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摘 要: 創業教育是惠及全體學生的理念教育與精神教育,文化賦予創業教育內涵、精神、活力和價值,本文提出了找尋文化借力點,貫徹國家的文化產業政策;設定文化基本點,提高創業認知性;認清文化著力點,提高創業教育實踐性;確立文化支撐點,提高創業教育反饋性等途徑,促使高職院校文化的DNA深植于創業教育之中。
關鍵詞: 文化 創業教育 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教育是惠及全體學生的理念教育與精神教育,其內涵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是這樣界定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文化賦予創業教育文化內涵、文化精神、文化活力和文化價值,所以文化的DNA一定要深植于創業教育之中。以創業文化引領大學生創業教育,是提升創業教育質量和實效勢在必行的路徑選擇。
一、“文化+創業”的內涵和價值
1.文化。
文化是一種內在精神的既有,是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校園文化是隨著學校的出現而產生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多形態、多層面的文化現象,對學校所有成員具有現實影響和潛在影響,包括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感、傳統風氣等。
2.創業。
創業是發現和尋找機會,并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創業特點主要包括創業是創造的一種過程,必須貢獻出極大的努力,付出極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創業過程中承擔一定的風險,并獲得相應的回報。
3.文化+創業。
“文化+創業”是在文化的引領之下喚起大學生的創業欲望、創業需求及創業的自覺性,使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不斷增強、知識體系不斷完善,并愿意自覺地投身于創業之中。將文化貫穿于創業之中,所形成的創業文化是貫穿于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整個體系中的,并滲透到校風、學風、教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多種隱性教育之中。
二、高職院校創業文化的培育
1.創業文化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高職大學生創業意愿的調查,有創業意愿的畢業生占5.1%,其中能投身創業的不足1%。造成高職大學生創業意愿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創業文化的缺乏。雖然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創業文化的引領作用,但是創業文化的培育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導向性不強。創業文化的導向不明確,主要表現在創業教育的定位不明確,無論創業教育開展得多深入、多普及,投身創業學生的人數是遠遠少于選擇就業的學生,所以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導向不是讓全體學生都投入創業,而是讓學生在創業實踐中具備創新精神,這種創新精神對學生職業勝任力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響。二是凝聚性不強。凝聚性的產生源于全體師生有統一的目標,創業教育不是一個學科,也不是一個專業,它涵蓋的面很廣,教育教學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很多教師認為只要讓學生學好專業就行了,以后學生還要靠專業技能立足社會,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創業,學習創業相關知識沒有必要,這就導致創業文化在統一師生意見共識上很難一致,凝聚性不強。三是特色不鮮明。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和產業園區等是具有中國特色創新創業載體,也反映了其特色的創業文化。目前高職院校并沒有形成特有的創業文化,文化是不可移植、不可復制的,必須有特定的土壤才能培育出獨特的文化,這是高職院校在創業文化培育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高職院校創業文化的培育。
一是注重頂層設計。創業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不是某個部門的工作,要把創業文化納入學校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之中,樹立文化建設的系統觀念。在學校層面成立領導小組,形成黨政工團協同配合、齊抓共建的創業文化建設聯動機制,將文化建設融入單位各項工作中,創新工作舉措,提高工作效率,扎實推進各項建設內容。通過校院聯動、部門聯動和師生聯動,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校為主要推動力的共建局面。二是加大創業的宣傳力度。一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開展宣傳。可依托就業網、校園網、校園電視臺、報刊、互聯網、校園廣播等開展線上線下宣傳,營造創業文化氛圍,讓學生了解創業政策。二是開展創業典型人物和榜樣的宣傳。榜樣的激勵作用,會使創業文化更加形象化、具體化,讓大學生意識到創業成功并不是難以實現的目標,更能讓大學生產生對創業的認同度,讓創業意識深入并激發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情。三是注重協同融入。讓創業文化融入教學之中,創業文化建設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專業的教學中滲透創業教育,可引導學生們依托專業背景組建自己的創業團隊,共同探討創業的構思和創業的想法,探索創業方向。讓創業文化融于實踐之中,通過創業類社團組織的活動、創業類大賽等創業實踐讓學生們體味創業文化,在創業文化的感召之下,吸引更多學生關注創業,發揮輻射效應。四是加大保障投入力度。高職院校要加大機構、人員、經費等的投入,對具有創業意識及嘗試進行創業活動的大學生給予肯定,并采取可行性措施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物質和制度保障,解決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和困難,如提供專門的創業孵化場所、創業政策指導等。同時也要推進制度創新,建立激勵制度、獎勵制度,對投身創業的學生和參與創業指導的教師進行獎勵、支持及資助。
三、文化引領下創業教育的路徑
1.找尋文化借力點,貫徹國家的文化產業政策。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高職院校要抓住這一契機,發揮文化強大的創新引力和輻射力,正確積極引入各類社會資本和要素,為學生提供咨詢輔導、項目孵化、場地支持、成果轉化等全要素服務,幫助解決工商稅務登記、知識產權、財務管理等實際問題,多渠道助力學生創業。
2.設定文化基本點,提高創業認知性。
一是開展創業講壇活動。如“優秀校友報告會”、“企業大咖進校園”等普及性創業意識培養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創業,鼓勵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勇敢創業,強化學生對創新創業的感性認識,為創業培訓課程的開展做好鋪墊。二是要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業課程體系。在開設《創業基礎》等必修課的同時,開設《公益創業》、《創業法律基礎》、《商業模式創新》等相關創業選修課,保障大學生全面系統地獲取相關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在課程設置中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創業和專業之間的相互滲透,提高創業教育針對性。三是開展“創業交流沙龍”、“企業參訪”等實踐課程,把勇于創業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讓大家相互勉勵、共同進步,同時為想創業的同學和想尋找人力資源的創業團隊提供交流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創業的探究型學習、創新型實踐。
3.認清文化著力點,提高創業教育實踐性。
一是開展創業模擬。通過參與式的實訓方法和實踐進行體驗式學習,圍繞學生的需求和行動展開,通過能力素質訓練、團隊管理訓練、資金管理訓練、資源管理訓練和精力管理訓練,從創業的實際出發,多維度、全方位地進行創業模擬,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綜合技能。二是進行實戰演練。通過創業復盤實現針對大學生創業準備的全流程體驗式、互動式的演練。把企業從創業想法到創辦實體,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過程進行實戰演練,通過對基本企業周期、供給需求、應對多元化市場等活動的演練、回顧、討論、思考,把創業過程較全面、客觀地呈現出來。三是開展創業情商訓練,處事不亂、直覺判斷、自我規范、自我激勵、換位思考及人脈積累是創業者需要具備的六大情商,通過創業情商訓練提高學生對困難和挫折的預見能力,構建良好的心理品質,提升創業者的素質。
4.確立文化支撐點,提高創業教育反饋性。
一是搭建創業競賽平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國家、省、市創新創業競賽;鼓勵高年級學生和低年級學生組建學習小組,以老帶新,共同提高;在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之中,要求跨年級、跨專業進行組隊,形成優勢互補,使學生樂于創新、勇于創新、敢于創新。二是搭建創業孵化平臺,整合學校的專業優勢,確定重點培育和孵化方向,為大學生開展經營場地、政策指導、資金申請、咨詢策劃等多類創業服務。將師生的創新創意項目轉化為創業項目,成立企業,緊密結合“供給側改革”催生“小而專、小而精”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創業企業。
四、結語
文化能夠賦予創業教育文化內涵、文化精神、文化活力和文化價值,所以找尋文化借力點,貫徹國家的文化產業政策;設定文化基本點,提高創業認知性;認清文化著力點,提高創業教育實踐性;確立文化支撐點,提高創業教育反饋性,使文化的DNA深植于創業教育之中。
參考文獻:
[1]謝列衛.行知文化引領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9).
[2]黃濱.“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校園創業文化建設[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12).
[3]王蓉.創客文化引領下的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