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敦, 袁勝國
(1.江西農業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江西南昌 330045; 2.江西省國土資源廳,江西南昌 330025)
我國人地需求矛盾表現突出,尤其是對耕地資源的需求表現得更為明顯。然而,各項建設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建設占用耕地的趨勢還會不斷增加[1-2]。因此,守住1.2億hm2耕地紅線仍是我國最根本的目標,但這也加劇了經濟發展與占用耕地的矛盾。為了緩解這種矛盾,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就被提出來了。然而,從現有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的實施效果來看,只是單純從數量上達到了占補平衡,質量上遠沒有達到。因為很多地方政府的做法幾乎一致,即用于建設占用的耕地質量等別較高,而新補充的耕地質量等別較低。針對這一現象,國土資源部于2014年提出了“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耕地占補平衡新要求。2014年底,國土資源部耕保司召開了建設用地審查報批工作座談會,在耕地占補平衡方面提出新理念,同意各省可采取“旱地改水田”方式落實“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耕地占補平衡新要求。“旱地改造為水田”(以下簡稱“旱改水”),就是通過對旱地施行一系列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的改造后,達到耕種水田作物的技術過程。
我國學者最早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進行“旱改水”的相關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從“旱改水”實施后對當地經濟的增長以及對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方面進行研究[3-5];從“旱改水”實施后對當地種植作物方式與技術轉換方面進行研究[6-7];從“旱改水”實施后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研究[8];對“旱改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研究[9-11];對“旱改水”工程布置的可行性進行調研[12]。但這些關于“旱改水”的研究很少涉及到“旱改水”工程技術措施。
江西以丘陵山地為主,可開發成水田的后備土地資源很少。為了貫徹落實“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耕地占補平衡新要求,江西省國土資源廳于2014年6月提出了通過“旱改水”解決“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難題的措施,于2015年3月印發了《江西省旱地改造為水田土地整治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并于同年5月,印發了《關于江西省旱地改造為水田有關政策文件解讀》,對“旱改水”項目有關的立項、施工、驗收等關鍵環節進行了政策解讀。“旱改水”是改善土體構型、提高土壤養分水平、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舉措。“旱改水”后,不僅能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新要求,而且能夠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當地的小氣候。因此,在江西開展“旱改水”工作,勢在必行。本文從表土剝離、土地平整、犁底層形成、田埂形成、表土回填、土壤改良等角度對江西省“旱改水”的關鍵技術進行探討。
據統計,2012年江西全省旱地面積為58.11萬hm2,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8.85%。其中,大于25°坡度旱地面積僅占全省旱地總面積的1.19%;坡度在15°~25°旱地面積僅占全省旱地總面積的5.40%;小于15°坡度旱地面積占全省旱地總面積的93.41%(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旱地面積最大的是宜春市,其次為上饒市、吉安市、贛州市、撫州市、九江市、南昌市,旱地面積較小的依次為景德鎮市、鷹潭市、新余市,旱地面積最小的是萍鄉市。對于各市的旱地所處坡度而言,小于15°坡度旱地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南昌市,占比達到99.20%;其次依次為鷹潭市、景德鎮市、新余市、九江市、宜春市、撫州市、吉安市;占比重較小的依次為萍鄉市、上饒市;占比重最小的是贛州市,占比為86.54%。
“旱改水”主要取決于3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灌溉水源;二是有效土層厚度;三是旱地的坡度。江西全年的降水多且比較集中,這就造成了江西省地表徑流豐富且季節性強。因此,采取合理的攔蓄地表徑流與引河水灌溉的措施,基本能夠滿足“旱改水”后對灌溉水源的要求。江西旱作土壤類型主要為潮沙泥土、烏泥土、黃泥土、紫泥土、馬肝土等。這些旱作

表1 2012年江西省旱地分坡度情況
土壤的土層都比較深厚,若經過“旱改水”后,有效土層厚度可能能夠滿足種植水稻的要求。
根據土壤坡度對“旱改水”的影響,只有土壤坡度在25°以下的旱地才能達到“旱改水”的要求。據統計分析,2012年全省“旱改水”的理論潛力面積為57.42萬hm2,占全省旱地總面積的98.81%(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旱改水”理論潛力面積最大的是宜春市,其次依次為上饒市、吉安市、贛州市、撫州市、九江市、南昌市,較小的依次為景德鎮市、鷹潭市、新余市,最小的是萍鄉市。

表2 2012年江西省“旱改水”的理論潛力
表土剝離是將耕作層具有保留和再生利用價值的表土進行剝離后再利用的過程[13]。在進行“旱改水”時,首先要對旱地的耕作層進行剝離。旱地表土剝離的厚度一般為25~30 cm。針對江西省旱地的地形情況,“旱改水”的表土剝離工藝宜采用條帶式表土剝離。這種工藝首先要根據用于表土剝離的機械設備寬度,對剝離區域由外到內計算出每個機械設備寬度范圍內的土方量;其次對即將剝離的表土區域劃分成不同的條帶,每個條帶都應是機械設備寬度的整數倍數;然后再由外層向內層依次進行表土剝離[14]。剝離后的土層應集中堆放在位置相對高且平坦的地方,陰雨天氣應做好遮蓋,以防雨水沖刷流失。
水田耕種對耕作田塊的要求比旱地耕種對耕作田塊的要求更為嚴格,一般要求田塊大小適中、田塊較為規則、田塊內部平整。因此,“旱改水”時要對旱地進行土地平整,也就是要做好耕作田塊的配置,根據江西旱地地形的特點,一般采用局部平整方案。就近原則是進行土地平整工程時應遵循的原則,即先挖取高于設計田面標高的耕作田塊的土方,然后回填至附近低于設計田面標高的田塊中去。
土地平整后,耕作田塊要達到的要求:田塊形狀基本為長方形,主要通過田塊歸并來實現;田塊的耕作方向主要考慮作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光照條件以及當地的耕作習慣,因此,耕地田塊的方向應以南北向為主;田塊的劃分應以溝渠及道路為邊界進行;格田應以田埂為界,田埂應高出田面30~50 cm,田埂的頂寬30~50 cm,邊坡系數為1 ∶0.3~1 ∶0.5;格田可以分為水平格田和水平梯田2種類型。格田內部高差控制在±3 cm。如果局部地區存在地形、地勢的變化,格田的大小可進行適當的調整;相鄰耕作田塊的田面高程盡量控制在一個平面,如若存在一定的高低差異,也應滿足灌溉自流的要求。
在耕作層以下有一層較為緊實的土層,即稱之為犁底層。梨底層的形成是在長期耕作過程中受到犁的擠壓和降水時黏粒隨水沉積綜合作用的結果。該層距地表12~18 cm,一般厚5~7 cm,最厚達20 cm。這一層結構對于保持土壤養分、保存水分的作用非常明顯。為了使“旱改水”后的田塊能盡快種植水田,最主要的就是讓其盡快形成犁底層。形成犁底層的過程:一是在土地平整的基礎上,采用機械設備對其進行分層碾壓,特別是填方較大的地方要重點碾壓,一般犁底層的厚度要達到10 cm;二是在進行土壤碾壓的同時要適當澆水,使土壤達到密實的狀態,最終達到保水保肥的目的。
對于“旱改水”項目來說,保水保肥是首要問題,其中田埂施工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保水保肥的問題。所以采用機械施工田埂時,一定要采用分層貼補的形式,貼一層上去,然后拍打密實,然后一層層不斷地貼,不斷地拍打密實,才能形成能夠滿足種植水稻的田埂。每條田埂施工完后,應進行蓄水試驗,防止漏水。田埂外側應選擇粘性較強的土壤。在施工過程中應逐層壓實后修坡,拍打結實。
在耕作田塊的犁底層和田埂形成后,接著把剝離后的表土進行回填。表土回填時一般要求先粗略平整,再精平。在施工過程中應考慮到土壤沉降,因此,回填土壤應虛高7 cm,復墾的土層坡度不能超過2°。在江西省“旱改水”實踐過程中,表土的回填方式一般采用平面均勻覆土法:首先確定覆土的土層厚度;其次利用人工或機械將剝離后的表土搬運到需要進行覆土的耕地;最后在需表土回填耕地的表面均勻覆土并對其進行平整,以滿足耕種水稻的需求。
“旱改水”后的土壤通氣透水性、蓄水保水性、保肥供肥性通常較差,這嚴重影響著水稻的正常生長,因此需要對“旱改水”后的土壤進行改良措施,才能為水稻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地力條件。針對江西旱作土壤的特點,土壤改良工程措施主要有3種:施用石灰、施用有機肥料、種植綠肥。
施用石灰可以調節土壤的酸堿度。由于江西旱作土壤呈偏酸性,pH值一般為5.0~6.0。通過施用石灰,可以調節土壤酸堿度,促進有機肥料分解,有利于提高施肥的經濟效益。一般來說,施用生石灰的量應控制在1 200~1 500 kg/hm2,還要注意,石灰施用量應逐年遞減,一般至第 4~5年,宜暫停施用1~2年。
施用有機肥料可以加快熟化耕作層。施用有機肥料主要是通過增施農家肥料及購買部分有機復合肥來增加耕作田塊土壤中的有機肥含量。合理地施用農家肥不但能夠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而且有利于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動,以達到改善土壤通透性的目的,同時還能增加作物生長所需營養元素。
種植綠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肥料含量。綠肥具備有機質含量高、養分全、肥效高、成本低、改土培肥效果好的特點。在綠肥生產上必須采取以下措施:一要穩定紅花草種植的面積;二要通過加強田間管理,提高紅花草的產量水平。
“旱改水”項目施工管理中的成本預測、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是項目施工成本管理的6個環節。其中,成本核算是“旱改水”項目施工成本管理中最關鍵的環節。因此,加強“旱改水”項目的成本核算,是施工企業生存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節省項目成本的重要一環。
“旱改水”項目成本核算的步驟主要包括以下4步:一是根據成本計劃確定“旱改水”項目施工的成本核算指標。為了控制“旱改水”項目的成本,在設置成本核算的指標時應與成本計劃盡量相同。二是對成本核算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只需要對影響“旱改水”項目施工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即可,沒必要對全部因素進行分析。三是對成本核算指標的敏感性進行分析。只有進行成本核算指標的敏感性分析,才能判斷對某項成本因素應予以核算以及進行強度的控制。四是建立信息化的成本核算體系。管理人員在每天結束工作前應預留 1 h 的時間進行項目成本的核算工作。
“旱改水”項目實施后,不僅能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新要求,而且也能夠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好“旱改水”項目施工后的管護工作,是確保“旱改水”工程能發揮預期效益的重要保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做好“旱改水”項目工程的后期管護:(1)提高認識,加強宣傳。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鄉鎮人民政府要重視“旱改水”項目建成后的管護工作。可以采取借助標語、宣傳牌、廣播、會議等方式加大對“旱改水”項目竣工后管護重要性的宣傳力度,以期提高耕作主體對項目施工后工程設施保護的自覺性。(2)規范管理,完善管護制度。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研究制訂符合江西省情的“旱改水”項目的后期管護規章制度、指導意見以及相應的管理辦法。這將為“旱改水”項目竣工后工程設施的保護提供制度保障。(3)采取科學有效的管護方法。對于道路與橋梁工程的管護,應在恰當的位置(如路口和橋頭)樹立標識牌,一定要標明道路和橋梁可承受的最大負荷量;對于溝渠水利工程的管護,應指定責任人或受益人定期進行檢查和維修;對于柴油發電機、潛水泵、變壓器、配電箱等設備的管護,應指定專人負責保管,防止被盜。
“旱改水”是改善土體構型、提高土壤養分水平、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舉措。“旱改水”后,不僅能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當地的小氣候。2012年全省“旱改水”的理論潛力面積為57.42萬hm2,占旱地總面積的98.81%。其中,理論潛力面積最大的是宜春市,然后依次為上饒市、吉安市、贛州市、撫州市、九江市、南昌市,較小的依次為景德鎮市、鷹潭市、新余市,最小的是萍鄉市。
“旱改水”的關鍵技術包括表土剝離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犁底層形成工程、田埂形成工程、表土回填工程、土壤改良工程,這些工程施工的效果將直接決定著“旱改水”后能否適宜種植水稻以及種植后水稻的產量。
成本核算是“旱改水”項目施工成本管理中最關鍵的環節,因此,要加強“旱改水”項目的成本核算。同時要通過提高認識,規范管理,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做好“旱改水”項目施工后的管護工作。
“旱改水”后,土壤的肥力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關鍵取決于施工完成后土體的構型是否良好。良好的土體構型既有利于農作物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又能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在“旱改水”施工過程中,要注意建造適合農業生產的土體構型。為了方便種植農作物以及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在“旱改水”施工過程中,還要考慮到耕作田塊的道路、農田水利、水土保持、機械下田板等工程布設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郭麗英,王道龍,王介勇. 中國沿海地區耕地變化及其成因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1):6-10.
[2]楊瑞珍,陳印軍,郭淑敏. 中國耕地資源流失的深層原因及對策[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5,26(6):37-41.
[3]高家義,陳秀琴,王國正. 黑龍江省墾區旱改水經濟分析[J]. 水
利科技與經濟,1996,2(4):164-166.
[4]闞國坤,惠富平. 蘇北地區農業旱改水對當地生產的促進作用[J]. 農業考古,2011(3):7-9.
[5]闞國坤,惠富平. 蘇北地區農業旱改水對改善當地民眾生活的重大意義[J]. 農業考古,2010(6):1-3.
[6]張叢風,陶 冶,楊秀峰. 高緯寒地“旱改水”種植方式轉換的幾點關鍵技術[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20):290-291.
[7]施宗根. 旱改水田塊水稻機插秧主要技術措施[J]. 安徽農學通報,2013,19(23):87-89.
[8]闞國坤,惠富平. 蘇北地區農業旱改水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J]. 生態經濟,2010(8):147-151,171.
[9]倪 丹,王禮焦,孫 皓,等. 連去港發展旱改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11(7):281-283.
[10]劉 浩. 淺談旱改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重慶市黔江區阿蓬江鎮漠河村為例[J]. 科學咨詢,2014(40):9.
[11]王長海. “旱改水”工作的思考——以龍江縣推進“旱改水”工作為例[J]. 農民致富之友,2014(4):29.
[12]童 河. 科學規劃農田水利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關于通河縣清河鎮新建村實現“旱改水”工程的調查與思考[J]. 今日科苑,2013(9):38-42.
[13]劉新秋,馮 喆,左宏亮. 征地中的表土剝離與再利用分析[J]. 農業與技術,2011,31(2):63-67.
[14]付梅臣,陳秋計. 礦區生態復墾中表土剝離及其工藝[J]. 金屬礦山,2004(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