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大中學教師在教課過程中越來越能注意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在以往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采用學科課堂教學,學生所接觸知識的場所大多是在教師中,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很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含義,因此,改革后的課堂主要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的活動課形式進行,從地理學科教學實踐出發,認真研究課堂活動教學理論和實踐調查,以實驗為基礎,幫助學生建立更加直觀的學習環境。本文圍繞“初中生核心素養之地理實踐力的教學策略探究”這一主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教學;地理課堂;實踐教學
地理是初中學生剛接觸到的一門學科,是一門集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學科,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比較重視理論的部分,忽略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中學地理對學生的要求在于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并能夠通過自身實際情況加以正確的實踐活動,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因此,開展實踐教學是最好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關注地理知識的運用,結合身邊的實際情況做好地理探究,展開有意義的學習,能夠促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地理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一、 結合理論實踐,創建教學情境
地理課程所研究的地理環境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單純的理論教學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缺失學習下去的動力。對于初中生而言,其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利用更加生動形象的例證和解釋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另外,使用實踐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當下社會環境中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區域中出現的問題,使其能夠充分認識到知識的應用效果,幫助學生使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能夠對地理知識感知得更加準確,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比如在《“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一課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范圍,說出主要覆蓋地區,并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課件,讓學生能夠觀察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自然景觀,氣候分布,以及水資源分布等實際情況,在學生對這些課件觀看完畢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氣候類型有哪些?主要氣候特征是什么?其水資源分布情況又是怎樣?由此通過疑問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分析,認識到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十分適合種植水稻和發展漁業的。再通過提問:長期以來,其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又是怎樣?讓學生關注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古代政治、經濟、軍事等劃分領域中的重要性,讓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長江三角洲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樣就很好地引入到了長江三角洲地區魚米之鄉的教學,對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模式顯然比傳統的課堂講述更加具有吸引性,學生在課堂中表現的都十分積極,在教師提出問題的時候都紛紛舉手發言,學生在積極思考的環境中不斷提升了自身地理素養。
二、 豐富教學環境,組織社會調查
長期以來,學生學習地理的環境十分受限制,在課堂中講解的知識往往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存在較大偏差,這顯然對初中生的地理學習有一定的阻礙作用,要想讓初中學生能夠對地理知識有更完全、更深刻的認識,就必須讓學生從原有的課堂中走出來,真正融入實際的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的環境之中,讓更加具體和現實的空間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資源,使其能夠及時了解社會中各項資源和環境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思考和判斷。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野外考察項目和社會調查報告,讓那個學生形成正確的資源觀、價值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家鄉森林資源,有的學生在調查中發現,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本地區森林覆蓋率高達50%,但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以及社會對樹木資源的利用需求,導致近二十年來本地區森林遭到大量砍伐,截止21世紀初期,覆蓋率直線下降為20%,預計朝著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在未來的20年內,本地區很有可能直接由森林高覆蓋率區域變成裸地,并由此帶來地下水枯竭、土壤干燥等眾多問題,在這些土地上種植出來的衍生水果產品,與其他地方的產品比較會相差甚遠,進而引起經濟劣勢等諸多問題。根據這些調查資料,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探討,最后得出結論:本區域必須重視環保,要適時發展多植物結合的種植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并改變土壤肥料使用情況,進而改變土壤質量。學生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和報告總結,充分認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學習中,更能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以身作則,勸導身邊的人共同加入環保行動。
三、 充分開發資源,開展實踐活動
地理學科具備非常豐富的活動資源,在學生身邊,隨處可見地理環境,如校園綠化、商業中心、河流、礦場、氣候、交通運輸等都是隨處可見的資源。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教師都應當充分利用這些社會和自然資源展開教育,因地制宜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學習興趣小組,就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探討,讓他們能夠在小組中對這種地理現象進行觀察活動,并通過集體的力量以報告、板報等形式將其展現出來,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和多媒體資源,在校內大力宣傳地理知識,讓學生時刻認識到地理學習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各種資源的熏陶感染中不斷提升自身地理實踐能力。
四、 小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當抓住教學的核心所在,通過建立合理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習的重要性,并在實踐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原穎.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學分析[J].亞太教育,2016(17).
[2]蔚東英,董雪,張萌萌.美國2012年版地理課標中地理技能的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07).
作者簡介:秦楠,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