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扶貧和農業推廣的重要目標都是從思想和文化層面給予農民教育引導,進行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使他們提高文化素質、增強內生動力。在當前文化扶貧背景下農業推廣應適應文化扶貧,應健全農村推廣隊伍、加大對農民培訓教育力度,本文以萬州武陵鎮農家書屋的教育作用為例加以闡述。
關鍵詞:文化扶貧;農業推廣;農村人力資源;農家書屋
一、 農業推廣工作的內涵
過去我國經濟落后,解決糧食問題是重中之重,經過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解決口糧問題已經不是農業推廣最主要的目的。現代農業推廣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小康不僅是物質上的小康,更是文化上的小康。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業推廣在我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以提高糧食產量為目標的狹義農業技術推廣發展為現代教育指導型農業推廣。農業推廣的內容也由單純的農業技術推廣擴展到農業生產與生活的綜合咨詢服務,推廣對象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業推廣人員增多和農業推廣組織日益完善,農業推廣方式和方法也更加重視以溝通為基礎的現代信息傳播與教育咨詢方法。現代農業推廣更加地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和引導。在西方發達國家,推廣即是教育,目的是幫助農民,農業推廣的實質就是對農民的培養教育。推廣工作由以“物”的推廣向“以人為本”的理念轉變。
二、 農業推廣與文化扶貧目標一致性
1. 農業推廣的目標
現代農業推廣是一項旨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農村教育與咨詢服務工作,它更加強調觀念與方法的推廣。推廣人員通過溝通以及其他相關的方式方法,組織與教育推廣對象,使他們學習知識和技能、改變觀念與態度,從而自覺自愿的改變行為,采用和傳播創新,并獲得自我組織與決策能力來面對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最終實現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村產業、繁榮農村社會的目標。由此可見“扶志”和“扶智”也是農業推廣教育的重要目的,只有提高農民的教育程度、文化素養,他們才能轉變中國農民幾千年不講科學也能種好田的陳舊的思想觀念,只有轉變觀念他們才能接受新的農業種植技術、學習現代市場營銷、農村電商平臺、商品的加工、儲存、保鮮等現代農業知識,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2. 文化扶貧的目標
多年來的扶貧實踐表明,要想根治貧困,就要對貧困主體——“人”的思想觀念展開“精準扶貧”。走文化扶貧之路,文化扶貧即著重于對貧困人群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層面進行改造,加快貧困人群固有習慣、風俗、思想、文化、觀念、心態及價值理念的瓦解與重建。2017年5月印發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了文化小康的具體目標。學習知識文化有助于脫貧,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要以提升思想文化素質為目標,給貧困群體灌輸先進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傳授適宜農業種植技術和謀生技能,激發貧困主體的內生動力,使他們有能力變潛在財富為現實財富,從根本上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在農村進行文化扶貧的措施最直接最廣泛的便是農業推廣教育。
三、 農業推廣教育適應文化扶貧戰略的對策
1. 健全農村推廣隊伍
農民在農村獲取知識、信息、學習的渠道主要是農業推廣人員。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尤為重要,因為農業推廣人員的素質決定農業推廣的效率。加強對農業推廣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并對他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考評,考評合格才可以持證上崗。除了對農業推廣人員進行知識和技能培訓以外,還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激勵使他們更有動力為農業推廣奉獻力量。此外政府也應該加大對農業推廣服務的投資力度,在發展中國家,扶貧也是農業推廣的重要目的之一,政府加大對農業推廣投資的具體做法是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待遇,獎勵在貧困地區工作的農業推廣人員,因為他們教會貧困地區的農民提高農民生產和生活技能,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
2. 在農業推廣中加大對農民教育培訓力度
從農業推廣的角度,農業推廣教育是農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重視和加強農業推廣教育的力度,建立一個有效且可行的農業推廣教育網絡體系,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繼續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等基礎教育的發展,大力發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同時創新農村教育管理體制。著力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增強農村教育的師資力量造就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除此之外國家也要繼續加大對農民教育培訓的財政投入,但同時也要優化投入結構并突出重點,財政投入向農村教育、職業教育、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薄弱環節傾斜。
3. 武陵鎮農家書屋的作用
為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2007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農家書屋”工程。為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轄區居民的文化素質,近年來,萬州武陵鎮于2004年啟動大力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如今,群眾足不出村就能讀到適用的書籍,村民大贊“書屋”就是農家樂。到目前為止,武陵鎮文化服務中心設立了圖書室,13個行政村均建成農家書屋,全面實現了“一村一屋”。另外鎮上5個貧困村,每個村都建立了文化中心戶。現在武陵鎮每個村、社區書屋藏書均在2000冊以上,各書屋每年免費服務群眾達1000人次以上。建成的武陵鎮文化中心,藏書達到5000余冊。農家書屋,正在改變著新農民,也在改變著武陵鎮的面貌。建好農家書屋是基礎,管好農家書屋是保障,用好農家書屋才是真正目的。為此,武陵鎮圖書閱覽室和農家書屋實行全天候開放,每天不低于8小時,為轄區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閱讀環境。農家書屋的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農家書屋工作者和建設者不忘初心、善作善成,在增強農民文化自信、解放農民思想實現文化扶貧、解放農民思想實現文化脫貧、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 小結
文化扶貧和現代農業推廣教育都是側重于思想文化觀念的“精準扶貧”,幫助農民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進行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和人力資本的投資,以期實現“人口紅利”和“教育紅利”“扶貧紅利”。
參考文獻:
[1]高啟杰.農業推廣學(第2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
[2]葉少平,李明.日本農業推廣經驗對我國入世后的啟示[J].農村經濟,2002(9):56-57.
作者簡介:孫君,重慶市,重慶三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