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探究學習為核心來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它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可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概括總結、升華問題這四個環節來進行。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問題教學;探究;學習
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探究學習為核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互動交流,在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以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應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呢?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認為在教學中可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概括總結、升華問題這四個環節來進行。現結合自身的一些教學實踐加以闡述。
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情境是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能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的一種生活再現的場景。創造情境能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而提出富有探究性的學習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的導火線,更是教學目標達成的助推器。為此,我們教師應在吃透與深究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情把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濃縮為能滿足教學需要的探究性問題。聯系時政、熱點及學生關心的現實生活問題,創設符合教學需要的問題情境,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具體問題。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一幅漫畫、一段時政視頻、一組簡潔文字、一首經典歌曲、一段自創表演等,這些多樣化的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提出問題做鋪墊。如在人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三課中“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這一課題教學中,我播放了“港澳回歸政權交接”的時政視頻后,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于是我趁機提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多媒體顯示):1. 為了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基本方針?2. 什么叫“一國兩制”?3. “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提出的依據是什么?4. 實行“一國兩制”有什么重大意義?5. 什么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等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而提出一系列學習問題,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興趣,引發了學生對原有認知的改變,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便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把握課堂教學的要求及線索,為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實施奠定基礎。
二、 自主探究,發現問題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曾說:“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要學有所成,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學習就不能深入。因此,作為老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去發現問題,比如預習中的疑問,認知上的沖突,和同學討論中的分歧等。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四課中“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這一課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經過自主探究學習,基本完成學習任務后,也提出了一些他們感到困惑的問題。諸如“不是說人多力量大嗎?為什么要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國家不是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現在為什么又要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二孩政策與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不動搖,兩者有矛盾嗎?為什么?”“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是適應我國人口國情出臺的好政策,但好的背后又會帶來如醫療、上學、就業等其他的社會問題,我們又應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呢?”等問題,當學生心中有了自己的疑問亟待解答時,他們的探究就有了方向和動力,就會主動地去閱讀教材,查找資料,和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通過這些方式,這些問題的解決就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和對教材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三、 討論交流,解決問題
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和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全班式大討論的形式圍繞他們剛剛在自主探究中遇到的新問題或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由各小組達成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后,再由小組的代表分別進行展示,最終逐一解決這些問題。對于一些爭議性較大的問題,也可通過辯論方式解決。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思想品德第六課中“網絡交往新空間”這一課時,針對“中學生上網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問題,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課堂小辯論活動,全班同學分為正反兩方,分別以“中學生上網利大于弊”和“中學生上網弊大于利”為觀點,陳述各自理由,舉出具體事例。可以說辯論雙方針鋒相對,不差上下,最終在爭辯中得出了:“中學生上網有利于促進學習,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當然,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網絡存在許多不良誘惑。中學生如果沉迷于網絡會荒廢學業,損害身心健康,影響家庭和睦和人際關系,甚至誘發違法犯罪。”的結論。學生在唇槍舌劍的爭辯中,既深刻領會了本課所需掌握的教學內容,也深深領悟了初中生應合理地利用網絡,學會健康文明的網絡交往。還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理解網絡使用的利弊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事物的思辨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環節中,教師首先要創設和諧的探究氛圍,這是問題教學法實施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因為教師只有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生才能放松心情、放開思維、釋放個性;才能在課堂上想說、敢問、勇于探索;才能激發出最大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其次,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全部交還給學生,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持續保持思考、作答的積極性,充分張揚學生不同的個性品質,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就得到了充分發揮。再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適時地對學生的探究活動給予點撥指導。對學生的提問要耐心回答、引導;對于學生的回答要認真地傾聽,適當點評指導;對于學生的爭辯要細致入微地觀察,當雙方陷入僵局或出現錯誤觀點時,教師應適時進行指引或指正。要多方面誘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教師要作專門性分析、講解,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 概括總結,升華問題
通過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學生展示、教師引導,基本上解決了課堂教學中所要學習的問題。但學生對教材中的有些內容可能還會存在某些困惑,對某方面問題的認識還存在一知半解,對教材的整個知識體系掌握仍不夠明確。為此,教師應根據教材要求,對課堂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這些問題的解決實際情況等進行深入分析、歸納、總結,概括出本課所學的知識要點。同時還要進一步升華問題,真正做到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如我在授完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五課第一框“燦爛的中華文化”的基本內容后,我首先肯定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肯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肯定他們在探究中所取得的成績。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他們。同時結合探究過程,教師對本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精確把握本課知識要點。在大屏幕顯示:中華文化是幾千年來我國各族人民相互團結,相互學習,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來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發展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教師對本課內容作進一步拓展,強調: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認真學習、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不斷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斷加以創新和發展;還要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了使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升華,我們采用了概括、總結和升華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對本課教學內容有清晰的層次感和要點的明確感,而且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體現了問題探究式教學的完整性和實效性。
總之,問題教學法是符合當前新課改理念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在其實施過程中要講究一定的策略。以上所述只是筆者個人的一些看法,僅供同行們參考,欲在拋磚引玉,以求問題教學法能在今后實際教學中得到不斷完善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國韜,楊雪梅,王淑娟.現代教育理論研讀[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 王北生.教學藝術論[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3] 顧秋紅.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習動機[J].小學語文教學,2003(1).
[4] 李春麗.思想政治課問題教學的實踐操作[J].教學與管理,2009(9).
作者簡介:余道林,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縣管前中學。