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 王蓓 向映梅 何慧蘭
摘 要: 近年來,一批富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節日如“女生節”、“光棍節”等日趨發展。作為一種新生的社會文化現象,本文通過對其興起成因、節日儀式等進行分析,剖析節日背后人們的文化心理,總結新興節日的優缺點,趨利避害,旨在引導新興節日健康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節日文化建設。
關鍵詞: 新興節日 文化現象 興起成因 節日儀式 文化心理
節日是我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東方與西方的碰撞,不僅推動著傳統節日與時俱進,更產生了許多富有特殊意義的新穎文化,其中包括富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節日文化,典型代表有3.7的女生節、3.14的派節、5.20的“我愛你”、7.7的情人節、8.18的八卦節、10.10的萌節、10.11的蘿莉節、11.11的光棍節等。它們既有別于傳統節日,又富有中國特色,為中國社會所獨有。這些富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節日在中國年輕人的文化生活圈中十分流行,尤以職場青年和在校大學生為主要群體。
一種新興節日的產生,是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本文將借助廣泛的社會調查和相關資料對這些新興節日產生的原因及特征進行分析,探索社會文化背后人們的文化心理,從文化心理的視角對這種富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節日文化現象進行解讀。
一、新興節日之興起成因
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大潮流中,一種事物的興起與流行離不開兩類因素,一種是主觀因素人的影響,另一種是客觀因素技術的推動。對于探究富有中國特色新興節日的社會起源問題,我們可以歸根于這兩類:一是青年群體的熱捧鼓吹。“英國的伯明翰學派曾提出青年亞文化現象理論,是指青年人通過人格化和另類的符號對主導文化進行挑戰從而建立認同的附屬性文化方式”[1]。伯明翰學派認為大部分青年亞文化的特征是尋求刺激、自治、認同和自由,為自身的存在創造自己的意義符號。這種文化現象的產生正是源于社會結構矛盾、階級問題及相應的文化矛盾,目的是解決主流文化中仍然存在的階層矛盾問題。中國新興節日的產生正是受這種因素的影響,以解決青年人與老年人之間的文化代溝問題,從而決定青年人是慶祝新興節日的主力軍,使新興文化節日帶有青年趣味文化的色彩,如“3.7女生節”,這是專門為年輕女性而興起的一個節日,旨在呼吁社會大眾多多關愛、關心身邊的年輕女性。與“3.8婦女節”相比,“3.7女生節”在慶祝方式上面更多地引入了許多年輕的元素,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當今這個不喜愛談論自己年齡的社會風氣下,“女生節”比“婦女節”更容易受到女性的熱捧,使得女性在過節過程中能夠享受屬于自己青春的快樂。
二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中國新興節日的發展取決于幾年來中國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取得興起之快、傳播之猛、效果之佳的成效。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據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國大陸網民規模已達到7.31億人。同時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約占數據89%的人對中國新興節日有過淺顯了解,而且了解途徑以網絡媒介為主。此外,一些新興節日借助網絡電商的發展達到了全民皆知的境界,如11.11的光棍節。電商們抓住單身男女在光棍節這天產生的寂寞情緒,借網上購物為其提供排遣情緒的途徑,在各大社交購物平臺大肆推廣光棍節。電商們的這一行為不僅向單身男女傳遞了寂寞情緒,還間接促進了光棍節的傳播。
二、新興節日之節日儀式
任何一種節日儀式就其本身來說,是為了紀念、慶祝或者表達某種情感。無論什么樣的節日,都有屬于自己特立獨行的節日慶祝方式。在中國新興節日中,如3.7女生節,為女生們舉辦慶祝活動;3.14派節,舉行集會,一起討論有關π的話題,吃以餡餅(餡餅英文發音pie與π相同)為主的美食;5.20“我愛你”節,網友們在網上進行相互表白;8.18八卦節,網友們在網絡論壇進行饒舌等活動;10.11蘿莉節,以“快祝你身邊的蘿莉‘節日快樂”為主題舉行活動;11月11日光棍節,舉辦單身聚會,瘋狂購物等。總的來說,這些新興節日的慶祝活動都表現為節日內容極其豐富,活動對象極其廣泛。
我們從這些新興節日的社會成因和慶祝方式中可以看出,當前中國的新興節日依舊屬于一種社會性節日,人們在這類節日中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性活動和社會性現象,并不像西方節日和傳統文化一般,將節日與宗教神話相互聯系。如3.7女生節、10.11蘿莉節的慶祝方式均以關愛和贊美年輕女性為慶祝核心。
從文化內涵來看,中國的新興節日與中西方傳統節日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中國新興節日中體現出來的節日行為和節日現象,并不是與慶祝個體的生存和生死聯系在一起,從而不具有很強的嚴肅性、神秘性和規范性,帶有很強的快餐式文化色彩。但是新興節日通過上述一些獨特的慶祝方式,豐富了人們的節日文化生活,形成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即使這些節日文化活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極其有限,但其中展現出來的社會文化新潮卻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新興節日儀式的生活化使得這種文化現象更具有娛樂性和社會交際功能。年輕人通過在11.11光棍節等新興節日舉辦聚會,在宣泄情感、釋放生活壓力的同時實現交朋友等社會交際功能。
三、年輕群體過節背后的文化心理
一個人的文化心理是其自身精神的真實體現,這種心理與客體接受的文化教育息息相關。反映在客體的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等各個方面,慶祝一種節日現象正是這種文化心理推動的結果。隨著富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節日不斷產生與成長,在體現新時代中國年輕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時,隱約向我們透露年輕人過這種新興節日背后的文化心理。我們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年輕人的這種文化心理有著很明顯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體意識強烈,尤其是女性意識。慶祝新興節日的群體以青年群體為主,尤其是在職青年和在校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個體意識。慶祝活動以個體為主,有著強烈的自發意識,慶祝方式多種多樣,不同于中西方的傳統節日。其中女生節就是典型代表,隨著婦女節得到國內公民的認可,中國婦女的社會意識和權利意識逐漸為人所知,但女性意識仍然存在空白。女生節的確定和發展體現出了當前社會對年輕女性的關愛、尊重意識不斷增強。
第二,強調個人情感回歸,注重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和傳統節日相比,現代新生節日重視個人價值和述求的表達,具體體現在‘個人情感的回歸”[2]。在慶祝節日過程中重視個人情感的流露,貼近生活,相比傳統文化具有更強的娛樂性。比如8.18的八卦節,參與者可以在論壇等自由地溝通交流,抒發個人情感;11.11的光棍節,人們通過參加單身聚會和瘋狂購物發泄內心對單身的不滿或慶祝。
第三,求變創新,強調特征與差異,提倡新穎、獨特的風格。在富有中國特色新型節日的研究過程中,發現這些新興節日最能體現出中國特色的是節日的產生大多數采用了漢字的諧音創造法,比如5.20“我愛你”節,8.18的八卦節等。在新興節日的慶祝方式上更是多種多樣,極大地展現出了屬于中國的“草根智慧”。
四、對新興節日文化現象未來發展的思考
新興節日在茁壯成長發展的同時,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由于產生時間晚、傳播速度快、文化積淀少等一些因素的影響,導致富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節日沒有凝固成一套完整的價值文化象征符號系統。相比傳統文化,如端午的賽龍舟、除夕的守歲等,新興節日缺少某種強有力的、獨特的價值吸引力,也沒有深刻的、本質的、具有世界觀性質的文化內涵,帶有很強的快餐式文化色彩。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這種草根智慧與商業活動相結合的“造節運動”,節日慶祝中精神食糧的缺乏,我們不必過于關心它的實際價值取向。但既然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有著娛樂性和社會交際功能等積極功能,如果能對富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節日化弊為利,那么對社會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
首先,作為一種年輕人解壓的生活通道,我們在慶祝新興節日的方式上,除了進行聚會和狂歡等低端方式外,還可以為其引入文化內涵。比如引進少數民族唱山歌,吟詩作賦等健康積極的形式,激發年輕人對詩賦創作、音樂創作的自發意識,在增加新興節日文化內涵的同時,使參與者的知識和文化涵養得到提升。
其次,通過政府的干預對節日經濟進行調控。目前一些新興節日的產生往往伴隨著商業活動的炒作,如11.11的光棍節最明顯。商家通過將電商與光棍節相結合,締造了電子商務企業的神話,但同時暴露出了誠信問題、退稅漏稅等極端問題。隨著新興節日的發展、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我們需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努力營造健康消費、科學消費的社會氛圍。
最后,規范節日文化,倡導節日文明。“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自由性,在虛擬世界里人們更容易違背道德準則,極大地刺激人們的原始、底層欲望”[3]。因此,我們急需提倡文明上網,加強社會公德教育,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
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潮流中,通過探討富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節日的社會成因、儀式特征、文化心理等,趨利避害,形成傳統節日與新興節日良好互動的節日文化格局,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健康發展。同時,傳統節日應借鑒新興節日的優勢,進一步提升自身文化內涵,促使我國傳統節日生生不息地穩定發展,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胡疆峰.從“世代模式”到“結構模式”——論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8(2).
[2]方白玲,方媛.淺析光棍節產生的原因和時代特點[J].科教導刊,2012(8).
[3]張九海,高嘉.網絡新興節日發展評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