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一名有攻擊性行為的孤殘兒童的觀察與記錄,對其產生行為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問題解決策略。
關鍵詞:攻擊性行為;孤殘兒童;個案分析
一、 個案分析
小東(化名),男,14歲,因患有脊柱裂而下肢有輕微殘疾,身體強壯結實,思維活躍,勞動能力強。不太喜歡與他人進行交往,不善于用語言交流,一旦不順意就容易大打出手或大聲喊叫,經老師批評后有短時間收斂,但不久后又會舊態復萌。通過對所居住生活區進行家訪,得知小東和十幾個男孩生活在同一家庭,平時較勤快,腦子也較靈活,是照顧他們的阿姨的得力助手,會幫助阿姨對家庭中其他男孩進行管理,但管理方式較粗暴,經常對管理對象喊叫,甚至出手打罵。
二、 個案舉例
上課時,為了培養小東的責任感,讓小東擔任班長,對其他孩子進行紀律管理。其中一名男生違反紀律私自說話和走動,起初小東對其進行了勸導后無效,并且這個男生對他進行了言語頂撞,小東出手舉起課椅向其丟去,所幸丟的不太準,沒有造成該名男生受傷,但該名男生和身邊同學都受到了驚嚇,老師看見后及時制止和勸導,并將小東拉出教室,以防事態進一步惡化。
三、 問題分析
通過了解小東的基本情況及典型的案例發現,小東在課堂上經常發生攻擊行為,包括言語攻擊和行為攻擊,行為表現上行為攻擊多于言語攻擊,且不愿意與老師有過多交流,較封閉自我,不愿表露自身內心的真實想法,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經過觀察、訪談和分析,發現造成小東出現行為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 成長環境
小東從小被親人拋棄,在福利院的集體生活中長大。有研究表明:福利院兒童適應力明顯低于普通家庭兒童,而反社會行為傾向明顯高于普通家庭兒童,福利院兒童之間也存在著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情況。福利院由于實行集中供養,一個生活阿姨要照顧十幾個孩子,從而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小東從小在這種集體環境中長大,生理和心理需求長期得不到充足的關注,內心會有自卑,從而性格內向,不愿意也不會與別人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加之有個別生活阿姨文化水平較低,平時教育方式可能不當,會有言語攻擊或行為攻擊,小東由模仿獲得這種交往模式,并且固化下來,從而遇到不能順利解決的問題,就會出現情緒失控,甚至對別人出現言語攻擊和行為攻擊。
(二) 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性
小東之前由于各種原因離開了班級很長一段時間,最近新入學,對于新的環境、同伴和老師都表現出了一定的不適應性。而在陌生的環境下,人會本能地有防御心理,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保護自己,而小東常用的防御方式就是攻擊,用先攻擊別人來保護自己,防止自己受到傷害。
(三) 自身年齡特點
小東年齡已經進入青春期,表現出青春期的一系列心理特點,如:自我意識強而不穩。獨立欲望增強,對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斷,但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過高或過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擾,如獨立欲望與缺乏獨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與成人眼中的“孩子氣”之間的矛盾等等;情感世界充滿風暴。常常表現出幼稚的感情沖動和短暫的不安定狀態,孤獨、憂傷、激動、喜悅、憤怒微妙地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強烈、動搖和不協調的情感世界。
(四) 缺乏溝通交流技巧
仔細觀察,小東其實有與人交流的欲望,但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人際交往的學習和練習,缺少與人溝通交流的技巧,不會與人進行交流,而只會用自己習得的不良方式與外界進行交流,不當的交流方式往往帶來相反的結果,從而給他挫折感,從而更容易封閉自我。
四、 問題處理
(一) 改善家庭環境氛圍,改變錯誤的教養方式
及時與生活區的養育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就小東在教學區的行為表現進行討論,并及時收集小東在生活區的行為表現,與養育人員探討家庭環境氛圍對孩子人格及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促使養育人員以合適的教養方式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
(二) 幫助適應新環境
小東的攻擊行為一方面是為了在陌生環境進行自我防御,所以要幫助小東盡快適應陌生的教學環境,以便他在教學環境中放松下來,減少自我防御。老師與小東進行了多次交流,以朋友的身份接近他,傾聽他的心聲,與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打破陌生感。在此基礎上,在教學中多多與小東進行互動,并讓其參與到課堂管理和課堂交流中,加快其對課堂的融入和與同學的熟悉度。并且老師仔細觀察小東的興趣點,多鼓勵其參加其感興趣的課程,增強他的學習積極性。
(三) 利用行為療法,正確使用獎勵和懲罰來改變不良行為
小東進入了青春期,他渴望關注與尊重,并且有時會用大喊大叫或發脾氣來獲得關注,這時候可以利用行為療法來培養他的良好行為,糾正他的不良行為。當他出現良好行為時對其進行獎勵,當他出現不良行為時對其進行懲罰,老師多使用的是精神獎勵,輔以物質獎勵。當小東出現良好行為及時獎勵,比如某節課紀律較好,就及時對其進行口頭表揚,或一段時間表現較好就獎勵其喜歡的拼圖;但當小東出現不良行為時就給以懲罰或撤銷獎勵,比如當小東大喊大叫想引起別人注意時,老師和同學可以對其進行無視,不給予其想要的關注,或在其表現不好時,不讓其參與他喜歡的活動,以此作為懲罰。
(四) 通過多種活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小東想與別人進行交往,但缺乏交流溝通的技巧,人際交往能力較低,往往弄巧成拙。老師可以教給他一些溝通交流的技巧,讓他學會如何與別人進行溝通交流,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給別人讓別人理解,并鼓勵班內一些交流溝通較好的同學主動與其建立友誼,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讓他更好地與人交往。
五、 效果評估
通過以上措施,經過一段時間后,小東的攻擊性行為和言語明顯減少,上課紀律性有了明顯改善,與同學和老師的關系親近起來,也愿意與老師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了。總之,經過一段時間輔導后,小東的行為問題明顯減少,輔導具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雁,蔡練.依戀研究及其新進展[J].宜昌:三峽大學學報,2004,3(2).
[2]張柳青.關于福利院兒童社會化問項目實踐與發展性社會工作的探索——綿竹青紅社工服務站的經驗及反思[J].社會工作,2011(2).
[3]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王華影,河北省石家莊市,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