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多樣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問題,幼兒園區教育和家庭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兩大主線。其中幼兒園區的科學課程探究成為近幾年學界探討的重點。本文擬在以科學求真的態度,通過對幼兒周邊事物的實際探究,努力使教育回歸生活本身。
關鍵詞:幼兒教育;周邊探究;回歸生活
一、 引言
兒童時代是好奇心和趣味性相對濃厚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孩子本身對周邊事物會產生很強的好奇,一花一樹,一草一木,甚至于一陣風聲,一片浮云在他們眼中都是無比的可愛和奇妙。因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成為當代幼兒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周邊事物的實際例子,在生活化的教學節奏中發展他們的想象空間,啟迪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和感知能力。
二、 我國幼兒園教育的實際課程設置
伴隨著教育的不斷查漏補缺,我國的幼兒教育已經由原本的重知識、講理論漸漸地向重實用、論實際靠攏,培養學齡前兒童入學前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成為當代幼教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的主要生活學習環境是在學校,同樣幼兒的主要活動范疇是幼兒園,一天之中孩子在幼兒園的時間相對于在家實在是多得多。在幼兒教育課程的設置中,我國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數次重大變革。現代的幼兒教學課程是根據幼兒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地為他們提供健康豐富而色彩斑斕的園區生活,例如歌唱、跳舞、做操等一系列充分使得學生全面發展的文體類課程,而不再拘泥于學幾個拼音,認幾個數字或者背幾個英文字母。但是這樣的課程設置雖然豐富并提高了孩子們的生活質量,卻在動手實踐能力上大打折扣。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不但要符合學齡前兒童好動活潑的個性特點,關注他們入學前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要給予孩子們回歸生活,返璞歸真的實際能力。在這一點上,已經有許多的幼兒園在向著這個方向看齊。例如×××幼兒園,在園區進行植被開放日的日常活動,每周一次,讓小朋友們親自種植幼苗,親自施肥澆水,并定期地查看觀察,這種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實際探索,是值得我們去關注學習的。
三、 生活化的教育實驗探究分析
什么是生活化的教育,上面所陳述的×××幼兒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生活就是教育,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創造一個屬于孩子的精神樂園,讓他們在本真的世界中觀察體驗自然,感受社會。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在樸實的生活中尋找安然快樂,是幼兒教育乃至于人類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目標,是立足于實際,始于當下,忠于未來的不斷探求的真理本身,是付之于實踐,輔之以時間,在實踐中檢驗,并回歸于實踐本身的返璞歸真,理當而且必須是幼兒教育中不可缺少也無法替代的一環。
幼兒園課程教育回歸幼兒生活已是當代幼兒教育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給孩童以真正的科學啟蒙。教育的內容和目的要通過課程實驗來產生并實現,因此回歸生活的幼兒教育活動在科學的實驗探究中是否可以實現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當下我們應當考慮并且深究的問題。筆者在此基礎上走訪了幾家幼兒園,并從這幾家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中看到了生活化教育模式帶來的成果和功效,同時也滲透出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回歸生活的園區生活變成了純回歸,而忽略了其他課程教育;室外活動與興趣愛好的差異問題;園區教學與家庭教育脫節等等。這些問題給我們以提醒,我們現在所進行和倡導的回歸生活的教學探究還不完善,還存在著方方面面的現實問題,因而幼兒教育科學化、生活化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重點。
四、 幾點建議和意見
(一) 貼近真實生活,滿足多樣化全方位成長需求:生活是豐富多彩,真實生動的。兒童受其自身年齡、心智等限制,對周邊的事物和生活沒有一個整體的正確認識,一些幼兒園的老師就對其進行系統理論化灌輸,告訴孩子這是梧桐,這是蘭草,這是萬萬不能的。孩子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為他們的無規則、千奇百怪的想法,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會將這種想象和創造力局限在一個所謂正確的條框之中。因而要讓孩子帶著對這個世界的未知充分發散他們的思維,到實際生活中去領略,解讀對自然對社會的認知。
這種真實的自然的教學模式不但充分刺激幼兒的想象,也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得到真理,這種生活化的教育也是當下所提倡的主流。但是一味地只憑借生活探索也是行不通的。作為幼兒教育的引領者和指導者,教師要會運用多樣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要充分利用每一種教學模式,既培養孩子的思維創造,又給予他們入學前應具有的知識儲備,多元全面地促進孩童健康成長。
(二) 抓住興趣點,解放天性:每一個孩子的興趣點都不同,有些孩子愛好唱歌,有些孩子愛好手工,有些喜靜,有些好動。在日常的幼兒生活中,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準確地抓住隱藏在點滴中的興致,解放孩子的天性,使之成為未來發展道路上的閃光和靚麗。
游戲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的,在激發孩子興致、解放其天性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他們自我發掘,自我尋找,可能一片楓葉讓孩子愛上繪畫,一汩流水讓孩子愛上音樂,在游戲自然中寓教于樂,促進成長。
(三) 結合多方力量,共創兒童發展美好未來:校園是社會小舞臺,社會是人生大展臺,在對幼兒生活化的科學探究中,我們也看到了家庭、社會的力量。家庭和社會是孩子除了校園必要的生活場所,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在家設置手工房和種植間,培養孩子動手能力;走進周邊社區,觀察生活,體驗社區活動,在家庭和社會與園區的三方協作下,充分發揮孩子的自身興趣,提高自身可塑性,共同創建兒童成長的健康環境。
五、 結束語
幼兒教育是入學前的啟蒙和啟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教育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本身,在對孩童的科學教育中,理應放下文本,回到生活本真。用一種清零的態度和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進步,不但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是對我們自身的一種洗禮和重塑,用孩子童真的眼光重新審視世界,也許會得到意外的收獲也未可知。
參考文獻:
[1]王天業.幼兒園科學教育園本課程——回歸生活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2]鐘輝.回歸幼兒生活的科學活動實踐思考[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1(1):71-74.
[3]張蓓.回歸生活的幼兒園課程研究[J].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2014(6).
[4]王艷.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J].職業教育旬刊,2009(11):46-48.
作者簡介:張碩嫻,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張浦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