會批判君主專制?會批判宋明理學,提倡“經世致用”?會批判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這些思想與明清之際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有何內在的聯系?通過這些設問,建立起明清政治、經濟、文化與進步思想之間的邏輯推理關系。
二、 設計合理的推理式教學的板書
板書是教師傳遞知識的一種重要形式,板書同樣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思維過程。在傳統的板書設計中,圍繞著某個歷史事件,板書一般是按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概括)、結果和影響來進行設計的。而推理式教學的板書,應當是先經過、后背景、最后才是結果和影響。
另外,板書也可以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的一種方式。因為是復習課,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因此,可以把板書設計的權力交給學生。學生可以在課前匯制思維導圖,把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完整地體現出來。在每一次的設計中,把歷史的推理意識不斷加深、強化,形成思維慣性,最后形成強大的推理能力。
如在《新航路的開辟》一課中,有學生設計:地理大發現的經過(一個中心、兩個國家、三條新航線、四個航海家)→背景:開辟新航路的動力(經濟、政治、宗教)+航海造船技術的提高+主觀條件(西、葡王室的支持和航海家的精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對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和世界)。把課堂交給學生,把板書設計的權力交給學生,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往往超出老師的想象。
三、 結合典型例題,增強學生的實踐解題能力。
推理式選擇題,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以考查學生通過對歷史規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示例1】2017年新課標高考文綜卷試題
陜甘寧邊區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講到:“政府的各種政策,應當根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出發,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決定的依據……現在則工人、農民、地主、資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權利。”這一精神的貫徹()
A. 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利開展
B. 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
C. 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
D. 壯大了反抗國民黨政府的力量
這道題屬于比較典型的推理型選擇題,我們可以用推演法來解答。根據材料中“陜甘寧邊區政府”,可以推理出這一
份文件出臺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工人、農民、地主、資本家,都是平等的權利”則說明當時階級矛盾是屬于次要矛盾,這一精神滿足了抗日戰爭統一戰線政策的需要,由此不難選擇出正確的B答案。而A、C、D選項都與材料里反映的抗日戰爭時期的階段特征不符合。
【示例2】2016年高考文綜真題(全國卷Ⅱ)第40題
材料二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人數達到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期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到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這道題中,特點需要聯系材料要回答,分別體現了三個時期,即新中國成立以前,成立初期及改革開放以后。由此得出三個特點:
(1)大規模移民潮出現在鴉片戰爭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
(2)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基本停止。
(3)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而主要原因,一方面要依據前面所歸納的特點,另一方面則是要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當時的國際、國內背景來回答。
第一階段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但相對于西方,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較晚。第二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在兩極格局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遏制、孤立新中國。70年代末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由此,得出三個原因:
(1)中國卷入世界市場較晚。
(2)冷戰時期西方的封鎖。
(3)中國的改革開放。
綜上所述,解答推理式選擇題可采用推演法,在推理的過程中運用歷史規律、邏輯關系、基本原理,最終確定正確答案。這就要求教師復習的過程中多注意引導學生歸納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解答主觀題中的類似某一歷史現象的因素、原因、背景的設問時,應結合時空概念,回到特定的歷史時期,推理尋找出導致這一歷史現象的要素。
近年來,高考中推理式題目占了很大的比重,這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相當多的案例。教師通過分析經典高考例題,讓學生明白遇到此類題目應當怎么做?再結合經典高考題的訓練、講評,學生的解題能力自然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總之,復習課中的推理式教學是順應新高考的一種有益嘗試,希望通過今后的實踐摸索,這一教學模式得到不斷的發展完善。
作者簡介:林英,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